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洪佳如
照片提供/程健智
從聯誼會到協會,互助精神不滅
先天性成骨不全症關懷協會(原中華玻璃娃娃社會關懷協會)於民國88年成立,當初屬於病友聯誼會性質,成立的契機,在民國86年時,由於金氏世界紀錄在尋找「台灣最矮的人」,使得罹患罕見遺傳疾病—先天性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簡稱OI)的病友們,因緣際會之下,認識了彼此,發現不是只有自己有這樣的狀況,因而成立聯誼會,爾後正式成立協會,秉持病友彼此互助的扶持精神,協會所關心的面向包括關懷病友、蒐集疾病相關資訊、媒合社會資源、協助弱勢病友等服務,目前估計全台病友約有1,000多人。
同樣罹患先天性成骨不全症的協會現任祕書長程健智,卻是在大女兒出生後,才和協會產生關聯。身高123公分的程健智,當時在嘉義大學攻讀獸醫系,在就讀大五時,時逢大女兒出生,經診斷後,確認女兒程鈴月同樣遺傳到成骨不全症,當他拉著女兒的小手,聽見女兒傳來骨折與嚎啕大哭的聲音,讓他心疼不已。當時,協會主動打電話向他聯繫,同為病友且身為人父,在大學畢業後、北上工作時,開始積極參與協會活動。充滿服務熱忱的他,希望透過分享自身經驗,互相激勵、扶持病友。在大量接觸病友後,加上獸醫系的背景,程健智比一般人多一點對病理的了解,當協會需要一位了解病症以及協會運作的人擔任祕書長時,程健智成為了不二人選,自此關於協會對外募款、宣導與接受採訪都由他一手包辦。
罹病不喪志,勇於挑戰未知
民國99年,隨著程健智母親的逝世,兄弟們希望他能夠回鄉照顧年邁的父親,孝順的程健智決定舉家搬回雲林四湖鄉,另尋生計的可能性。然而,這不是程健智的第一次返鄉,早在大學畢業以前,他就曾返回家鄉,開啟人生的新篇章。
回憶起童年經驗,程健智自謙,自己從小就是個樂觀的孩子,在早年求學生涯時,總是因為骨折的緣故,從學校被抬回來養病,國中斷斷續續唸了5年才畢業,高中更是只讀1年就休學,休學的主因係家裡借貸從事養殖業,不幸失敗後欠下大筆債務,雙親帶著健智決定到臺北擺路邊攤賣小吃,一天工作長達13個小時,在忙碌的工作中,程健智度過了青春歲月。
在幫忙家中路邊攤這期間,程健智嘗試過各式各樣的工作類型,像是打字員、推銷員、超商店員、直銷,但均因體力與腦力不堪負荷,不得不放棄。但當程健智回想這段經歷,他發現,每一項工作,都幫助自己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例如超商的櫃台工作,幫助他放開自己,擁有服務人群的熱忱。多樣化的工作經驗,也讓程健智不害怕別人的眼光,同時領略到,如果自己正向的面對人群,人群也會同樣正向面對自己,這些都是透過工作所獲得的寶貴經驗。
25歲那年,好不容易幫助家裡還完大筆債務,雙親決定搬回雲林四湖鄉老家,只是回到雲林後,下一步,要做什麼才好?年輕的程健智下定決心考大學,一圓遲來的學生夢!可是高中沒有畢業的他,怎麼有資格考大學呢?原來,程健智在臺北工作的五年期間,曾經有過兩次的受傷經驗,在這兩次休養期間,他善用時間讀書,前後考了兩次高中同等學歷,總算順利取得了同等學歷證書。
經過一番努力後,程健智如願考上國立嘉義大學獸醫系,但眼看畢業之後,同學們陸續考上獸醫師,自己卻屢屢落榜,一向樂觀的程健智也不免心生「老天爺到底要我做什麼?好不容易讀完獸醫系卻又考不上,要我如何是好?」程健智只好安慰自己,如果沒有因為重返校園,他就沒有與同當時就讀嘉大畜產二專的妻子許慈光相遇,校園成為他們彼此邂逅、組織家庭的契機。雖然畢業後,程健智曾對無法當獸醫師而感到耿耿於懷與遺憾,但程健智也客觀的評估這份工作,的確自己體力與體格負荷不來,因此放寬了心。
從受他人服務,到服務他人
第二次返鄉正值99年,在嘉義大學輾轉擔任許多不同職務後,105年時,雲林首次頒布無障礙計程車輔助計畫,程健智眼睛亮了起來!原來早在台北工作時,程健智已為自己的生涯規劃有更深一層的想法,他曾看過身心障礙者擔任司機的消息,認為自己同樣能夠勝任這份計程車司機的職業,所以在職涯的過渡時期,努力考取職業駕照。
