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熱血醫師陳志金 快樂捐血溫暖人心
 
採訪撰文、攝影/蘇茵慧
照片提供/ICU醫生陳志金
 
民國109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正當大家憂心口罩、體溫計及酒精等防疫物資欠缺時,在「ICU醫生陳志金」粉絲團發表一則「如何脫口罩」衛教文,呼籲民眾脫口罩、丟棄口罩的步驟與細節,跟戴好口罩同等重要,指引民眾如何正確的脫丟口罩與建立勤洗手習慣,才能「手」護你我健康。該則貼文吸引超過2.5萬人按讚與分享,且許多醫療場所、教室、公共空間還以海報輸出方式,張貼各個出入口處,讓此文在當時廣為流傳。
 
這是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所撰寫,他觀察到民眾在戴口罩時,卻忽略了口罩本身帶來的口沫感染風險,因此透過網路力量達到衛教宣導之效,把原本生硬難懂的醫學知識,化為好理解的文字,讓專業不再受限於高塔上。

 
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時常在粉絲團上撰寫衛教文、分享ICU暖心故事,粉絲眾多。(照片提供/陳志金)
 
在衛教文之外,陳志金所經營的粉絲團上,還有「與神明為友」、「乩童也可以是我們的伙伴」等文章,其內容顛覆一般民眾認知,打破醫學與神學之對立,從陳志金的解釋中,看見醫學以人為本的關懷,對於病患、家屬的同理立場,讓現實的醫護可與心靈之神同行,彼此獲得雙贏。此觀點獲得許多人的支持與理解,治療不僅侷限於生理,更直達心理,讓離開的人沒有遺憾,讓活著的人懷著勇氣前行。
 
在他的粉絲專頁裡,有傳遞醫療專業知識的文章、有溫暖的ICU重症病房故事,偶爾還有他與妻子「放閃文」,在過年、母親節等節日,發起按讚送紅包的安太座活動,逗得粉絲笑呵呵。陳志金更時常發文撰寫社會公益事,從器官捐贈、為漸凍人發聲「捐聲」到號召民眾捐血挺醫護,透過這些暖心熱血的文字,看見陳志金對於醫師一職的使命感,以及深植於台灣的愛。
 
器官捐贈、為漸凍人捐聲、捐血等宣傳文,是阿金醫師粉絲團中常見的公益「三捐」。(照片提供/陳志金)
 
 
從呼籲到行動 打動阿金醫師首捐的關鍵
 
相較於陳志金醫師、陳醫師這樣的稱呼,粉絲們更喜歡叫他為「阿金醫師」,從109年後,還多了熱血暖醫的讚譽,而「熱血」二字指的不只是他對社會公益的推行,還有他真正投入捐血、號召捐血的行動。
 
時序拉回108年1月3日,臺灣面臨多日來的寒流,跨年後連帶著血庫大缺血,台北市血液庫存只剩2.6日,在當時遭遇20年來首次庫存低於3日之緊急狀況,其中台大醫院甚至發出公告,叮嚀醫護要「省著血用」;台大婦產科醫師施景中在臉書提及:「第一次看到醫院發這樣公告,叫大家共體時艱,血品要省著用,鼓勵員工多捐血。」該訊息一出,頻獲各大媒體報導;翌日,在南部的阿金醫師亦響應轉發,貼出「台北市出現20年來跨年後首見的最缺血情形,希望熱心民眾趕快挽起您的袖子!」
 
這是阿金醫師的粉絲團中,最早有呼籲捐血的貼文,此時的他還未開始捐血,直至109年10月10日,他成為首捐者。
 
探問其中原因,他說:「我從以前就很想捐血,特別羨慕可以捐血的人,但早期自己身體不好,容易喘,一直到108年底,我開始認真去上健身房、進行減重訓練,從年輕時跑100、200公尺就會喘,到現在可以跑10公里,很明顯地我體能變好了,身體狀況真的有改善,我才有勇氣嘗試捐血,這是第一個原因。」
 
阿金醫師專程到台南的小東捐血室捐血,事後發文呼籲大家響應。(照片提供/陳志金)
 
