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攝影/李佳芳
「第一次捐血,大概是讀遠東工專(今中信金融管理學院)二年級的時候。那時學校要做肝炎檢查,說只要出示捐血卡就不用檢查,能省下兩百多元的檢查費。我跟兩個同學,就花八塊錢,從新市宿舍坐火車到台南成功路的捐血中心捐血。」郭崑林笑著回憶。
當時,青春的他口袋空空,卻在捐血中心牆上一行字前駐足:「捐血一袋、救人一命。」那句話讓他心裡一暖,也點燃了他此後四十年的捐血旅程。
民國55年次的郭崑林,是台南市東區一家酒行的老闆。回想起當年初次捐血的畫面,他還記得其中一位同學捐完血臉色發白,即便當時他只捐250cc,身體反應卻異常明顯。這樣的經驗,使得這位同學後來捐血捐得比較少、但還是持續有在捐。反之,另一位同學迄今則捐了超過百次。「我想,既然我沒有臉色發白,應該可以繼續捐下去吧!」他笑著說。
從成功路的捐血中心開始,後來捐血中心搬遷,他便跟著捐血中心從成功路移動到永福路,爾後,再因為酒行工作關係,到現在的北區小東捐血室定期捐血。信仰佛教的郭崑林說,他相信善行未必帶來好報,但至少能讓災禍遠離。
定期到小東捐血室捐血。
「做好事,看能不能有好運。」他回憶起一起車禍事件:「四、五年前,我騎腳踏車出門時,被車子撞了整個人彈飛出去好幾公尺,但最後只是腳擦傷,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跑步養成的健康體質
談到自己的健康條件,郭崑林語氣裡帶著一點自豪:「我從來沒有遇過不能捐血的情況。」他解釋,這可能跟自己長年跑步有關。「每週跑三次、一次五到七公里,從八、九歲開始跳繩、練跑,當時鄉下學校有跳繩隊、田徑隊,練的是長跑,這樣跑了五十年。」規律運動讓他的體力始終維持得不錯,也讓健康狀況穩定。
規律運動之外,郭崑林也爬山。但逢酒行休息、或是假日一有空,郭崑林就會往山裡走,離開城市的喧囂、也透過健行維持精實的體態與健康的身體。
假日去觀音瀑布健行。
四十年前,捐血還不像今天這麼普遍。當兵期間,他得特地安排假期回家捐血。即便如此,他從沒間斷,一年三次,一次500cc,持續不輟。郭崑林說:「只要回家、放假,就會跑去捐。」
唯一一次讓他有點警覺的,是乳糜血的狀況。某次捐血時,護理師提醒他血脂偏高,建議注意飲食。從那之後,原先已經茹素較多的郭崑林,對飲食更為謹慎。
孩子也加入捐血行列
現在,郭崑林固定平日到小東捐血室捐血,人比較少、捐血時間大幅縮短。有時,他也會帶著兩個孩子同行。「醫護人員都很好,小孩從小就陪我來,也不會排斥。現在,他們也都成了捐血小尖兵。」看著這樣的傳承,郭崑林感到非常欣慰。
孩子也加入捐血行列。
接到晉見總統通知的那天,郭崑林正好在山上爬山,電話響起,還以為是詐騙。「真的很意外、也很開心。以前十次、二十次的表揚,我都沒去參加。」這次,他決定破例。「為善不欲人知啦。不過,能見到總統,還是想去一趟。」
郭崑林說,捐血是一件值得推廣的好事。除了幫助別人,也幫助了自己。「就像免費的健康檢查一樣,定期捐血也讓自己了解身體狀況。救人,也救己。」
談到未來,一如四十年前在新市捐血站上看到的標語,他說:「捐血一袋、救人一命。授獎之後,還是會繼續捐,捐到不能再捐為止。」
在郭崑林心中,他與他的兩個兒子做的,僅僅是對社會就是一點小小的貢獻。而助人這件事,他們本無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