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不為炫耀也不追紀錄 徐明茂捐血只求一份快樂
 
採訪撰文/李祖翔
照片提供/徐明茂
 
       有人終其一生追逐成就與目光,徐明茂卻用另一種方式讓日子活得既透亮又踏實。他不張揚、不爭取掌聲,卻完成一件許多人一輩子都做不到的事——捐血累計223袋,「對的事,去做就對了。」這是他始終不變的初心。
 
       63歲的徐明茂,總表達自己不會說話,不習慣談論捐血成果,卻就是這樣簡樸的人;三十多年來繳出223袋全血,日子也並不悠閒,他不僅與親戚攜手創業,擔任股東兼廠長,事必躬親,樣樣都做。
 
       那是如何擠出時間來捐血的呢?徐明茂說,雖然夥伴們很好溝通,廠長也能自由彈性的安排時間,「但主要是利用週末,有段時間捐血車還開到附近,很方便,有空就上去。」從不覺得自己做的事有什麼特別,卻也從不停止行動,給予捐血運動最強力的支持。
 
       他說:「人生在世,我們也不是大富大貴,沒有太多餘力能幫助別人,只有捐血這件事保證做得到,對的事我們就去做。」今年徐明茂將受表揚,並前進總統府,受總統接見,對於默默地做、做久了就成習慣的事,被這麼多人注意到,還是頭一遭,但他並不執著這份光環,這種樸實不矯飾的態度正如他一路走來的捐血歷程──不為炫耀也不追紀錄,抱著一個念頭,不改初心。
 
人生有數不盡的風景,讓徐明茂久難忘懷的就是與太太一起入鏡的時刻,他感謝太太一直以來的支持,包括自己不能捐血卻不反對家人去捐。也謙稱自己沒有大富大貴,無法帶太太出國領略風光,但閒暇之餘在阿里山與溪頭散步,與摯愛攜手,感受清幽,是人生一大享受。
 
身體沒有比較差,反而比較好
 
       徐明茂是如何養成捐血習慣的?故事得回溯到他年輕時服兵役的那段歲月。那年,他在雲林虎尾的新訓中心剛入伍不久,正處於一切都還陌生的新兵階段。某天,長官表示有民眾急需用血,鼓勵弟兄們踴躍前往捐血。「大家去我就去,沒想太多。」這對年輕的徐明茂來說,沒有太多猶豫,只是從未捐過血,對捐血只有一點模糊的概念。
 
       被問到第一次捐血會不會緊張?他說不會,反而很有成就感,「因為捐血一袋、救人一命啊。」殊不知這只是一個開端,為日後的習慣埋下一顆種子。
 
       然而當兵很忙碌,從新訓到下部隊,歷經各地移防、操課與任務,加上休假時間有限,捐血變得斷斷續續。「只有放假時,跟朋友到市中心走走,他們要捐血,我才跟著去。」那時候的捐血,比較像是朋友臨時吆喝的活動,不是主動的選擇。
 
       退伍後,他步入婚姻,也開始為家庭和事業打拼。好幾年時間幾乎沒再捐血,「大概有三、四年,因為忙著照顧家庭,也沒特別去想這件事。」
 
       直到28歲左右,注意到周遭親友不少人都在捐血,有人甚至隔幾週就去一次。大家也都熱情邀請同往,表示:「捐血對身體很好!」徐明茂才重新思考是否定期去捐血,嘗試讓捐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起初是偶爾跟著去,後來養成習慣,間隔日一到就主動安排時間去捐,越捐越穩定。
 
       很多人會擔心捐血讓人變虛、體力變差,覺得少一袋血就是少一分元氣,但徐明茂的經驗完全顛覆這樣的印象。「記得有一次捐血前的例行檢查,發現我血脂偏高,有點驚訝,為了通過檢查、順利完成捐血,開始注意飲食內容,捐血前兩三天更會避免油膩食物。」
 
「想不到我是阿公了吧?」徐明茂說,一次捐血發現血脂高,開始調整飲食、開啟了運動習慣,至今已瘦了13公斤,雖然當阿公了,卻對自己身體狀態十分滿意。
 
       這樣的調整吹響了身體健康的前奏,竟進一步養成了運動習慣。每天晚上,他會在家裡的跑步機上快走一小時,堅持維持節奏不掉速,一次約走八公里,體重從78公斤降到65公斤,他說:「身體變得輕盈許多,也不用忌口。」言談之間不難感受到,徐明茂對現在的身體狀態十分滿意,特別是當他提到自己已經是阿公了,語氣透出踏實的喜悅。
 
事必躬親,也有餘力安排捐血
 
       徐明茂的工作地點在桃園,是晟梓工業有限公司的廠長。這間公司規模不大,員工人數不到五人,屬於典型的小型企業,他解釋,「就是車子開進洗車機時會轉動的毛刷輪」。
 
       因為公司人手精簡,無論是業務、接單、品管、出貨,還是生產技術與機台維護,樣樣都得親力親為,「什麼都要懂一點」,畢竟這是自己入股的事業,每一分耕耘都看得見成果。他不覺得辛苦,相反地,還樂在其中。
 
