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捐血公務員吳淑君綵衣娛人,快樂變老不孤單!
 
採訪撰文/張郁梵
照片提供/吳淑君
 
今年53歲的吳淑君定期捐血至今三十餘年,累計共捐了28袋全血、分離術捐血1,464單位。
 
       中國二十四孝有則「彩衣娛親」的故事,講述春秋時代楚國一名叫老萊子的人,年過七旬仍不服老,總是身著色彩艷麗的服飾,裝扮成嬰兒嬉鬧逗弄雙親。宜蘭捐血人吳淑君雖然父母都已往生,但在日照中心擔任照服員的她,經常化身現代老萊子娛樂長輩,活潑開朗的她鬼點子很多,不論是反串演出歌仔戲、扮小丑表演魔術都難不倒她,經常把機構內的老人家逗的笑不攏嘴。
 
       除了協助照顧日常起居,爽朗健談的吳淑君也喜歡和長輩們分享生活,得知她獲邀為114年度績優捐血人代表,即將進總統府接受表揚,長輩們開心之餘也不免替她擔心:「妳該不會遇到詐騙了吧?」還有老人家笑稱她是捐血公務員,不斷鼓勵她:「機會難得,一定要去!」讓吳淑君感動不已。
 
       「我們同事還說要組一台車,把阿公阿嬤都載去同樂!」吳淑君回想那天,有人熱情呼應,大家又笑又鬧地,場面溫馨熱鬧,也讓在場的爺奶們都忍不住笑開懷。
   
吳淑君(左圖左1、右圖前排左1)從小就愛看布袋戲和話劇演出,是媽媽歌仔戲團成員,每年年底的成果發表都卯足全力。
 
命中註定的安排,我天生適合捐血小板!
 
       談起初次捐血的因緣,吳淑君說:「很多事情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彷彿老天爺在牽引著你就是要做這件事。」原來早期宜蘭捐血站還未遷至現址前,離吳淑君老家很近,走路不用一分鐘的路程,每天上學、出門都會路過,捐血站門口時常掛著「捐血一袋,救人一命」的紅布條和廣告標語,吳淑君每每經過都會看見,潛移默化之下,在心裡悄悄埋下種子,想著有朝一日「一定也要試試看。」
 
       吳淑君也忘了是在18歲還是20歲那年,某天她突然心血來潮,驚覺自己已經默默到了可以捐血的年齡,於是便主動踏進捐血站表達捐血意願,「當時想法很簡單,想說可以把血捐給有需要的人,反正也不知道能不能捐,就去問問看。」吳淑君還記得,早期捐血中心文宣都會提到,捐血不只可以幫助別人,也可以在無形當中拯救自己和親人,因為只要有捐過血,未來無論自己還是親人有用血需求,都可以享有優先用血的權利。
   
吳淑君活潑開朗、爽朗健談,在日照中心擔任照服員,是爺奶眼中的開心果。
 
       在捐血的過程中,吳淑君得知全血三個月就能捐一次,便養成了固定捐血的習慣。後來高中畢業後,吳淑君北漂工作,「本來以為到台北後,很難像在宜蘭老家那樣方便捐血,沒想到工作地點附近竟然也有捐血室。」吳淑君在兄弟飯店工作,過個馬路、走路三分鐘就能抵達鄰近的長春捐血室,加上她在餐廳負責出納,下午兩點到五點會有三個小時的空班休息時間,所以吳淑君經常利用這段時間捐血。
 
       某次捐血時,護理人員表示現在很缺血小板,並向吳淑君介紹當時還很新穎的另一種捐血方式——分離術捐血。「護理師說那台機器可以分離血漿和血小板,兩個禮拜就能捐一次,想說自己血小板偏高,每次捐最多就兩小時,於是就開始改捐血小板。」早期分離術捐血必須兩隻手同時扎針,一隻抽血、一隻回血,捐血過程中都不能動,每次兩小時耗時不算短,因此,吳淑君笑說,每次捐血前都必須先確認有沒有要上廁所。她也坦言,午休時間三個小時,拿來分離術捐血綽綽有餘,她都會趁著捐血之餘休息,「反正躺著也不能動,剛好可以睡午覺。」
 
       吳淑君說,捐血中心的護理師很積極,每次她捐完要離開的時候,工作人員都會主動詢問是否要預約下次捐血的時間,久而久之,她也就固定捐下去,成為每兩週報到一次的定期捐血人。她也很佩服捐血中心的護理師,直誇她們抽血技術很好,每次捐血,針孔那麼粗都不會瘀青,「不像在外面抽血檢查,針扎下去後都會瘀青痛好幾天。」
 
       吳淑君每次都會在成功完捐後換點數,再用集來的點數兌換小禮物,家裡的悶燒杯、體重計、血壓計都是她捐血換來的。偶爾她也會將集點換來的贈品送人,並趁機推廣捐血。像她曾因點數很多,換了五、六張悠遊卡,每張卡片裡都有一百元儲值金,有一次她拿著捐血換來的悠遊卡去便利商店消費,結帳時,年輕的店員看到覺得很酷,主動詢問了幾句,吳淑君便大方將悠遊卡送給對方,還順口邀請他有空可以來捐血。
 
       有時捐血會有贊助單位送雞蛋、雨傘或米,吳淑君拿到後就會轉手送給同學或親友。為了推廣捐血,她每次拿到完捐禮都會上傳社群媒體,有時候看到捐血中心舉辦特殊活動或發出缺血通知,她也會LINE給朋友。某次,吳淑君在網上分享「捐血送電影票」的訊息,一位本來就有在捐血的朋友看了,便主動說要找先生一起去,沒想到本來怕血的先生聽了覺得不錯竟然一口答應,事後也成功完捐。
 
妹妹也捐血小板,一家四姐妹都是捐血人!
 
