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蘇曇
照片提供/林尚賢
114年6月底,林尚賢正式從待了25年的台中捐血中心退休。退休前,他負責的是彰化地區的捐血業務。但退休後他也沒有馬上閒下來,跑捐血活動場子的行程仍在持續中。退休後的幾週內,他就陸續去了員林和永靖。
「陸陸續續開始有一些捐血活動主辦人發現交接的負責人換了,會來找我,說退休都沒講一聲啊,也有些人會邀請我以後再去他們那裡走走。」雖然林尚賢說這是因為那些主辦人惜情,但,長年的合作、共同在地方上推動捐血事務的努力,的確也培養出了彼此的友誼。
他回顧二十多年來,工作中數不盡酸甜苦辣的回憶,一切或許可以從九二一大地震那時說起。
緣分始於九二一大地震時的熱心幫忙
民國88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是所有台灣人難以忘記的可怕天災。彼時,在受災最嚴重的中部,台中市停電整整三天。當時尚未進入台中捐血中心工作,只是長期捐血,又恰好住在三民捐血室附近的林尚賢,因為停班的緣故,家中也尚且安好,便想著要到三民捐血室去看看有沒有需要幫忙的地方。
這時候,他還只是憑著一股熱心做事,並沒有想到後來會和捐血結下不解之緣,甚至成為台中捐血中心的一份子,直到退休都一直在崗位上努力奉獻。
當時,在各地死傷慘重的消息陸續傳出後,有許多熱心的捐血人馬上就意識到:此時正是各大醫院急需用血的時候,因此紛紛湧入捐血室捐血。三民捐血室外排起了長長的人龍,大家就在沒有空調、仍然炎熱的初秋,耐心等候著要盡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林尚賢回憶,當年捐血的紀念品、飲料餅乾等都還是包好一袋一袋送出的,他就在捐血室幫忙速速包裝,好讓突然湧入的捐血人都能順利拿到紀念品。且當時台中的捐血中心還在三民捐血室,中部大量捐血人貢獻的血液都保存在此處。捐血室內雖然有備用發電機,但也擔心餘震,或發電機連日運轉後有可能不夠穩定會影響冷藏設備,因此打算把血漿等移往他處保存。那一天,他像個沒有扁擔,只能認命靠兩手各提著十個綁成一捆的沉甸甸紙盒裝血漿的挑夫,在電梯因停電而停止運作的大樓中,一遍又一遍來回爬著一樓到七樓的樓梯。那時的感受,他至今都仍然清楚地記得。
早早開始奉獻熱血,見證捐血變遷
在這一天之前,林尚賢其實就已經是個「走在台灣捐血風氣最前端」的捐血人了。
他在高中時初次捐血,雖然已經完全記不得當時的情況,但就覺得捐血是件很不錯的事情。他也仍記得,當時捐完血後,收到用血通知,被告知自己的血已經被某個有需要的病患使用,那種確實知道自己做的一點小事對他人幫助很大、實實在在地救了一個人的感覺令他印象深刻。
後來到台北讀書,他也仍持續捐血。約莫在他20歲左右時,台灣開始有分離術血小板的捐血方式。當時的機器還需要兩手施作,血液一手進一手出,捐一次分離術大約要花上兩小時,從那時開始,他就改捐分離術血小板。
說到這裡,他調出自己的捐血紀錄,分享一個有點特別的東西:台灣曾經短暫推行過一、兩年的分離術血小板兼收血漿,就是在分離血小板的過程中,多分離出一袋血漿,這個捐血方式他也沒有落下。「還有像捐分離術過程中打的抗凝血劑,它現在都是用軟袋裝,但以前是玻璃瓶裝,捐血的過程中就會一瓶一瓶擺在前面……」
由於早早就熱心加入捐血行列,並勇於嘗試各種新的、能更有效率地幫助需要的人的捐血方式,再加上後來在捐血中心工作的經驗,使他對半世紀以來的捐血環境、技術及狀況,都能侃侃而談。
分離術血小板兼收血漿的這種捐血方式,在台灣僅推行過一、兩年,但林尚賢也捐過好幾次,如今成為他特別的捐血經歷之一。
正式成為台中捐血中心的一份子