       儘管身為凡事都得親自上陣的廠長,徐明茂仍然展現令人驚訝的時間管理能力,「隨時都可以抽空去捐血。」原來只要講一聲,夥伴們都願意幫他cover一下。他說得輕鬆,卻透露與同事之間的信任與默契。不過,多數捐血時間他還是集中在周末,不想請假、麻煩他人。
 
       他坦承自己對捐血沒有儀式感,反而沒有理由去抗拒這樣一件只需要平常就身體力行的事。這種與生活不違和、不影響其他業務的態度,正是能長年持續的關鍵。
 
       談到同事對他捐血的看法,徐明茂說尊重個人選擇,他體貼地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身體狀況,也有不同想法,我會分享捐血的好處,但不會催他們。」他的語氣始終溫和,不帶壓力。
 
熱騰騰的全家福照,是徐明茂今年六月底拍攝的,他自豪兒子與媳婦耳濡目染一起加入了捐血行列。
 
       真正受到他影響的,還是家人——尤其是兒子和媳婦。兒子從年輕時就跟著爸爸捐血,如今也快累積到一百次,媳婦原本沒有捐血習慣,但在家中耳濡目染,看著先生與公公定期捐血,也默默加入這個行列。大家默契十足,讓他對這樣的世代傳承,很是驕傲,就像意外實現了讓人羨慕的幸福。
 
       太太雖然因為貧血、血紅素偏低而無法捐,但徐明茂說她從未反對,也從不擔心家人捐血。他在說起太太時語氣格外柔軟,對太太的支持,銘記在心。
 
       他重視家人,也在意每一位成員的想法與感受,不希望自己的信念變成他人負擔。平實的敘述,是對家人滿滿的包容與疼惜。
 
徐明茂生活簡單、快樂,定期捐血的好習慣也讓他成為全家的好榜樣。
 
深諳人生定位,嚮往簡單、快樂
 
       有些人一輩子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定位,而徐明茂早在不知不覺中如此做著能力所及、對他人來說是大事的事;也難想像一個簡單的念頭,可以讓他做這麼久、捐這麼多。他認為,捐血又不困難、是自己能輕易掌控的事,並非自我貶低,更像是對自我角色有充份的理解。
 
       「以前的人會認為血都不夠了怎麼能送人?所以抗拒捐血,但我不這麼想,捐血應是百利無一害。你看從那時候到現在,我捐了那麼多次,都沒有什麼壞處。」親戚的孩子因為會暈血,一直沒克服心理問題,他也只有理解,不會強求。
 
       他的人生哲學與目標,是「家和萬事興」,保持忙碌的工作,守著寧靜,閒暇時看體育性節目,週末捐血之餘,開車帶太太走遍台灣各地、盡收美景。不一定是熱門景點,森林步道或老街小鎮都可以,特別喜歡阿里山、溪頭,除了空氣好,走起來也很舒服。還有一點時間,會到太太娘家,陪九十多歲的丈母娘打麻將。不是為了贏錢,而為陪伴,防止老人家退化,「其實陪她聊天也很開心。」就是這般剛剛好的狀態,無憂無慮,格外幸福。
 
看似無波無瀾,實則蘊藏細水長流的真愛。
 
不需要太遠的里程也能留下紀錄,就像捐血,簡單的挽袖動作,歷經數十年的堅定,也能受表揚、被總統接見。
 
與太太一起在山林間走走,是徐明茂的幸福,也是促使身心健康的原因之一。
 
日常中的堅持,就是最不凡的力量
 
       徐明茂的故事沒有戲劇性的轉折,沒有催淚的高光時刻,卻能格外動人。不靠熱血宣言,不追求英雄式的定位,單憑一句「對的事我們就去做」,就能走過三十多年,累積223袋血。
 
       捐血於他,是生活的一部份。不標榜、不強求他人跟隨,「我乾杯,你隨意」的氣魄,特別瀟灑。因為如此,影響才更真實深遠。家人自然延續他的助人善意,不帶一點姿態,比任何口號都有力。捐血更不是犧牲,在他的歲月中,捐血反而使生活更有秩序,身心都穩定。
 
       最難能可貴的是,透過捐血行動,展現深刻的自我理解,不自詡偉大、追求遙不可及的目標,在講求速成與表現的時代,他穩定、恆常,踏實與堅定。 
 
       他自詡普通人,但問人生有沒有重大挫折,卻說沒有,生活很順遂。原來最大的喜悅,來自知足,最深遠的影響力產自最不喧嘩的人。問人生還有什麼渴望追逐的目標?徐明茂維持老話:「夫妻倆快快樂樂,孩子快快樂樂,有機會看看各地風景,走進大自然,清清爽爽的就是我的期盼。」人生什麼事最有意義?答案就在這樣的訴求中。
 
瀏覽人數:181
最新異動時間:2025/09/27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