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那年,為六四受難者獻出熱血——陳甲人的捐血之路
 
採訪撰文、攝影/李佳芳
 
       「那時候就是滿腔熱血,想說把血捐出去,能救那些在天安門受傷的學生。」民國78年,陳甲人18歲,還在唸五專一年級,人生第一次走上捐血車,就是為了「六四天安門事件」。
 
       他回憶,那一年,大陸學生在天安門靜坐抗議,畫面中被戰車輾壓的大學生,震撼全台。當時校園裡幾乎每個角落都綁著白布條,表達對中共鎮壓的不滿。還沒有網路的年代,新聞全靠電視報導與紙本轉述,但對還是學生的他來說,那股「要做點什麼」的衝動,真切又直接。
 
       「我們學校也有靜坐,樓層女兒牆上全是布條。捐血車開到校園,手寫表格,一筆一筆填完就捐了第一袋血。那時真的以為,那袋血會送去大陸,救傷患。」
 
       那是他人生的第一袋血。目的明確,情感澎湃,卻也單純——熱血一腔,從袖口流向世界。
 
熱血,不只是年輕時的衝動
 
       然而,第一次之後,陳甲人反而有一段時間沒有再捐血。「那時純粹是一個時代情緒的反應,捐完血,好像該做的事情就做完了。」直到幾年後,他回到嘉義,在文化路、土地銀行附近停等紅綠燈,時常看到捐血車。
 
       「有一次在紅綠燈前被攔下來,填一填就捐了,但那時還是紙本填表,每次都要重寫資料,有點麻煩,說實話,也沒那麼積極。」
 
真正讓他重新思考捐血這件事的,是一張感謝通知。
 
       「那封信寫著:『感謝你捐血,你的血液被某某病人使用』,我當下有點驚訝,原來我的血真的被人用到了,不是只是交出去的流程而已。」
 
       這之後,他開始比較主動地去捐。再後來,收到捐血三十次的表揚通知,第一次到台南參加頒獎典禮,才發現:「三十次,是現場最低的,其他人都是幾百次起跳。」有點不好意思,也開始好奇,怎麼做到的?當時一起參加表揚的捐血人告訴他:「你可以改捐血小板啊,間隔短,次數也累積得快。」
 
捐血是陳甲人生活的一部分。
 
       就這樣,從全血轉向血小板,從「能捐就捐」變成「固定預約」——捐血不再是偶然,而是陳甲人生活的一部分。
 
從執著到隨緣,學習與身體共處
 
       陳甲人第一次捐分離術是在嘉義捐血站,「捐完才知道,原來血小板兩週就能捐一次。」起初,他很認真執行這件事,兩週一到,就主動預約捐血。有時預約了、臨時遇到醫院不需要那麼多血小板,必須取消部分捐血人前往捐血中心捐血,他還會說:「可不可以請別人取消?我這次一定要去。」
 
       「那時候真的有點執著,會為了捐血調整行程,早上的工作可以延後,但捐血不能晚。」
 
       陳甲人坦言,面對自己的執著與家人較為傳統的觀念,兩想法間的拉扯,使得他的捐血旅途一開始很有壓力、也不太想讓家人知道自己捐血。每次檢驗報告寄回家,家人一看見,就會問:「又去捐喔?」他只能笑著說:「啊就捐啊。」後來陳甲人32、33歲的時候,開始捐分離術,每兩週捐一次,報告更頻繁寄回家,家人於是開玩笑問:「你是血牛嗎?」他只是笑笑,沒多說什麼。
 
       高頻率的減敏療法,使得家人報告看多了,也習慣、麻痺了。從一開始的碎念,到後來乾脆不念了,甚至也加入捐血行列。
 
       「以前我爸很反對,一看到彈性繃帶、棉花就問:又去捐了喔?但後來他變成捐血活動的協辦單位,開著車在街頭喊話。更不容易的是,爸爸在65歲、屆齡退休以前也捐了十幾次。」
這份執著,一直到陳甲人年紀漸長後,才出現改變。
 
       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狀況也不如從前。「以前血小板數都三十萬,現在常常二十五萬上下,偶爾就會被打回票。」檢驗不過,就不能捐。
 
固定捐血小板分離術的陳甲人。
 
       「你今天檢驗沒過喔?」「你今天檢驗沒過喔?」…這句話聽久了,他已經可以淡然笑笑,然後回家,兩三天後再試一次。
 
       陳甲人從一開始的不甘心,到後來的隨緣,是身體教會他的調整節奏。這些年來,他也曾碰上因預約被取消、量不夠而被通知不用來的情況。他不再堅持,而是開始理解捐血中心的運作:「血小板保存期限很短,有時候就是那天醫院需求不高,也不想浪費。」他理解,也配合,能捐就捐,不能捐就等下次。
 
捐血,是為了還能繼續幫助人
 
       捐血次數的累積,對陳甲人來說,不只是個人紀錄,更像是一場向前輩們致敬的接力。他對捐血次數的執著,其實源於一種深層的自我期許——如果沒能持續捐下去,就無法像前輩們那樣,留下什麼值得紀念的痕跡。一路捐下來,他常想起許多曾在捐血中心見過、聽過的身影——那些在統計表上名列前茅的無名英雄,早已成為記憶中的標竿。
 
       「我曾經希望,能累積到破以前的人的紀錄,但現在想想,若不能捐也沒關係,我已經捐了這麼多年,有人接力下去就好了。」
 
       以前的人,指的其中一位是早期嘉義區捐血紀錄最高的是劉汀,如今已經退休,卻始終是陳甲人心中敬佩的榜樣與努力追趕的目標。過去在捐血中心常常碰到他,每次見面,就更清楚自己與他的差距有多遠。
 
       他也還記得,台南早期有位捐血次數排名第一的張國森,張先生的女兒後來在雲林捐血站擔任採血護理師,而這位父親仍堅持長途北上到台北關渡捐血。像這樣的故事,在捐血人之間流傳著,也不斷提醒著他:「我們做得再多,也不一定比得上那些前輩的毅力。」
 
       對年輕時候的陳甲人而言,捐血的數字,不只是紀錄,更是他默默堅持的一種人生態度。現在的他,已經不那麼執著次數了。「以前看到有人幾千次會想追上,但我知道自己怎麼樣都追不上前輩們。對我來說,重要的是能捐,就去捐。」
 
一袋血的重量,是時代、是生命,也是一份溫柔的持續
 
       捐血中心通知他將代表接受總統表揚,他有些意外,「之前問過五、六次了,我都因為案子排不開,這次剛好有空,心想:去跑一趟,以後就不用再問了,也不會讓他們不好意思一直聯絡。」
 
       從78年的校園白布條,到114年有機會晉見總統;從一袋為了天安門而捐出的熱血,到兩週一次的穩定捐血生活。陳甲人的故事,不只是個人志業的累積,更是這三十多年來社會風氣、身體變化與生命情感的交織。
 
       「捐血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但它讓我知道,我還健康,我還能幫得上忙。」現在,陳甲人依然還會照著時間,走進捐血室,再次挽起袖子,讓血液流向遠方——或許是誰的急救病床,也或許,是另一個人延續生命的希望。
 
捐血陳甲人知道:還健康、還能幫得上忙。
 
瀏覽人數:98
最新異動時間:2025/09/26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