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李佳芳
攝影/黃厚森
捐血車上的夫妻檔,楊志龍夫婦。
每隔幾週,捐血時間一到,楊志龍就會上網查找高雄湖內住家附近的捐血資訊,舉凡捐血車、捐血室,他一個都不略過地列寫,最後依據週末有開放的時間,牽著妻子的手將身上的熱血,回饋給社會。
楊家世代捐血情
「我們家對『捐血』這件事一點也不陌生,爸爸、媽媽都是資深的捐血人。17歲那年,在父母的鼓勵下,我捐出了人生第一袋血。從那之後,每到能捐血的日子,我就會往捐血點跑。一開始是250cc,後來改成500cc,其實也忘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但自從改成500cc後就一路這樣捐下來。算一算,這樣也超過三十年了。」
由於爸爸長期捐血,也加入台南市捐血人協會,楊志龍夫婦便也隨爸媽成為協會的一員。協會除了舉辦團康活動,還會規劃聚餐與旅遊,對楊家而言,這些場合更像是一場場大家庭的聚會,不僅延續了捐血的精神,也讓家人間的連結更加緊密。
楊志龍也以捐血這個熱血行動鼓勵孩子奉獻、回饋社會。兩個兒子時常陪著父母去捐血點捐血、耳濡目染,也加入捐血人的行列。孩子們生活與工作忙碌,不若楊志龍夫婦可以定期捐血,但他們一旦時間允許、發現捐血車的蹤影或是剛好路過捐血室,就會跑進去捐血、互相知會對方,隨緣而認真。
帶著老婆規律捐血
楊大嫂坦言,在遇到楊志龍前,其實不是一個規律的捐血人。「以前還有紙本捐血卡的時候,我都會拿出來翻一翻,看看自己什麼時候去捐過血、下一次可能會落在什麼時候。後來改成電腦系統,就比較沒有去看了,就變成在路上看到捐血車辦活動、如果我剛好可以捐,就會捐。是一直到結婚之後,才養成了習慣、時間一到我們就一起去捐血。」
女生在生理條件上,也比男生更容易遇到不能捐血的狀況,因此,楊志龍往往會配合楊大嫂的捐血時間,使得夫妻倆常常牽手現身在捐血站。
楊大嫂笑著回憶,每次遇到血壓太高導致不能捐血的情況,他都會想要再等等、請護理師再量一次,期待血壓降下來、可以如期捐血:「但就是會因為緊張,血壓越量越高。只好下次、或隔一週再來。」
楊志龍帶著老婆規律捐血。
健康的人才能捐血
除了楊大嫂之外,楊志龍也曾遇過差點不能捐血的時刻:有幾次遇到乳糜血的狀況,檢驗報告上會特別通知。下一次回去時,還會再抽一次血,護理師也會提醒他要注意飲食。
這樣的情況大概發生過一、兩次:第一次因為從來沒有遇過,他難免有些緊張,心裡還想著是不是身體出了什麼毛病;第二次再度碰到時,雖然沒有那麼慌張,但他也更清楚自己得小心,也使得他開始特別注意飲食。
「如果你可以捐血,表示你是個健康的個體。」楊志龍說,他的親戚也曾想過要捐血,但是因為對方有糖尿病,所以不符合捐血的條件。因此,楊志龍一家,都認為身上有熱血能回饋社會,是一件非常榮譽的事。
三十多年來,楊志龍終如一日地捐血
「捐血已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從單身到結婚生子,如今太太和孩子也都跟著加入,成為一家人共同的習慣與堅持。」
從年輕到中年,從當兵時候停在新訓中心的捐血車,到下部隊回台南、高雄定居處附近的捐血車,楊志龍捐血旅途沒有信仰問題攔阻、也沒有老一輩觀念分歧,就這樣一路順順地捐到現在。
面對即將來臨的總統表揚,楊志龍也不慌張。他說爸爸之前就有被馬前總統表揚過,所以對績優捐血人受獎並不陌生。他清楚知道,全血能捐的次數是固定的,因此再怎麼捐就是這麼多次,使得他也不在乎他的捐血紀錄能不能超越別人、自己的紀錄會不會被打破。
表揚,對楊志龍而言,彷彿一趟台北旅行。
對他而言,這次的表揚,彷彿是一次「去台北玩一玩」的旅行。不管有沒有這趟台北行,他都會像爸爸媽媽一樣,一直捐血捐到屆齡、捐到不能再捐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