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病毒核酸擴大檢驗 血液安全的守護者
文/台灣血液基金會醫務處
 
       自民國108年12月起,全球各國陸續遭受到COVID-19疫情的波及。除了勤洗手、戴口罩之外,要確認自己是否受到COVID-19感染,最科學的辦法就是透過「快篩」或「病毒核酸擴大檢驗(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ing : NAT)」進行COVID-19檢驗。
 
       一般而言,是否感染病毒,在檢驗上主要受到「空窗期」的限制,「空窗期」的定義為:「自人體被病毒感染後,到可被檢驗出來的這段時間」。以COVID-19為例,人體在感染COVID-19後,需要經過幾天,才會在鼻腔或咽喉等體液中採集到COVID-19病毒,這段已感染COVID-19卻無法被檢驗證實感染的時間即為「空窗期」。若是使用唾液檢驗亦有COVID-19病毒量不足或病毒量被唾液稀釋的情形,故唾液檢驗與鼻腔、咽喉檢驗之空窗期是不同的。當感到喉嚨怪怪的、或有發燒等不舒服等跡象,當下使用快篩試劑自行檢驗或去醫院作核酸檢驗(例如PCR等),可能因為病徵才剛出現,此時鼻腔、咽喉的病毒量不夠多,所以檢驗的結果會呈現陰性反應,這就是檢驗試劑的「空窗期」。過1-2天後再次檢驗,隨著體內病毒複製量的急遽增加,檢驗結果就會呈現陽性反應了。「空窗期」的長短,主要由檢驗試劑敏感度的優劣來決定,也依所使用的檢驗方法及檢驗標的物之不同而有所不同。近年來,隨著檢驗方法敏感度的不斷提升,各種傳染病的「空窗期」已較以往縮短許多。 
 
       相較於輸血,病患輸血最怕被傳染到疾病。過去,捐血人的血液檢驗是採用傳統的檢驗方法(例如酵素免疫分析法等),再加上嚴格的捐血者面談篩選,雖可有效降低病毒透過血液傳播的機率,已達一定的安全程度,但偶爾仍會發生病人因使用到還在「空窗期」的血液而受到病毒感染的不幸事件。以愛滋病毒為例,依文獻指出,愛滋病毒在細胞內每一天約可繁殖出百億個病毒單位,傳統檢驗的「空窗期」平均約為22天,但病毒核酸擴大檢驗(NAT)的「空窗期」可縮短為11天。檢驗的「空窗期」越短,越能在體內病毒數量仍很少的狀況下提早被檢驗出來,可以阻止該袋血液被輸用在病患身上的機會。雖然NAT仍有「空窗期」的限制,但那些NAT檢驗不到的極少量病毒,可能已少到以一般人的自身免疫力足以自行消滅病毒而不會被傳染;就算是無法完全消滅病毒,亦有機會抑制病毒在體內不會發病,就像是COVID-19的無症狀感染者,因此只有極少數的人會發病。
   
       隨著醫學技術日新月異,台灣血液基金會自102年起,全面對捐入血液實施NAT檢驗,大幅降低輸血感染風險。台灣自81年至101年止,20年間因輸血而導致感染愛滋病者計27位。任何檢驗均有「空窗期」的存在,輸血仍有極低被感染的風險,但自102年2月1日全面實施NAT篩檢後,近10年來未曾發生病患輸血感染B型肝炎、C型肝炎或愛滋病的事件。實施NAT檢驗血液,不僅效益顯而易見,更是醫療用血品質的保障和再提升,為血液安全做好最嚴密的守護。
 
瀏覽人數:805
最新異動時間:2023/03/28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