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生命的涓滴不輟:以質樸熱血貫徹服務信念的樓悅如教官

採訪撰文/李祖翔
照片提供/樓悅如
 
       在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的校園中,有位總在學生遇到麻煩時挺身而出的樓悅如教官,舉凡車禍、衝突,還是遭遇詐騙,都需要他來協調處理,有樓教官在的地方就能讓人感到安心;而教官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身分—堅持近40年捐血習慣的資深捐血人,是捐血中心醫護人員口中敬重的熱血勇士。
 
       身為一位從全血到血小板分離術的資深捐血人,截至114年9月,他已完成了723單位的捐血紀錄,這份長期而持續的貢獻,讓他與基隆捐血站的醫護人員建立起家人般的情誼與默契。聊到捐血契機,教官說,這一切源起於他上小學前的一場重大車禍。
 
樓教官不僅在軍中、校園都能擁有好人緣,私底下還有一個身分—維持近40年捐款習慣的資深捐血人。
 
童年車禍 捐血給我的竟然是......
 
       「這是聽我外公說的。」樓教官回憶,在很小、很小的時候,還沒踏入國小校門時,就遭遇了一場嚴重意外,「大概是民國63、64年,當時和哥哥在玩,為了撿一顆滾出去的球,被車子迎面撞上,失去了意識。」他心有餘悸的表示,外公說他差點撒手人寰。
 
       外公趕到醫院時,得知孫子失血過多、身體不斷抽搐,院內氣氛凝重,甚至有醫護人員認為「這個孩子,估計是沒救了」,一方面也是因為當時也面臨缺血的情況。在這個令人心碎的時刻,命運卻悄然出現轉機,一位護理師捐出了500c.c.的血液,教官加重語氣說:「還是一位男性護理師!」在那個年代,男生擔任護理師,而且可以這麼勇敢、熱血,他大感意外與敬佩。。
 
       在他接受輸血之後,原本失去血色的慘白嘴脣,恢復了紅潤,血液之於生命的重要,讓他從很年輕的時候就深刻感受到了。「聽說我整整昏迷了三天,才從那場生死交關的劫難中甦醒。」這份如同再生的恩情,埋在他的記憶裡,成為日後奉獻的動力。
 
每一年樓教官都會簡單的紀錄他的捐血行動。
 
從年初捐到年尾,讓身心每一刻都美好如初。
 
基於感恩能捐就捐 將回憶化行動
 
       或許是這段與死神擦身而過、被陌生人血液所挽救的經歷,在樓教官心中衍生了一個善念。他坦言不確定這是否是唯一驅動力,但能肯定的是,在符合捐血條件的 17 歲那年,看到捐血車開進學校,外公講述的那段往事就清晰地浮現出來。
於是,他義無反顧地獻出他人生第一次全血。這份撿回來的生命,有了嶄新的意義,他將自己的血液視為回饋,延續其他生命的感恩,所以能豪邁的說:「能捐就捐」。
 
從鐵血軍旅到教育 熱情未曾減退
 
       樓教官的捐血奉獻熱忱可謂由來已久,在轉任軍訓教官之前,他曾在陸軍單位服務,在部隊中舉辦過無數捐血活動。民國94年轉任教官,服務於基隆海事(現為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附屬基隆海事高級中等學校),升任主任教官,推展捐血活動不遺餘力,只要學校辦理捐血活動一定率先以身作則,鼓勵學子加入生命接力。爾後任教基隆高中、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無論在哪一個教育階段,他都持續推廣捐血理念。
 
教官歷任海大附中(基隆海事)時,除了呼籲學生加入捐血行列,也都是率先挽袖捐熱血。
 
       從排長開始,他歷任連級幹部,一直到中校政戰處長。服役期間待過的單位高達二、三十個,經歷了步兵、砲兵、裝甲兵、化學兵、工兵等不同部隊的磨練。儘管軍旅生涯豐富且充滿挑戰,教官也坦言對那段時光充滿懷念與留戀,喜歡軍人身分所賦予的使命與榮譽。不過,轉任校安以後,熱情沒有衰退,熱愛教學,也喜歡為學生解決問題。
 
職涯角色切換  管教也得與時俱進
 
       在高中職服務期間,教官主要職責是管理學生的生活言行,側重於生活管教。教官說,那時候部隊都已經不能體罰,更不用說校園了。他自認不算是一位嚴厲的教官,除了政戰輔導體系出身,也因為世代不同,他知道管教方式就必須與時俱進了。
 
       回想教導過的學生,他笑說,「現在他們也快40歲了。」歲月匆匆二十年,大學管教模式又出現新的變化,「大學校園是以生活輔導為主,在大學的環境中,教官不再需要主動介入學生之間,管理難度也相對提高,僅僅是要聯繫到他們都很不容易。」因此大學教官的角色轉變為「被動服務」,學生是有事發生才會來求助教官。
 
