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張郁梵
照片提供/黃享珍
黃享珍雖然都捐全血,但捐血至今五十年,累計捐出213袋血液,獲邀代表績優捐血人晉見總統。(攝影/張郁梵)
七月上旬,丹娜絲颱風重創中南部,雖然沒有對北台灣造成嚴重災情,但受到颱風外圍環流影響,天空仍時不時飄著綿綿細雨。不過,即使天公不作美,捐血人黃享珍也沒有因為下雨天而停下捐血步伐。作為年滿67歲的樂齡捐血者,每年一次的醫師評估面談至關重要,為了能夠持續穩定地再捐一年,黃享珍特別在有醫師駐診這天,騎著腳踏車穿過細雨走進樹林捐血室,用無私大愛驅散陰沉的天氣。
「從家裡騎腳踏車過來很近,大概五、六公里,想說下雨天不好停車,就穿著雨衣騎,順便當運動。」黃享珍笑說,儘管都捐全血,但從17歲開始捐到現在,陸陸續續也捐了五十年,期間還一度因脂肪肝,被迫中斷半年無法捐血,後來靠著調整作息、飲食控制和規律運動,才成功恢復捐血。如今,捐血不僅是黃享珍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提醒自己維持自律的一種習慣!
因高中教官鼓勵開啟捐血路
出生於民國47年的黃享珍是花蓮人,高中時在台東關山工商就讀,學習冷凍維修技術。民國65年,黃享珍就讀高二那年,適逢高雄捐血中心來學校舉辦募血活動,教官鼓勵同學踴躍響應捐血助人,還順道衛教宣導捐血的好處,黃享珍聽完得知捐血能夠利人益己,內心觸動不已,便懵懵懂懂地上了捐血車,捐出人生第一袋熱血。
有了初次捐血的經驗以後,黃享珍斷斷續續還捐了好幾次,幾乎只要捐血車來學校,他都會挽袖參與,直到畢業後去當兵,才短暫停止過捐血。不過,「當完兵來到台北工作以後,又開始捐了。」每次捐血,黃享珍都捐五百毫升,沒有固定捐血地點,有時候看到路邊有捐血車,回想一下上次捐血的日子,時間允許,他就會上車去捐,漸漸地養成了每隔兩、三個月,只要看到路邊有捐血車就會去捐的習慣。爾偶黃享珍也會特地去找住家附近的捐血車,他坦言自己很隨性,「沒有一定要在哪裡捐,樹林、板橋、三重也有捐過,看機緣。」
和大多數定期挽袖的捐血人一樣,黃享珍也將捐血視為審視自我健康狀況的方式之一。黃享珍提到,捐血前會先進行基本的檢查,包括量測體重、體溫、血壓和血紅素等,捐血後還會有檢驗報告,都有助於捐血人的自我照護,他也曾意外發現自己患有脂肪肝,並開始嚴格督促自己做好健康管理。
曾因血脂過高,被破中斷捐血半年!
民國83年某天,黃享珍按照慣例前往捐血,結果卻在捐血前的例行檢查時,被工作人員告知血脂過高不能捐,並建議他三個月後再來。黃享珍回憶,當天離開捐血室後,他便安排健檢,也去醫院檢查,服用過短暫一陣子的降血脂藥物,沒想到當他三個月後信心滿滿地再次踏進捐血室時,還是再度因血脂過高被婉拒。
「大概是因爲被捐血中心拒絕兩次,開始警覺到身體有恙,才提醒自己,這樣下去不行,應該要自律一點。」為此,原本愛吃甜食、喜歡大口暢飲碳酸飲料的黃享珍,開始學會忌口,不再喝甜滋滋的飲料,並嘗試減醣飲食,恰巧當時和太太開始信奉一貫道、吃全素,少了動物性油脂的攝取,在家裡也會特別注意煮的比較養生、健康一點, 在外面吃飯也會刻意避開油膩菜色,盡量吃的清淡一些。
除了飲食控制,黃享珍也開始調整生活作息,並養成每天慢跑的運動習慣。考量退伍後隔了十三年都未再跑步,身體條件可能不適合從事太激烈的運動,所以他先從每天早晚各跑兩公里開始,「一開始都在家裡附近的光華國小跑步,因為在學校操場跑步比較簡單,可以算圈數跑,就像轉螺絲一樣,慢慢地增加到一次五公里、十公里,最後跑到一次二十公里。」
黃享珍說,也許是因為當時還很年輕,身體素質好,抵抗力和免疫力都不錯,不怕淋雨感冒,所以就算下雨天,他也會穿著雨衣跑步,就連颱風天,只要風雨沒有太大,他也會去跑,說是風雨無阻也不為過。
漸漸地,黃享珍從學校操場跑到校園外,「開始在外面路跑以後,每次跑步的路程變長,就沒有那麼勤勞的每天跑,時間上就變成跑一天休一天。」黃享珍要求自己每個禮拜至少跑三天,而且每個月至少得跑兩百五十公里以上。為了達成每週得跑五、六十公里的基礎目標,他會分配里程,每次跑十八公里,「大概就是從新莊跑到樹林、鶯歌,再跑回家,其實從新莊四維路上的住家開始起跑,沿著浮洲橋、城林橋跑到柑園橋,再回頭就二十公里了!」