阿金醫師緩緩回憶:「第二個原因,台灣面臨疫情影響,捐血者變少,我想自己身為醫生,我所在的ICU又是用血大戶,說什麼都要身體力行;第三個原因是那年出版《ICU重症醫療現場》,出版社給我一個『熱血暖醫』稱號,我想用捐血行動來呼應熱血最剛好;最後一個原因呢,比較私人一點:當時剛好捐血室推出平日捐血送「工作細胞」桌上月曆活動,我兒子非常喜歡看「工作細胞」這部動漫,我想既然能捐血又能獲得桌上月曆,何樂不為呢!」
 
讓許多的「第一次」 成為每次熱血記憶
 
現在回顧阿金醫師粉絲團,還能看到他當初撰文所記錄的首捐經驗,搭配「首捐者」獨有的粉色手圈圖片,格外有意義。「我最有印象的,就是捐血用的針頭比我想像中還要粗,而且捐血速度比我想像中快!我記得機器旁邊有指示燈,我很快就顯示綠燈了。」阿金醫師口中的指示燈,正是監測採血流量的儀器,綠燈代表著血液流速順且重量達標,足以證明顯示阿金醫師的捐血過程相當順利。
 
有了首捐經驗後,爾後遇到醫院舉辦捐血活動,有捐血車到院時,阿金醫師會抽時間前往,若捐血活動還未達自己捐血日,亦會在粉絲團上協助宣傳。去年父親節時,正逢捐血車來到奇美醫院,阿金醫師在前一日便發文呼籲:
 
「在父親節這天
當你正在和孩子歡慶的時候
有些父親
正在因為開刀、外傷出血、腸胃出血等原因,而急需要輸血
他們正在等待你的熱血捐贈
才能夠維繫生命
繼續擔任父親的角色~
 
我們不只要挺台灣的水蜜桃、石斑魚,也請大家一起來挺捐血活動!」
 
當天,阿金醫師是第一位到場的捐血人,同時還發起捐血贈書活動,在他熱烈宣傳下,該次捐血達173袋,幾乎是平常近3倍量,他笑說這次捐血活動有許多自己的第一次,包括首次捐500C.C、第一次父親節捐血、第一次在捐血車上為書簽名、第一次在上班時間捐血,以及第一次號召捐血就破袋數紀錄。
 
這些第一次,都是他熱血的記憶。 
 
 
響應院內舉辦捐血活動,阿金醫師號召同仁挽袖捐熱血,並與妻子一起參與。(照片提供/陳志金)
 
袋袋血滴滴珍貴 救人就是救一個家庭
 
正如阿金醫師所說的「ICU是用血大戶,因此在募血推動更有一份責任感,要自己捐也要CALL大家一起捐。」甚至當他發現網路上流傳「少女捐血賠掉手臂」這一則不太精確的新聞報導時,阿金醫師更主動尋找新聞來源,查明細節後並以醫療專業在粉絲團上一一說明及衛教,藉此降低民眾對此報導的恐慌,以免影響捐血意願,替當時面臨缺血的血庫注入暖流。
 
「每一袋血對我們來說都很重要,每次在幫病患輸血時,都是懷抱著感恩的心來看這些血袋,特別是自己也親身參與捐血後,體悟更深。每一條生命的延續,都是募集眾人之愛,我們看似救了一條命,其實是圓滿了一個家庭,避免家的破碎。」說著這話的阿金醫師,想起了自己從醫時的念頭。
 
「選擇念醫學,是誤打誤撞。台灣大學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縮寫都是NTU,那時若念台大對我負擔比較小,加上我一直想找出母親過世的原因,所以選擇了醫學系。」
 
出生於馬來西亞的阿金醫師,在高中時母親因心臟瓣膜問題需要開刀,但因家境貧困而只能選擇公立醫院,耗費兩年時間等待排隊,而好不容易終於排上時間,母親卻恰恰在開刀前一日過世了。遭遇母喪的阿金醫師想不透,於是揣著憤恨與當下機緣,讓他選擇到台大念醫學系,踏上從醫之路。
 
多年後,他再度回首,歷經醫療現場的生死一線間,在時而奇蹟、時而無常的ICU病房裡,阿金醫師逐漸從母親事件中領悟到,病患與家屬都同等重要,努力掙命、安心放手、減少遺憾、彼此安好:「若能,延續生命,挽救一個家庭的破碎;若無法,讓活著的人不要自責,讓親人的離去轉化為生活的勇氣。」
 
