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倪源政穿最髒的衣服,留最有意義的印記,擁有最富足的心靈
 
採訪撰文/李祖翔
攝影/鍾采芳
 
       中午時分,工地休息的空檔,54歲的倪源政一句:「我有事要辦,離開一下。」就悄悄離開了工地。沒人知道他想做什麼,除了捐血中心的護理師。
 
       他不為禮品或被誰表揚而去,口頭常說是「例行公事」,就例行地捐出一袋血,默默行一點善。
 
口頭常說「例行公事」,就例行地捐出一袋血、默默行一點善的倪源政,用簡單的念頭堅持了30多年。
 
       這份簡單卻堅持了30多年的善意,是一股溫暖的力量,長久地成為許多人的救命藥。他總對朋友說:「能符合捐血資格、證明我很健康,要珍惜這個機會。」道出他對生命的敬重與責任感,提醒每個人捐血行動的寶貴。
 
       18歲,還是高中生時的他,捐出第一袋血。直到海軍陸戰隊服役、退役,在鑫益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擔任水電工程技術人員,至今54歲,捐血就沒停過,儼然把捐血融入生活日常,而今年累計繳出224單位的全血成績、獲總統接見殊榮,卻自詡平凡,若不是為了呼籲更多生力軍加入行列,還不願多談。
 
成年的第一針,從好奇變為習慣
 
       關於第一次捐血的契機,倪源政輕鬆的表示:「哪有那麼多想法,為了好玩吧。」話語釋放年輕時的好奇與無畏,一句「已經好久了,好像是捐血車開來學校,一針而已,同學都有捐。」就草草帶過,沒想到好奇心開啟了捐血之路。
 
       「那時候沒感到怕,可能是因為一位叔叔是資深捐血人,時常看到他去捐血,就覺得這是很自然的事。」雖然沒有刻意學習,但那些畫面,已悄無聲息地播下種子。而「能捐,就繼續捐」的簡單念頭,也造就持續捐血的堅持,他從沒間斷過,當兵服役期間還因捐血獲得榮譽假。
 
倪源政說,年輕時捐血沒感覺到怕,可能是因為叔叔常捐的緣故,自然而然認為捐血是生活日常。
 
不求表揚求盡力而為
 
       全血224個單位,相較血小板分離術是一個渺小的數字,卻是超過30年的不凡,因為成年男性一年限制在1500cc以下,以每次250cc為例,一年僅能捐6次。
 
       但倪源政從不與人或與自己攀比,僅僅一種「該捐就捐」的自然節奏,「時間到了就去,每年1500cc上限捐完就沒我的事了。」能把助人責任說得那麼淡然,都是令人敬佩的。
 
       儘管不求成績,捐血中心的喬遷、改變感謝形式等,他都歷歷在目,能感覺得到對於捐血的重視──雖然表現得雲淡風輕。「以前會收到用血通知,說我的血被用在哪裡,現在因為個資保護法沒有了,但不影響什麼。只要知道我捐血,有人能用到就好。」
 
       他還分享,最早有紅色的捐血卡,後來改集點,但從未刻意去換贈品或優惠券,然而因為捐血次數太多,還是收藏了不少背心、帽子、T恤,還有十二生肖捐血寶寶等公仔,聊做紀念或與朋友小孩結緣。
 
       「有時捐血中心缺血,我笑說是業績掛蛋,請他們記得call我,但沒有一次真的打給我。」他的慷慨與幽默,很能渲染人,無形中給了護理人員加油的力量。
 
堅持初心,遠離物質誘惑
 
       讓他印象深刻的捐血經歷,是有企業捐贈禮物、優惠券的時候,大排長龍讓他惶恐。「因為我在工地服務,能外出的時間有限,別說排隊領贈品了,連分離術血小板都做不了。」所以他寧願捐完血趕快跑,與其花時間領紀念品,不如老實上班。
 
       「我不會為了紀念品排隊,更不想用血賺錢。」展現不為物質誘惑的決心。「其實給贈品不是壞事,有誘因,捐血的人潮就會動起來,也合理。只是我自己沒那麼在意而已。」他覺得捐血不是為了換來什麼,而是因為能捐所以捐。
 
單純工作與自煮造就健康身體
 
       倪源政從事的正是科技廠建廠的水電工程,是以勞力為主的行業,面對高溫、粉塵、體力消耗的工作環境,竟始終維持能捐血的身體條件。問他如何保養身體?卻難倒了他。想了很久才說,「可能是工地太大,常走路,某些廠區走進去就要20分鐘了。」但是深聊才知道工作更加辛酸的一面。
 
