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王國印捐血不為身外之物,「捐就對了!」
 
採訪撰文、攝影/蘇曇
 
       王國印從20歲開始捐血,後來得知有分離術之後改為捐分離術。當他得知自己至今兩者相加共已捐血1,488單位,成為113年度晉見總統的績優捐血人代表時,他內心的第一個想法是:「我很驚訝我已經捐血那麼多次,想說是不是算錯了!」
 
       生性比較安靜,有些沉默寡言,但卻很熱心,看見別人有需要都會盡量幫忙的他,20歲時某日心血來潮,到捐血室捐了血,此後只要時間一到、可以再捐,他就固定報到。在常去的捐血室開始有分離術以後,他聽護理人員說分離術可以救更多人,二話不說改為捐分離術,此後從未間斷,一路捐血至今。
 
       除了因為他自稱的「天生雞婆性」的個性外,成年之前的幾件事,也讓他對捐血救人這件事格外有感觸。
 
親身經歷過,更能理解「捐血救人」的真諦
 
       王國印國中時,身為板模工的父親,一次在工作中不慎從天花板高度墜地,撞到了頭。當時他只是模模糊糊地聽家中大人們說,好在有買到血,父親的頭部瘀血開刀時才能順利完成。雖然年紀尚小的他不太清楚什麼是「血牛」,也不知道相關細節,但「血液能夠救人」這件事,卻從此刻在了他的心中。
 
       高中畢業時,王國印的母親也因病住院,他在醫院照顧母親一年多,「在醫院進進出出看多了,就會看到很多要輸血的、需要幫助的人。」
 
       他淡淡地說,可能這些事情,或多或少也影響了他,讓他更願意捐血幫助別人吧。
 
捐血多年唯一一次稍微「卡關」的經驗
 
       捐血多年,王國印始終身體健康。但他還記得,有一次因為「早餐吃太好」,而出現了乳糜血的情況。
 
       「那一次護理人員讓我喝綠茶、休息,讓身體多一點代謝的時間,大概隔了半個小時再檢查就OK,之後我就會注意了。現在就是捐血前一天跟當天早上,會注意一下吃的東西。」
 
       除了那一次最後其實也還是順利捐血的經驗外,身體始終硬朗的他一路走來,都不曾遇過什麼大問題,一直順順利利地持續捐血。
 
是好事,就去做
 
       平時,王國印抱持著捐血是個人選擇的心態,遇到有朋友看到他手上的繃帶好奇詢問「你那是怎麼回事?」他會據實以告;但別人沒有興趣,他也予以尊重,不會特別要拉朋友一起來捐血。
 
       獎狀、表揚、集點、贈品等,對他來說都是身外之物,可有可無,捐血單純就只是為了捐血,可以幫助到別人就很有意義,其他的則不需要想太多,從未在意過自己的捐血次數。正是因此,他收到表揚邀請時才會有些驚訝。
 
       對於可以晉見總統,他也是波瀾不驚,鎮定地表示:「民國76年雙十國慶的時候,我就去看過總統府了。」原來那時他是志願役軍人,在士官學校教書,那年正好帶學生去參加國慶典禮。
 
       雖然沒有那種「首次去總統府參觀」的新鮮好奇,但去就對了。就像他簡單奉行的:「捐就對了,是好事,做下去就對了。」
 
王國印全血及分離術總捐血次數達1,488單位,捐血已成為他日常生活中極為自然的一部分。
 
瀏覽人數:114
最新異動時間:2025/09/27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