在阿金醫師的溫暖詮釋下,讓捐血人的熱心,成就更大的愛。
 
用生命去拼的生命 難忘的ICU重症現場
 
ICU重症病房急需大量用血不外乎幾個狀況:產後大出血、外傷,阿金醫師解釋:「會需要大量輸血,就代表身體出血就像關不住的水龍頭,即便已經有止血動作,但因大量失血會造成凝血功能變差,甚至我們還要補充第七凝血因子,這些都相當驚險。」
 
台語俗諺:「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指的是懷孕生產的風險一瞬,這不僅是古今產婦的恐懼,對醫生來說壓力亦大。阿金醫師說:「生產,是生命的誕生,本應該是喜事,若因意外成為一個悲傷,對家庭的衝擊想必很大。而產後大出血的病患,絕對是ICU重症現場中的用血大戶。」
 
因此在他第二本書《ICU重症醫療現場2:用生命拚的生命》中的一章,就描述產婦產後大出血狀況,包括產婦在手術室裡已經進行縫合止血、Bakri balloon填塞、血管栓塞等醫療措施,並且已經輸了10袋血;在抵達ICU時,產婦插著氣管內管,四肢手腳冰冷,心跳很快、血壓偏低,此時依然只能再繼續輸血、血漿,與時間賽跑跟死神搶生命。

 
產後大出血的故事被記錄在阿金醫師的第二本書中,用生命感動眾人。
 
「我們大概輸了2500C.C.的血,幸好最後救回來了。」阿金醫師事後叮嚀產婦丈夫:「為了生產,以命拼搏,這就是用生命拼的生命,以後要好好對待她。」
 
除了這個案例,另一個產後大出血的案例讓阿金醫師也印象深刻:「這個案例同樣輸血量大,後來丈夫感念這些無名捐血者,決定之後也要去捐血回饋,這就是善的循環。」
 

 
台灣捐血率是世界之光 當溫暖人心的紅血球
曾有報導指出,日本再過4年,可能會面臨輸血的血液不足等危機,反觀臺灣不僅有保障民眾健康的健保制度,在捐血制度上亦相當健全,在去年統計數字中,新加坡捐血率為1.82%、馬來西亞捐血率為1.97%,台灣則為8.08%,代表每1千人就有80.8位台灣人捐血,排名世界第一。
 
關懷故鄉的阿金醫師亦提及,馬來西亞的捐血率低,可能源於當地民眾對捐血觀念不夠普及。相較之下臺灣捐血環境完善,在捐血衛教上已推行數十年,民眾從「捐血一袋、救人一命」口號,進而開始理解「捐血可促進新陳代謝」,從幫助他人再往前一步,先利己又利人,奉獻社會與自我健康兩不誤。
 
此次訪談後,阿金醫師在他出版的兩本書上,分別提筆寫下:「保持熱血,才有溫度。」及「捐血快樂,溫暖人心。」亦頗具深意。
 
阿金醫師的簽名書將放置在永福捐血室,提供捐血者翻閱。
 
「可能受到「工作細胞」動漫的角色影響,每次演講,我會問大家紅血球、白血球跟血小板,大家喜歡哪一位時,女生通常說是很酷很帥的白血球,男生大概會說超級可愛的血小板。」阿金醫師話鋒一轉,「不過,我會跟他們說:白血球很兇,很容易將好細胞、壞細胞皆殺;血小板更可怕,像是心肌梗塞、腦中風都跟血小板有關;反倒是負責運送氧氣到全身的紅血球最溫暖。」
 
台灣人就像紅血球一樣,每當哪兒需要幫助,總會有人伸出援手,傳遞著愛與溫度,在每次的血庫低點時,總是有像阿金醫師這樣熱情的人,幫忙宣傳呼籲,創造多一次關注的機會,也總是有賴於每位熱心的捐血者,不求回報的用健康拚出他人的圓滿,溫暖人間。
 
台灣血液基金會致贈甫出版的《小大人的血液課》予阿金醫師,希望能將血液知識推廣大眾。
 
 
 
瀏覽人數:9280
最新異動時間:2023/08/18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