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我又捐了一次,我又可以幫助一個人!」是陳宜津的捐血實踐
 
採訪撰文、攝影/李佳芳
 
「一開始沒有多想,只覺得捐血好像不錯。看到捐血車就走上去了。」
 
       說著這句話的,是64歲仍捐血不輟的陳宜津。26、27歲時,正值青春,某次騎機車經過白河公所,看見路邊一輛捐血車,也有人上上下下,她沒有太多遲疑,就走了上去。那是她第一次捐血。
 
這捐血車一踏,就是三十八年。
 
把捐血當作健康檢查,也當作例行生活
 
       「第二次,又看到捐血車,又想上去捐。」陳宜津語氣帶點新奇與興奮,好似捐血是一個小孩久違到遊樂園玩耍的快樂事情。
 
每次看到捐血車,陳宜津就會想上去捐
 
       冥冥之中的牽引、只因「看到就去」的單純動機,讓她從此與捐血結下緣分。剛開始的幾年,她是利用上班之餘或假日時間前往,偶爾會錯過,但從沒中斷太久。直到某一年開始,她習慣每兩個月、固定在27號,到白河公所門口的捐血車報到。對她來說,就像是一個與身體對話的儀式。
 
       「捐血前會量血壓、檢查血紅素,算是一種健康檢查,也會知道自己最近狀況好不好。」
 
       有時候她也會遇到一些特殊狀況。有一次在捐血車上,遇到一位看似身材不胖、血紅素也合格的女性捐血人,卻因為抽血過程中油脂過高,血液流動緩慢,導致抽了很久。「抽到後來我看他都覺得不太舒服了。」她回憶。這次經驗讓她意識到,捐血不只是數據達標,更重要的是整體的身體狀況。「捐完沒有不舒服,自己也覺得身體很好,這樣捐起來才安心。」
 
       每次成功捐血,陳宜津心裡的第一個念頭往往是:「我又捐了一次,我又可以幫助一個人。」
 
多捐一次血,就是多幫助一個人。
 
       對她來說,捐血不是一種壓力,也不是責任,而是一份助人者的快樂。曾經下班後覺得時間還早,特地繞去新營捐血室捐血。那天她拿到了一張超市禮券。「有就當賺到,沒有也沒關係,反正沒損失什麼,就是當作行善。」即便好幾次下午才到,贈品早就發完了,她也不在意。「有的時候大家都等著拿那些贈品,但我不是因為那個去的啦。」
 
幾度捐血不順,仍沒讓她停下腳步
 
       然而,捐血的路也不是一直順利。一次是在過年前大掃除的日子,她下午趕去捐血,打算捐完再繼續清掃。但這次捐完後,手臂出現大片瘀青,明顯是沒有休息好就馬上進行勞動所致。
 
       「那天回來很痛,心裡想說下次不要捐了。」有趣的是,這個念頭沒持續太久,「後來不知道為什麼,看到捐血車又跑上去了。」可能是時過境遷、也可能是理解到瘀青的原因,也可能是更認識自己的身體,知道下次捐完血萬萬不可以提重物或做體力活,使得他又如往常一般,看到捐血車,就會想跑上去。
 
       還有一次讓她差點中止捐血習慣的重大挫折,那次在捐血車上,護理師反覆找不到血管,不斷扎針,最後雖然終於找到血管完成捐血,「我覺得好痛,那時候想罵人,但想一想,罵也沒用,就忍下來。」那時候捐完血的陳宜津,痛了好幾天。但這樣的疼痛並沒有阻撓陳宜津繼續捐血。
 
       「後來覺得也不是每次都遇到技術不好的護理師,到現在捐血站的護理師都是固定的,技術也比較好。」
 
       現在的陳宜津,慣常到工作地附近的新營捐血室或嘉義捐血站捐血。過去捐血時常會碰到熟人;但現在在新營或是嘉義,碰到認識的人機會不多。加上身為單親媽媽,兒女成年後都在外地工作,沒人知道她每隔幾個月就會到捐血中心報到。直到最近,陳宜津接到總統表揚績優捐血人的消息,女兒才發現,原來媽媽這三十多年來,一直默默地在捐血。
 
沒有口號的善行,還會繼續做下去
 
       三十八年來,沒有哪一個人特別勸她去捐血、也不是什麼有計畫的行善;沒有特別張揚,也沒有大聲疾呼捐血的重要性,卻在不知不覺間,成為南部地區長年穩定捐血的捐血人之一。
 
       陳宜津說,自己做人簡單、做事簡單。她覺得自己只是「憨憨地捐血」,沒有特別的理由,也沒有壯烈的動機,純粹只是覺得「可以,就去做」。「從沒想過會被表揚啦,真的很意外。」
 
       現在的她,白天在高爾夫球場當桿弟,球場同事中也有幾位捐血人,還有人捐分離術,她會和同事交流捐血經驗。此外,每週一次,她會到學校擔任導護志工,幫忙孩子上下學時段的安全。即將邁入65歲退休年齡,她仍然持續捐血。有時因為年紀漸長,血紅素不夠,必須隔一個月再捐,那時她會調整飲食、補充鐵質,希望下個月抽血檢查能通過。
 
白天在高爾夫球上上班的陳宜津。
 
捐血對她來說,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選擇。
 
       「我又捐了一次,我又可以幫助一個人。」一如陳宜津當年初次踏上捐血車那樣,簡單,卻也深遠。
 
瀏覽人數:102
最新異動時間:2025/09/26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