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葉進文:健康就是捐血最大的收穫!

採訪撰文/張郁梵
圖片提供/葉進文
 
葉進文很重視每次捐血的時光。
 
       驟逝的台灣毒物科權威、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生前致力捍衛國人食品安全,積極透過社群媒體推廣「原型食物」的好處,鼓勵民眾從原型食物中補充完整營養素,並減少食品添加物的攝取,對國內食品安全事件也無役不與,被喻為「社會的良心」和「俠醫」。即使離世已超過十年,但他的理念仍深深影響許多人。其中,捐血人葉進文就是其中之一。
 
       為了能持續不間斷地捐血,葉進文在初次捐血後,就開始格外注意飲食,平時盡量吃得清淡、健康,在家常常就是一碗五穀雜糧飯、一盤燙青菜、再配一些蛋白質,輕鬆搞定一餐。他很少吃紅肉,多以魚肉和雞肉為主,而且堅決不碰油炸食物,若不是出門旅遊、不得已隨團用餐,他在家都吃的很簡單,這份自律,就是想要能長久穩定地捐下去。
 
       如今,葉進文固定隔週四前往關渡捐血室,捐血四十餘年的他,累計已破1800單位。他說,捐血讓他開始變得養生,也間接收穫了健康,「真的是太棒了!」
 
為了榮譽假踏出捐血路
 
       不過,談起初次捐血的因緣,葉進文很不好意思地坦承:「其實一開始之所以捐血,是為了放榮譽假!」他回憶,民國72年他入伍當兵,連上長官為了鼓勵大家踴躍捐血,祭出捐血就能放榮譽假的誘因。雖然天數不多,捐一次血只能換一天假期,但對於被久困在軍中的葉進文來說,能在枯燥乏味的軍營生活裡,有機會離開部隊自由放風一天,是多麽令人雀躍的一件事,於是他便在部隊休假時,主動前往停放於台中公園內的捐血車報到,捐出人生第一袋熱血。
 
       葉進文提到,早期他都捐全血,每次捐完血,他都會拿著捐血中心提供的捐血紀錄證明單跟長官請假。全血三個月就能捐一次,葉進文心繫著榮譽假,所以只要時間到了,他就會跑去台中公園捐血車報到。
 
       對當時的葉進文來說,捐血不僅可以換榮譽假,還可以換到健康,助人的同時,也同樣能利己,加上以前捐完血,若捐出的血液被實際使用,捐血中心都會主動寄送「用血通知單」給捐血人,告知血液的使用情況,次數達到一個階段,還會寄發感謝狀。每次葉進文收到後,內心總會泛起一股深刻的感動與震撼,「看到有人用自己的血就有一種滿滿的成就感。」
 
       因此,即使退伍後返回台北工作,葉進文依舊維持三個月一次的捐血習慣。公司在石牌的時候,他都會去士林捐血,後來公司搬到新莊,每隔三個月在頭前國小校門前有熱心團體舉辦捐血活動,地點剛好就在葉進文任職的公司附近,捐血又更方便了。漸漸地捐血似乎成為葉進文的常規行程,「也說不上來為什麼,不捐就會覺得怪怪的!」
   
葉進文熱愛自由,每年都會安排兩、三次旅行,經常背著一台相機跟著旅行團,記錄旅途上的美景。
 
       在關渡捐血室捐了一、兩次全血後,時任護理長見葉進文身體素質不錯,捐血紀錄也很規律,便熱情詢問他願不願意改捐血小板?於是,在捐了123袋全血以後,葉進文便改成分離術捐血,至今已成功捐出1702單位的血小板。他笑著感嘆:「要是早點開始捐小板,數字肯定不只這樣!」
 
       早期分離術捐血並不容易,血液分離機是雙臂式的,上針之後雙手都無法移動,還得坐在那裡兩個小時,葉進文形容就像滿清十大酷刑的座椅,過程特別難熬,要喝水、要抓癢都得請人代勞;好在,這種捐血「酷刑椅」只體驗過一次,後來隨著技術進步,逐漸汰換成新機台,可以單手捐血,過程也更舒適便利。
 
       由於長期捐血,葉進文兩隻手臂上隱約可見幾個反覆扎針留下的痕跡,這些都是他熱血助人的印記;有時候還是會感到疼痛,他卻輕描淡寫地說:「既然捐血是為了延續病人的生命,痛一下又如何呢?」他也期許自己能捐到2300單位,「我今年62歲了,最多只能再捐八年,會盡量不缺席,努力保持身體健康把握每次捐血的機會!」
 
因為捐血,我變得更健康!
 