當時雲林沒有無障礙計程車,程健智認為自己有競爭機會,於是瞞著同事與妻子,獨自默默申請計畫、請假參加面試,準備為自己轉職。程健智笑稱自己是兩手空空,但有幸受到許多人的幫忙,許多的機緣一一浮現,包括中國信託的信扶專案,幫助弱勢家庭創業與創業輔導,他也善用各種社會資源貸款買車、花錢改裝,同時找尋適用的法條規定申請計畫。
為了讓車子更符合自身的需求,程健智也為細節處下足了功夫,像是自製坐墊、將踏板加高,無法闔上後車箱的身高困擾,也由女兒貼心編織的繩子解決了困難,果然天無絕人之境,程健智在這一年順利轉職成功。他總是以此鼓勵每位病友,不要害怕!要相信老天爺自有安排,面對任何困難,至少不要一開始就放棄,遇見困難時,可以看見自己有哪些缺陷,持續精進自己的能力。
「我不會再從別人的眼睛看自己。」程健智堅定的說,他具有豐沛耐心與同理心的人格特質,從小就喜歡服務別人,因此既可以對客人可以保持高度的同理心,也能幫助病友樂觀面對病情與參與協會活動。
「小時候,我一直都是被人幫忙、照顧,同學與家人揹著自己上廁所與上學,我是不是也有能力能幫助別人?」這些年來的經驗與歷練,讓程健智清楚知道,自己有什麼才能、缺點,也知道自己具有想要服務他人的精神,尤其許多事情要親身試過才知道可不可行,別人的話語,不會再像從前一樣,對他輕易造成傷害,有時候反而是一股助力,幫助自己更上一層樓。
不把受傷視為困難,人生越挫越勇
程健智表示,客人正向的回饋與肯定,一直都是支持自己的力量。例如有一次他在雲林高鐵站排班時,有一位六、七十歲的太太,一看到輪到他載客,拋下一句「個子這麼小,開這麼大台的車」,眼看就要往其他司機的座車走去。但其他司機見狀,非但沒有把握時機搶生意,反而幫助太太將行李搬到程健智車上,並直說他是最可靠的司機,讓這位太太,在半推半就之下上車,這趟乘車體驗也讓她很滿意,還幫忙程健智宣傳。
程健智再舉其他故事為例,由於是無障礙計程車,時常服務坐輪椅的乘客,由於乘客坐輪椅,所以視線與他的身高相仿,因此下車時,長輩總會溫暖的摸摸程健智的頭,稱讚他的服務周到,也有許多子女轉述,程健智是他家長輩的指定人選,可見深受乘客與家屬的信賴。
客人的肯定,帶給程健智莫大的認同,但受傷的風險依舊,開車資歷八年,工作前六年,程健智已骨折了五次,他說「我不會把受傷視為困難,每一次受傷都在提醒我自己,在服務乘客的過程中,我會反省自己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有沒有顧慮到自己的安全?我慢慢的做、慢慢的改」程健智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工作節奏,提供乘客不趕、從容自在的服務品質,骨折的風險也大幅減少。
從小到大,程健智反覆進出醫院,開刀達36次,其中輸血無數次,但程健智只要一聞到醫院消毒水的氣味,反而會感到安心,「因為我知道進去之後,修理一下就好了!」程健智感恩的面對每一次的醫療,經常需要輸血,對他而言,就像那一句廣告詞一樣「雖然我不認識你,但是我謝謝你」,每一次輸血都讓他感到無比的感謝。
生命影響生命,善意成就人生
程健智堅毅且懂得感恩的態度,也影響從小看著父親背影的一雙兒女。目前就讀大二的兒子程翊軒接受訪問時分享,就讀高職時,一輛捐血車開到學校,長年來,無論從家人或學校老師身上,他總是學到幫助需要的人的重要。加上一想到父親多次骨折需要反覆輸血,讓年輕的他挽起袖子,付出小小的貢獻。
對從小跟在爸爸身邊當小幫手的翊軒來說,在他心目中,爸爸始終是一位很厲害,但也很辛苦的父親,凡事總是很有耐心的面對,最令翊軒印象深刻的是,曾經有位就讀國小的小學生,問爸爸他的個子為什麼特別嬌小?翊軒看著爸爸向他解釋骨頭脆弱的原因,即使對方是小學生也很有耐心的解釋,絲毫沒有半分的介意。在協會中,翊軒也從病友身上,看見即使是相同的疾病,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嚴重程度,像是姊姊同樣是先天性成骨不全症,但因為早期治療介入,較少有骨折的經驗,這些經驗都相當寶貴。
從程健智一家人身上,讓人看見每一個經驗積累的重要性,致力從困難中養成自身的能力,看見事情發生的意義,尤其每一位陌生人的善意與熱心,都能鼓勵需要幫助的人們,繼續昂首向夢想前行!
程健智(中)一家人都是樂觀之人,在接受幫助之餘,也盡可能的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