       由於父母那一輩都有高血壓問題,吳淑君本身也有在服用降血壓藥物,本來她還很擔心會不會因此被打槍,沒想到捐血中心評估後可以捐,於是她就持續捐下去。從捐全血到血小板,吳淑君挽袖至今三十餘年,期間曾因血紅素太低被迫停捐近一年,「捐血站的護理師說我血小板數值很高,但血紅素偏低,很奇怪,建議我去醫院血液腫瘤科檢查。」
 
       吳淑君就醫後,檢查發現缺鐵,服用了很長一陣子的鐵劑,並固定三個月回診追蹤,直到一年後數值回復正常,她才又開始恢復捐血。「現在比較少出現血紅素太低被捐血中心退貨的情況,但還是會注意飲食、定期回診抽血追蹤。」吳淑君三個妹妹受姊姊的影響,也有捐血,其中一位也曾捐過血小板,可惜三個妹妹們工作比較忙碌,沒辦法像姊姊吳淑君那樣規律穩定地捐血,但只要有活動有機緣,她們就會慷慨挽袖。
 
       為了照顧年邁的父親,吳淑君在十多年前搬回宜蘭生活,儘管返鄉後,原本的捐血站已搬離住家附近,但她並沒有因此打消捐血念頭,仍然盡量維持每兩週固定捐血小板的習慣。民國99年,她以績優捐血人代表身分,參加花蓮捐血中心舉辦的表揚大會,父親雖不反對女兒捐血,但在得知吳淑君累積的捐血次數後,還是很擔心她會不會捐得太頻繁了?
 
       吳淑君笑說:「天下父母心,畢竟是女生,父親會擔心也是正常的,但可能我天生反骨,喜歡自己做主,所以當下就有跟他解釋。」對她來說,父母不只給了她健康的身體,還指引了她人生方向,像她也是因為母親的緣故,改吃全素,並走進長照領域,轉型成為照服員。
 
熱情點亮晚年生活,用歡樂笑語關懷長輩
 
       由於母親出車禍變植物人,加上父親年紀大,中風後跌倒,頭縫了好幾針,吳淑君在偶然的機緣下,看見照服員培訓課程的簡章,想想可以了解怎麼照顧媽媽,還有被照顧者需要的相關知識,便報名參加,並在課程結束後順利取得照服員證照。
 
       吳淑君曾在佛光山蘭陽仁愛之家做過居服員,後來轉至日照中心擔任照服員。雖然吳淑君未婚、沒有帶過孩童,但她很有耐心,照顧起機構內的「老人囝仔」來得心應手。她知道長輩喜歡看歌仔戲,偶爾會唱一小段折子戲曲調給長者聽,也會跟長輩互動歌仔戲簡單的手指比法,看到爺奶們笑開懷的樣子,吳淑君就會很開心。
 
       吳淑君自認喜歡搞笑愛講話,也許是因為有她在的地方總是歡聲笑語不斷,每當她消失幾天跑去進修培訓課程時,長輩們都很想念她,等吳淑君返回工作崗位,阿公阿嬤都會熱情地跟她打招呼,「他們都說我不在的時候,很安靜,他們很不習慣,覺得很悶!」而對吳淑君來說,長輩的肯定和思念,也是另外一種成就感。
 
       事實上,下班後閒不下來的吳淑君,經常利用工作之餘報名參加社區大學的活動,除了是媽媽歌仔戲班的成員,她也是宜蘭縣家庭教育中心兒童劇團的固定班底,經常跟著劇團穿梭在宜蘭各個中小學內進行校園巡演,透過戲劇演繹的方式寓教於樂,教導孩子基本的價值觀。雖然每次巡迴演出都很累,還是做義工不支薪,但吳淑君卻很滿足,她說:「我沒有結婚,但總覺得自己應該也要對下一代負責任,大家一起照顧!」
 
吳淑君(台上左1)經常跟著宜蘭縣家庭教育中心兒童劇團穿梭校園巡迴演出,寓教於樂。
 
       吳淑君也有加入關懷小丑協會志工團學習魔術,偶爾也會跟著團隊去長照機構變變小把戲。受爸爸影響,吳淑君也是虔誠的佛教徒,她會去道場參加法會,聆聽佛學課程。她說,自己學歷不高,所以總是希望能多學一點、多聽一點,投入長照領域服務多年,她希望當長輩生命到了尾聲,自己也能給對方提供一些信仰,為這群可愛的老人家盡份心力。
   
吳淑君鬼點子很多,經常變著花樣娛樂長輩,圖為她參與關懷小丑協會志工團變魔術的畫面。
 
       吳淑君很鼓勵大家踴躍挽袖,除了助人利己,也可以結交到一群好朋友。「有團體可以互動也不錯,不要脫離外面社會。」吳淑君說,每年年底歌仔戲班都有成果展,本來擔心晉見總統的時間會卡到,但轉念一想她又釋然道:「看因緣啦!能見就見,不然都排演半年了,放棄演出很可惜!」
 
       「也是託長輩的福,因為日照中心都有健康促進課程,要帶老人家運動,每次上課前都要先備課,不得不半強迫自己動起來。」對吳淑君而言,照顧長輩不只是工作,也是一份使命,可以為平淡生活增添驚喜光彩!
 
瀏覽人數:537
最新異動時間:2025/09/27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