       葉進文不只熱衷捐血,也是慈濟基金會的志工,經常前往環保站協助處理回收分類,秉持著「助人為快樂之本」、「害人之心不可有」的理念,葉進文積極投入公益活動,每個月都會捐款給窮苦人,他深信,心存善念,時時抱持感恩心,逆境惡緣都會化為善緣。
 
       葉進文很謙虛,自認只有國中畢業,書讀得不多,對社會沒什麼貢獻,不像別人有做大事業,可以捐很多錢,「我什麼技能也不會,就是平平順順過日子,而捐血是唯一可以對社會盡一點心力的管道。」所以,他很重視每次捐血的時光,「週四捐血日」是他和同事間的小默契,他也很感謝同事願意配合,在排休時盡量避開週四,讓他能夠順利且穩定地捐血。
 
       葉進文說,自己吃東西比較隨性,對飲食內容或品質沒有太多要求或偏好,也不追求精緻、美味。他的飲食習慣清淡簡單,遵循少油、少鹽、少糖的原則,以天然、新鮮的食材為主,他不吃精緻的白米飯,只吃五穀雜糧飯;不喜歡炒菜,青菜都用燙的,而且不加醬油和鹽巴,盡量吃菜的原味;就算吃地瓜葉,他也不會特地撕下菜梗上的纖維,而是清洗乾淨後,直接燙一燙吃下肚;魚肉不是煎的就是清蒸的,肉也只吃雞胸肉或滷雞腿。這樣的克制飲食,最重要的是還能對用血者負責,確保血液乾淨健康。
  
葉進文今年62歲了,他期許自己在逾齡之前盡量不缺席,努力把握每次捐血機會!
 
       葉進文也分享唯一一次捐血被打槍的經歷,是在中午吃了米粉湯後跑來捐血,結果因油蔥酥的高油脂被「打槍」;從此之後,他更加謹慎,油蔥酥、芝麻這種油脂含量比較豐富的食物,他也會避免在捐血前兩個小時食用。
 
       長久下來,葉進文觀察出心得來:「不知道是不是個人體質的緣故,只要捐血前一、兩餐吃比較多高蛋白的食物,我的血小板就會比較多,也算是意外發現。」他很常參考林杰樑生前提供給民眾的飲食建議,也會關注其譚敦慈老師推廣的「無毒飲食」觀念。擔心飲食不均衡,他也會額外補充保健食品,以期攝取足夠的營養素。
 
       除了在飲食上格外注重保健以外,葉進文自嘲:「我很懶得動,平時沒有運動習慣,都是靠勞動取代運動。」也許是因為小時候家裡務農,對農產品比較有概念,也比較感興趣,葉進文在住家旁邊空地種了柚子樹、芒果樹和玉蘭花,休假日吃完午餐,午後太陽不那麼曬了,他就會去果園忙碌。每回採收後,他都會趁捐血時,帶一些自己種的蔬果來分給捐血站的工作人員。
好東西就要和大家分享!
 
       今年,他榮獲113年度績優捐血人代表,獲邀前往總統府接受表揚,葉進文驚喜表示,「長這麼大還沒去過總統府,還可以見到總統,覺得很開心!」。
 
       記者採訪這天,葉進文也帶著女兒和小孫子一起來捐血,女兒初次捐血就是在爸爸的陪伴下完成的,雖然捐完後就暈針,因體質不適合而無法持續捐血,卻用行動支持父親的熱血行動。葉進文也鼓勵民眾響應捐血,「就簡單一句話,捐血有益健康,想要捐血就會注意身體健康,所以為了健康,快去捐血吧!」
 
瀏覽人數:108
最新異動時間:2025/09/27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