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攝影/顏艾珏
個性豁達瀟灑的汪國權,從高一首次捐血便持續至今,中間曾因被派駐香港工作而暫停了兩年。他回憶起高中時,捐血車直接開到學校裡,教官一班一班帶著學生去捐血,「當時是一種單純的服從念頭,覺得是為善助人,但後來的捐血是一種心甘情願的習慣。」
汪國權,47年次,血型O型,從事紡織染整產業,父親是義胞也是榮民,父母都是廣東人,一直以來都捐全血,每次都捐500cc,至今已累積255袋,幾乎等同一個浴缸的容量。
「捐血對我個人的好處是,如果捐出來的血液能被使用,就代表這時候我的身體狀況還不錯,能幫助到別人。他說,等於每3個月透過捐血來確認自己依舊健康。」依規定65歲前可一次捐500cc,65歲後每次僅能捐250cc,「所以現在每一次捐血,對我來說都是美好的日常,缺點是我快到不能捐的年紀了。」
汪國權從沒中斷過捐血這件事,只要身體和時間許可,3個月時間一到、收到通知便自主安排捐血的時間。
人生座右銘是「今天過得比昨天更特別」的汪國權強調,「當血液捐出去之後,就不再屬於自己,能幫到人,就是對的事。」
隨性開朗的性格也反映在捐血感謝狀拿到就墊在餐桌下方,即使知道自己因捐血225袋而成為績優代表人即將晉見總統一事,他也淡然地說:「頒獎典禮這類活動都是太太代替我去領獎,我捐血的目的不是為了要得到獎勵或獎狀。知道之後便遺忘,這是我的生活哲學。」
聊到捐血生涯中,什麼事最讓他感動?汪國權說,大約30年前,捐血中心寄來一張小卡片,那是他這輩子第一次收到感謝信,內心非常感動,之後陸陸續續又收到十幾封。上面寫著「台大醫院某某人用了您的血,表示感謝」。如今因個資法規已不再寄送,對他來說,那些卡片仍是最珍貴的回憶。
早期,他聽聞高中同學出車禍後,家人還必須花錢買血,當時的血是很貴的,這也是他持續捐血的動力,想說萬一以後如果家人朋友真的因突發事件有血液需求,就不需要為了血而發愁。此外,O型可以幫助最多的人,因此他沒有中斷過捐血這件事,只要3個月一到,只要身體和時間許可,他一定會去捐。
年輕時,他甚至是「緊急捐血隊」的成員,一旦缺血,捐血中心會翻名冊針對符合資格者一個個打電話詢問,只要接到通知,二話不說,立刻衝去捐血,「因為捐血是我一直想做的事,也是自己能力範圍內做得到的事啊。」
10年前,汪國權也曾發生過一次因為吃得太好、太油造成「乳糜血」,所以無法捐血,他對自己很失望,從此再也不犯此類的低級錯誤。
律己甚嚴的他表示,65歲之後就需要一年一次的評估才可以捐血,近年來罹患糖尿病二期,必須每天吃藥,曾經吃過偏方,結果指數反而變高,再也不敢碰了,透過健行爬百岳來運動,身體狀況反而越來越好。
汪國權持續捐血的習慣也影響到太太和鄰居,大家都跟著一起捐血。太太也是捐全血,已經捐了150袋。夫妻結褵至今43年,女兒從事國小美術代課老師與版畫藝術的工作。一家感情甚篤,常一同參觀各類藝文活動與到處旅遊。
他也透露一個小樂趣,台灣血液基金會提供捐血點數兌換禮品,雖然並非為了禮物而捐血,但在太太的提醒下,這些年換過兩個20吋的登機箱、一個12人份的電鍋和烤箱,這些禮物都會直接寄到家中「老婆開心,全家都開心 !」
捐血對汪國權而言是人生中極為重要的事,無論如何他都會排出時間去捐血,希望自己的血液能幫助到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