       「每天工作量都爆量,像拉電線的粗活就很費力,也有去核四廠,或從人孔下去(專門用來放置城市地下管線的地下空間),那都很熱,汗如雨下,廠區則是線架,都沒冷氣,汗像水龍頭關不了一樣,沒經歷過的人比較難體會。」然而他樂觀又自豪地認為,自己是穿著最骯髒、佈滿泥沙、灰塵的衣服,賺最有良心、最乾淨的苦力錢,對心靈沒有負擔。
 
       每天穿梭工地、走來走去、粗重的電力工程,成了最佳「健身房」,飲食則是工地供什麼餐就吃什麼。因為與母親同住,吃著自家種的菜,來者不拒、少挑食,偶爾周末換口味改吃披薩與麥當勞,這樣的日子特別舒適。只有工作太忙碌,肝指數飆高才需要注意。
 
為了捐血,注意健康與心態
 
       他不諱言,「因為想捐血,我會更注意健康。」其實年紀到了,他並不在意外貌、髮量,只求健康。雖然照片看起來有啤酒肚,但他說,「還是很健康,有捐血認證。」他也分享自己的愛好是泡茶,杜絕手搖飲。
 
       訪談時他提到一段特別的心態,是每逢過年捐血人特別少,「可能是華人傳統習俗會認為過年見血不吉利,但我都在自己生日或過年時去捐,我覺得捐血是喜氣。」他看重的是捐血的祝福而非迷信。
 
       從捐血車、捐血室到捐血中心,甚至換地址,倪源政都經歷過,「雖然記不得每位護理人員的名字,但臉孔都很熟悉,有的就是鄰居,有的都看到第二代了。」這份長久的陪伴,見證了時間流轉,也反映穩定且恆久的付出,讓人情走入生活。
 
不勉強身邊人,只默默影響
 
       對於身邊的人,他從來不強拉捐血,也不覺得每個人都一定要捐,視情況而定。「有些人要吃藥、有慢性病,我都說沒關係,隨緣就好。」他不講大道理,也不打情緒牌,只是認為捐血很好。「我的想法是,新陳代謝是每天都在進行的生理過程,不一定要透過捐血,可是順帶助人不是更好嗎?我符合捐血的條件,不妨就多做一點。」倪源政說。
 
       至於家人,他也沒有勉強,但太太跟著他捐了幾十次,兒子偶爾也會捐。今年他要受表揚,卻沒有高調地炫耀,只是一貫輕鬆地和太太說,「總統找我泡茶呢!」玩笑中藏不住小小的驕傲,「但我沒頭沒尾的,太太只說一句『喔』。」這樣的反應他可以接受,倒是不知道兒女聽了會回什麼。
 
倪源政從不強拉捐血,只讓家人默默感受捐血的好處,太太捐了幾十次,兒子(右2)大學畢業前也捐過。(照片提供/倪源政)
 
熱血,是簡單又無法被遺忘的力量
 
       倪源政的職業場域在工地,身上總沾滿泥沙、髒汙,身上盡是太陽曝曬的顏色。他說話簡單、做事務實,不追求成績,也不把自己當成大人物──只是一路捐血,捐到第224次。
 
       問他未來還有沒有其他捐血目標?他說:「沒有,就捐到不能捐吧。」一句話,道盡他的捐血哲學,也像人生寫照,簡單地開始、堅持地走下去。
 
       穿最髒的衣服,不偷不搶不投機,賺最乾淨的錢,再走進捐血室留下最乾淨的印記。他的行動不帶鼓號、不求掌聲,僅為無數素昧平生的人注入希望。224這個數字,是他用時間一點一滴存下的生命紀錄,也是一道無形的痕跡,深深刻在自己與他人的生命。
 
       有人會用創舉為人生留下足跡,他只用熱血留下印記。有人一身光鮮卻無所付出,他滿身泥塵卻無聲奉獻。就像「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這般瀟灑只是他習慣了把善意當日常而已。
 
倪源政是豁達的人,不在乎外貌的改變,即使在工地服務,穿著最髒的衣服,卻認為不偷不搶、賺最乾淨的錢,而他能持續保持健康很大原因還是因為捐血。捐血成就了他,他也因捐血成就了無數素昧平生的人。
 
瀏覽人數:295
最新異動時間:2025/09/27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