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周永悅
照片提供/武有慶
軍旅生涯屆滿三十年,服務的地點涵括了台澎金馬,武有慶的人生和大部分的人都不太一樣。然而這三十多年來,無論在何處、執行什麼樣的任務,他總是保持著一顆助人的熱心和自律的生活習慣,始終沒有改變過。
捐血當作成年禮光榮印記
16歲進中正預校,正是熱血青春的年紀;18歲那年在學校看到學長們手臂上綁了一段繃帶,知道那是因為捐血留下的痕跡,他也決定要去捐血。「一方面是覺得既然學長可以,我身體狀況應該沒問題,就想試試看;另一方面也希望將捐血作為自己18歲成年禮的一個紀念,同時也象徵光榮的印記。」就是一個如此純粹而熱情的初衷,支撐著他無數個派駐外地的日子,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年少時滿腔熱血的助人義舉,在時光的淬鍊中,演變成自我監督健康的指標,以及維持體態精神的方法,最終內化成生活與生命的一部分。由於在軍中有不同職務的調整,他的捐血足跡遍及台北、桃園、中壢、新竹、台中、斗六、台南、高雄,甚至是金門等地的捐血站點。最初只捐全血的他,在金門服役期間接觸到分離術捐血,了解到這種捐血方式的不同之處後,他便毅然決然轉為捐分離術血小板;雖然分離術捐血耗時較長且頻率較高,他始終保持初心,將休假安排與捐血結合並甘之如飴。
「我不過是盡一點個人綿薄之力!」他笑著說,「其實我一直有個信念,唯有健康,才能捐血。不論是全血還是分離術血小板,雖然頻率與所需時間不同,但共同點是,你必須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況,包括睡眠與飲食的平衡。特別是分離術兩週一次的頻率,透過每次的血液篩檢,可以即時掌握健康指數,也讓我更謹慎地看待自己的健康管理。」
在軍中養成的規律作息,加上捐血的堅持,他對健康始終保持高度自律。他認為,「要捐血,先要準備好自己;照顧自己,是自己的責任,而非他人的義務。」三十多年來,他以這樣的態度管理健康,累積了近一千五百次的捐血紀錄。沒有僥倖心理,踏實維持健康,始終如一地走過這條助人又自律的道路。
數十年如一日,捐血日就是最開心的一天,武有慶真正的實踐了「施比受更有福」的真諦。
每件事都盡心盡力、全力以赴
雖然在軍中服務三十多年,武有慶的身上有著一股文人的氣質。喜歡跑步、攝影,讓他派駐在各地的同時,也用鏡頭捕捉了許多不同的風土民情。澎湖的絢麗煙火和玄武地貌、金門的坑道與閩式建築和馬祖的海景,這些秀麗壯闊的景緻在他的生命中、照片裡都留下了不可抹滅的痕跡。他是這麼形容的:接到不同的任務就像拿到不同的劇本,認同了你的職務、工作,就盡心扮演好當下的角色,也就能盡快適應你的生活。從基層初任官做起至領導階級,這些機會、挑戰及歷練,都是讓他成長和進步的養分。每件事他總是會全力以赴去完成,雖不見得完美,但求問心無愧。然而在工作中,理性依然是絕對必要的元素,更鼓勵年輕學子,透過捐血挽救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會讓自己生命更健康亮眼與美麗。
在外島服役休假期間,武有慶也會帶家人一起旅遊,共同欣賞美景。圖為澎湖海岸風光。
把握住每一個可以助人的機會
關於捐血,武有慶認為自我認同很重要,影響力也是。年輕時因受學長影響成為捐血人直至今日,隨著捐血次數增加,生命中累積堆疊了豐富的經歷,他於公於私都不斷的身體力行,並宣廣捐血對自己與別人的好處。而他的人生觀也是非常的豁達,對他來說,生活中有時可能會遇到一些事需要計較,但他連如同生命般的血液都能分享給他人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過不去的?他覺得器官捐贈是件偉大而神聖的事,但他也不想等到那個時候,希望能在此時此刻,能先用血液幫助別人的時候就行善,不浪費一分一秒。
「我覺得能活著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能有健康的身體捐血也是一件快樂開心的事,更不用說這能讓別人延續生命,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值得做的呢?」他覺得在有能力的時候,就把握機會去幫助別人,這樣生命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在陸軍官校唸書時捐血至今35年,武有慶始終以此當作一個助人並自我監督的習慣。圖為畢業三十週年回母校於黃埔校史館與同學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