樓教官(上左)在部隊與弟兄一起捐血。
 
校安現場的危機處理者
 
       在他處理過的事件中,大學中發生頻率最高的是交通事故,其次是詐騙;高中職則是學生之間的糾紛。「有次一名學生因為感情不順,激動之下打破了玻璃,不慎割傷動脈血流不止」慶幸事發地點鄰近礦工醫院,沒有引發更嚴重的後果。這樣的事件讓樓教官更加重視情緒輔導與緊急應變的重要。
 
       樓教官的沉穩性格源於部隊的歷練。「我支援過大園空難。」那是民國87年發生的華航676號班機墜毀事件,那時他所屬的部隊駐紮在鄰近,被緊急指示前往大園空難現場救災。面對飛機殘骸與滿目瘡痍、所有罹難者喪生的現場,讓他體認到生命的脆弱與救援工作的可貴,也更堅定了他「捐血救人」的信念。
 
大園空難令他印象深刻,對於救難、助人深有感觸,也珍惜自己能夠健康捐血的時光。
 
血小板分離術 從一句邀約開始
 
       華人講究機緣,樓教官的職涯與經歷看似也與機緣有關,但他更相信是「願意嘗試」,造就了現在的成就。
 
       教官分享,住在桃園中壢的他,會到基隆海事任教,是因為覺得可以換個環境試試就走馬上任。當年有一位也熱愛捐血的同事鼓勵他捐分離術血小板,他想著「試試看,合適就繼續,不合適再換回全血」,沒想到自己體質滿合適的,從此一捐成主顧,還捐到被表揚。
 
       他後來轉任海洋大學也同樣因緣際會,一位軍中學長告訴他校安中心有缺人,便決定接受挑戰。一試就愛上大學環境,「因為學生比較成熟,衝突也少。」
 
       不論軍人或學校教官,兩種身分他都喜歡,都是「服務」的角色,一個是為袍澤弟兄服務,一個是為莘莘學子服務。服務的對象不同,奉獻的精神與核心價值卻是一致的。
 
樓教官從17歲捐到57歲,也從排長捐到中校。圖為教官在學校捐血車捐血後照相留念。
 
恪守規律生活 三種隨緣運動顧健康
 
       為了能持續捐出熱血,樓教官非常注重健康管理,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例如跑步、游泳和重訓。「但是這三種運動都不是我以前會做的。以前在部隊忙業務反而會給自己找藉口不去鍛鍊,反倒是來到學校後,我重拾跑步習慣了,其實我滿愛跑步的。」
 
       基隆海事有游泳池,他就恢復游泳習慣;海洋大學有重訓室,促使他開始接觸重訓。他表示自己是「哪裡有什麼就做什麼」、隨遇而安的人。生活簡樸、規律,假日固定陪行動不便的高齡母親散步,若說唯一的嗜好,大概是植栽。
 
溫馨日常 捐血站的人情味與茉莉花
 
       「給你們帶了茉莉花,每次來捐血它就開。」長年到基隆捐血站捐血,樓教官對醫護人員如同家人好友,會分享日常喜悅,這會兒,是好幾次教官室門口種植的茉莉花都開花,或許是認證捐血等於某種美好的寓意吧,便摘下來與醫護人員分享。
 
       他也肯定醫護人員的親切、和藹。訪談那天,醫護人員就親切招呼來訪的人要不要喝研磨咖啡?並提醒拍攝時「扎針不能拿下口罩,專業還是要顧的」,互動溫馨自然。
 
「好棒!好香喔!」讓捐血站護理人員心花開的是教官隨手拈來的一朵茉莉花。(攝影/李祖翔)
 
圖為樓教官今年9月預約捐血。(攝影/李祖翔)
 
人生哲學 正向默禱與心理建設
 
       樓教官除了身體健康,心理建設也十分強健。他坦言除了親人過世無可避免的悲痛,其他事情都很能夠轉化、調適。他歸因於經常閱讀勵志書籍,並常與學生分享在書中學到的心理知識與人生觀。
 
       他笑說自己睡前會想著「平安、感謝」,早上出門想著「平安、如意」。「我相信這樣的心念會有一股無形的磁場,帶來正面能量。」而再好的人難免會生氣,他不吝分享:「只要心裡對自己說『心平氣和、心平氣和』,也真的很有效。」
 
始終如一  感謝父母賦予健康身心
 
       從軍隊到校園,樓悅如教官的理念始終如一:為他人服務。他在校安的工作,包括執行校園安全、緊急應變、反霸凌與反毒宣導、學生租屋訪視及意外事件處理、災害防救演練。同時不忘把握機會向學生宣導「捐血一袋,救人一命」的公益理念。
 
       教官曾說:「我很感謝父母親生我、養我、育我,賦予我健康的身心,讓我可以蛻變為軍人,可以歷任教官、擔任不同職務,有幸服務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子。而有這樣的體魄,捐血就要及時,將捐血視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份,在能力範圍內督促自己定期前往!」教官的感言,讓我們感受到愛與熱血原來可以跨越世代永不間斷。
 
樓教官感謝父母親生他、養他、育他,給他健康的身心投入軍旅、教育,服務弟兄與學子。真摯的感言,讓聆聽分享的人感受到教官對父母、家人乃至學部屬、學生的慈愛。
 
 
瀏覽人數:22
最新異動時間:2025/11/12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