黃享珍習慣在晨跑當天早起,鬧鐘設定四點起床,四點半出發跑步,跑完回到家中大概七點,洗個澡、吃個早餐再準備上班,這樣規律又精實的生活,持續了二、三十年。在因血液不合格兩度捐血未果後,黃享珍總算靠著路跑和調整飲食擺脫脂肪肝。
「後來隔三個月再去就可以捐血了!」黃享珍笑說,運動好處多多,除了滿足捐血心願,他也因此瘦身成功,身高174公分的他,原本慢跑前體重一度飆破90公斤,後來靠著路跑維持在75公斤標準體態,「最瘦時還瘦到67公斤,就有點太瘦了!後來有再調整飲食增胖一點,不然太瘦也不健康。」



因為兩度捐血被打槍,黃享珍開始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並成為馬拉松比賽的常客,經常報名參加全馬,最遠還曾飛至日本沖繩參賽。
從民國83年開始跑步,黃享珍三十年來,跑了無數場馬拉松,是台北馬拉松和金門馬拉松的常客,最遠還曾飛到日本沖繩參加那霸馬拉松。他經常參加全馬42公里賽事,偶爾狀態不好或練跑時間不夠時,他就會報名21公里半程馬拉松。黃享珍會評估身體狀況,不勉強參賽,像今年五月他本來有報名參加世壯運,但前一天身體狀況不好,只好果斷棄賽,「可能練跑練得太勤,沒拿捏好,腳很不舒服,就沒有去跑,有點可惜。」
路跑之餘,黃享珍也有加入社區氣功社團,跑完步如果沒有其他行程,他就會跑去住家附近的公園,跟著鄰里一起做拉筋操運動。老祖宗常說「筋長一寸,延壽十年」,黃享珍很推薦大家沒事在家拉一拉、伸展一下筋骨,不僅遠離腰痠背痛,還能保持紅潤好氣色。
進修日文、學木工,退休生活更精彩!
由於本身在經營空調事業,從事冷凍工程維修和買賣,因此黃享珍自60歲辦理勞退後,就呈現半退休的狀態,不只工作上「加減做」,他也退而不休,積極進修自我技能。除了在道場做志工,協助料理廚務、道場安全和維護環境衛生以外,黃享珍平時在家也會研讀經典、學習教義,還自修日文十餘載;偶爾也會跟著道監飛到緬甸佈道,推廣儒家「以人為本」的中心思想。
父母往生後,黃享珍把雙親留下的花蓮祖產進行改造,老屋翻新重建後煥然一新,成了夫妻倆專屬的小型度假村,現在他每隔兩、三個月就會帶著太太回去小住幾天,順便除除草、整理環境!由於鄉下老家在改建的過程中,拆下很多木頭,黃享珍思忖著丟掉可惜,於是報名了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的木作課程,自己嘗試DIY把舊的原木加工做成傢俱,完工後有的放在新莊住家、有的搬回花蓮,還有一些朋友看了他「老木新作」的成品想要,他就便宜賣賺點學費。
人如果不自律,生活就會委靡,所以黃享珍(左1)總是嚴以律己、增進技能。每週四他都會從新莊跑到林口學習木工。圖為他分享自己「老木新作」的長凳。
每個禮拜四,黃享珍都會跑到林口上課,「課程從早到晚,一個學期要上十八天。」結業時,每位學員都要繳交畢業作品,不限款式,唯一條件是不能用釘子,接合處只能用榫卯銜接。黃享珍坦言,學習木工至今五年多,真的是學無止盡,每次結業後都會忍不住再報名下一個學期的課程,現在的目標是再精進木旋技術。
做為晉見總統績優捐血人代表,黃享珍表示,在接到捐血中心電話,得知要晉見總統時,還以為是詐騙集團,確認屬實後,轉念一想:「長這麼大還沒去過總統府呢!」便心生歡喜起來,於是回家後立馬和太太分享好消息。黃享珍也經常把握機會跟周圍親友推廣捐血,「我都跟他們說,捐血很好,除了能夠救人一命,還可以了解我們身體的狀況,督促自己更健康。」
黃享珍也鼓勵還沒捐過血的民眾挽袖,「一起用我們的血液去傳達愛,透過捐血愛我們的國家!」黃享珍認為國家要進步,需要大家一起發揮慈悲大愛,捐血也是傳達愛的一種方式,讓血液流入跟我們有緣的人體內,也是一種無形的愛。
黃享珍提到,早期捐血會有用血通知,後雖因保護個資取消了,但這股延綿不斷的愛是不會停歇的。他也期許自己能夠到國外做志工,所以「現階段必須把自己的基礎打好、增進語言技能!」至於捐血,黃享珍會努力把握每次捐血的機會,同時也感恩父母賜給自己健康的身體,讓他有機會貢獻社會,盡棉薄之力幫助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