民國90年,台中捐血中心開缺,和捐血事業一直很有緣的林尚賢,正式成為捐血中心的一員。剛入職時,他是內勤人員,擔任志工輔導員,負責管理志工,以及《熱血雜誌》稿件的撰寫和網站管理。
林尚賢說,在進到這裡工作之前,雖然他捐血捐得還算勤,但也就僅止於時間到了就來一趟、捐個血,從來沒有想太多。在這裡工作後,他才頭一次知道在醫療過程中,血液的需求有這麼大、這麼缺。血液目前仍無法人工製造,每當聽到某些嚴重事故、產後大出血等,一次就輸了破百袋血時,他都會深刻感受到,在血液庫存量會不斷變化的狀況下,確保所有需要用血的人都能得到供應的這份工作,是多麼的有意義。
當被問到是否本來就是比較熱心的人時,他提到自己從前就會去參加淨山、淨灘之類的活動。不過他淡淡地說:「社會上總是有各種需要,我們能力許可,就來做一點事情,只是這樣而已。」
107年林尚賢擔任台中捐血中心志工輔導員時期,在捐血績優表揚大會上和熱心的志工們合影留念。
從內勤轉戰地區捐血業務,馬上遇到大魔王攪局
後來在內勤職位上待了18年後,他於民國108年開始接手彰化區的捐血業務,直到今(114)年退休。負責地方捐血業務,不只是負責和想辦捐血活動的人接洽與做宣傳,也得了解地方上的可用資源,才能進一步發掘更多潛在的合作可能。一開始為了掌握每個鄉鎮地區的捐血情形,他回憶:「第一年接彰化業務的時候,除了工作日的捐血活動,每個假日我也幾乎都在跑捐血的場子。」
但更令他印象深刻的,絕對是才剛接手地區捐血業務,隔年(109年)就遇到新冠肺炎這個大魔王一事。「新冠肺炎一開始出現死亡率很讓人恐懼,是個未知的新型病毒,大家都很驚恐,願意出來捐血的人少了很多很多。即使還有人願意來捐血,也有群聚感染的問題,甚至有時在申請路權時就被警察機關拒絕;就算好不容易辦成捐血活動,也可能有民眾會檢舉那些排隊等候捐血的人,說他們群聚。幸好警察接到報案,來到現場看到是在捐血,通常都很能體諒,再次提醒大家要保持社交距離,拍張照後就離開了。還有一些小事,像是以前捐血車出去一整天,車上的司機與護理師會向附近的警察局或店家等借廁所,但疫情時期也統統都被拒絕。」
「那時候也覺得很無奈,會擔心萬一醫院裡的病人有需要,卻沒有血可用,該怎麼辦?」好在新冠肺炎持續的這幾年,因為有許多熱心的捐血人與單位相挺,有驚無險地渡過了這個時期。
捐血是個需求不斷,偏偏得看天吃飯的行業
林尚賢進一步解釋,每個區域都有不同的指定採血量,這個數字是集結該地區醫療院所的需求評估,與能應對各種緊急狀況的安全庫存量而得出的數字。「有些人會說,你們捐血中心的工作好像很輕鬆,就算沒人來捐血有關係嗎?但是不行,每個地區分配到的血量,就是代表這裡的醫院需要這麼多血。我們如果沒募足,需要用血的人該怎麼辦?」
但捐血偏偏又是個需要「看天吃飯」的行業,遇到天氣太熱、下雨天、颱風天等民眾特別不願在外逗留的日子,捐血量都會降低,醫院的用血需求卻不會因此減少,讓人不免十分心急。
說到這裡,林尚賢忍不住又提及,少子化影響,如今年輕人的捐血率逐年下降,捐血的人少了,用血的人卻因為平均壽命不斷增加,與整體人口逐步高齡化而增加,是個很值得煩惱的問題。即使已經退休,說起這些事情,他仍難掩擔憂。
五花八門的有趣業務內容
林尚賢回憶,除了前述的業務外,在捐血中心的日子,他還接觸過各式各樣的工作內容。平時上廣播節目宣導,或把握各種團體參訪之類的宣傳機會講解捐血相關知識都是基本的。為了讓血液教育能向下扎根,也會配合至願意讓捐血車進入的高中校園講解血液相關知識;也曾帶著血液基金會出版的《小大人的血液課》,至偏鄉小學講解血液的組成及功能,以及捐血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偶爾也會有一些特別的回憶。比如民國99年時,當時收視率極高的軍教劇《新兵日記》在成功嶺拍攝,劇中和捐血相關的主題單元曾經請捐血中心協助指導,而他就是當年為了這播出時僅15分鐘的片段,從早到晚跟著劇組跑來跑去,負責居中協調及和劇組與護理人員溝通確認的人。他也曾在大型的捐血宣傳活動中,穿上捐血中心吉祥物「血寶寶」的布偶裝做宣傳,「裡面很熱,夏天穿了會中暑。穿上以後行動不方便,視野也不好,需要有同事在旁邊攙扶。」
二十多年來有太多太多的記憶,一時半刻竟也難以細數。
林尚賢(右)於軍教劇《新兵日記》在成功嶺拍攝捐血相關主題時,協助劇組與護理人員溝通。圖為當時他與該劇女主角劉香慈的合照。
林尚賢(右)上警廣臺中分臺的live節目宣導捐血知識,並與主持人合影留念。
為了血液教育能向下紮根,林尚賢至小學對學童宣導捐血知識及觀念。
台中女中學生社團「少獅醫療服務隊」至台中捐血中心參訪,林尚賢負責接待參觀與解說,並於參觀結束後合影留念。
林尚賢於捐血活動中,穿上血寶寶的布偶裝,和同事們一起進行宣傳。圖右的那隻血寶寶裡悶到幾乎要中暑的人就是他。
「人情債」不是債,而是情誼
如今,林尚賢雖然退休了,卻還有很多「人情債」沒有還完。退休後的第一週他去了永靖,那場捐血活動的主辦人是個老先生,總說他要退休了都不先打招呼太不夠意思,他也就只好去給老先生看一看。
另一場在員林三聖宮的捐血活動,則是由當地對捐血事務一直十分熱心的「建強輪胎」所舉辦的。「他們自己三個月就會辦一次捐血,當初我們在員林找捐血室設置地點的時候,建強輪胎的莊小姐也很熱心,一直在幫忙找地方,還帶我去認識員林市長、員林火車站站長(註:員林捐血室最後設於員林火車站一樓大廳內)。」
還有像位於鹿港彰濱工業區內的昭輝實業,也是每三個月辦一次捐血,一次就出動四台捐血車的熱心單位。「以前都是跟他們接洽聯絡,但還在職的時候不太可能特地去他們那邊排隊等捐血。現在退休了,我之後也會去那邊捐血,就算是捧個場這樣。」
看來,他的「退休巡迴見面會」一時半刻還不會太快結束呢。
114年7月17日,剛退休的林尚賢(左3)受邀至員林三聖宮參加捐血活動。
克服對針的害怕是為了自己,捐血得到的則是身外之物
一直也是捐血人的林尚賢說,在進捐血中心工作前,他也參加過捐血績優表揚,進來工作之後理所當然成了工作人員,有沒有坐在觀眾席上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捐血多年,他認為捐血得到的獎狀、集點等都是身外之物,所以一直都不太在意。但幾年前開始,血液基金會與喜憨兒基金會合作,透過捐血集點,能兌換由喜憨兒庇護工場製作的餐盒,再送到偏鄉小學給學童們帶去驚喜,同時也支持了喜憨兒的工作訓練計畫,讓他覺得很有意義,從此才開始使用他的集點。
不過,他說自己捐血時只會發在臉書,平時並不會特意要拉朋友來捐血。只有外甥剛滿17歲時,都還沒在學校見過捐血車、捐過血,就由於他知道外甥並不排斥,而直接帶來捐血中心捐血,算是唯一的例外。
從事相關業務多年,被問到對很多人說不敢捐血是因為怕針有什麼建議?他十分誠懇地說:「怕針的話,一定要想辦法克服,因為人總是會遇到需要打針的時候,比如健康檢查要抽血,比如要打疫苗等等。克服這種害怕不只是為了捐血,是為了自己。真的很害怕的話,不要看就好了。」
雖然離開單位,認同卻刻在骨子裡
最後,由於林尚賢很喜歡旅遊,因此也讓人忍不住好奇:他退休後,未來有沒有想要環島打卡捐血的念頭呢?不料他斬釘截鐵地回答:「沒有。血要留在台中啊,怎麼可以跑到別的地方去捐呢?」
雖然其實無論在哪裡捐血,血液都會被當地所屬的捐血中心妥善利用,幫助某個在危急時刻有需要的病患度過難關,但他的回答令人不禁莞爾,他對台中捐血中心深刻的認同感,更是由此可見一斑。
可想而知,雖然離開了捐血中心,但「捐血」仍會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