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吳秉蒝辦捐血延續父親助人精神 凝聚更多捐血者歡喜參與
 
採訪撰文、攝影/蘇曇
 
       在傳統社會中,父子之間,可能是人與人之間最沉默的一種關係。一個沉默地守護,一個沉默地仰望,有時候一生就這樣沉默地過完了。
 
       114年1月18日,在台中海線捐血室舉辦捐血活動的吳秉蒝,於父親離世後,選擇了以辦理捐血活動,來抒發對身為捐血人的父親的思念。那背後是一份想代替不在了的人做點什麼的溫暖的心意。
 
以一種有創造性的方式思念一個離去的人
 
       113年9月,吳秉蒝的父親意外發生車禍。「那時候救護車其實很快就到了現場,後續也動了很多大手術,開腦啊什麼的,也有接受輸血,但最後的結果……比較遺憾。」吳秉蒝說起父親離世的狀況,一切其實來得很突然。
 
       父親生活過在家中留下的每個痕跡,就此似乎都變得十分珍貴。客廳牆上有一個小小的佈告欄,從前父親收到信件、拆開看過後,有些會隨手用磁鐵貼在上面。多年沒有整理,上頭有些文件還是好幾年前留下的。吳秉蒝就是在那時發現了捐血中心寄給父親的感謝狀,才知道他原來一直都在捐血。
 
       每天晚上想起父親的時候,吳秉蒝也會想起那張進出客廳時都會看到的感謝狀。那一年的11月,他第一次有了想辦捐血活動的念頭。「看到那個(感謝狀),心裡面有一些感觸,會希望能夠把他的精神延續下去。但是我又很怕針……所以希望能夠透過協助辦理這樣的活動,找到更多人來捐血。」
 
吳秉蒝在114年1月18日這天,於台中海線捐血室辦理捐血活動,以此紀念長期捐血但驟然離世的父親。
 
鼓起勇氣克服社恐,才能順利催生活動
 
       吳秉蒝自言自己的工作是在辦公室獨自作業的類型,平時跟別人沒有太多接觸,而他也只捐過一次血,是在高中的時候,但那次暈針的經驗,讓他從此再也不敢捐血。直到現在,在醫院遇到不得不抽血的時刻,他都還是會緊張得不得了。
 
       對捐血完全不熟悉,也不擅長和人交際的他,一開始是透過朋友,找到台中時常辦理捐血活動的九合烤鴨的老闆,想要一起合辦捐血。但對方建議他,嘗試自己做做看,可以獲得完全不一樣的經驗,也能讓彼此的善念發揮最大的效益。
 
       最後他聯絡台中捐血中心,終於決定在海線捐血室辦捐血活動。場地和設備都是現成的,捐血中心也會幫忙將消息擴散出去,還有公版的海報格式可以使用,讓自稱「平時很少跟人接觸,要在捐血室發紀念品給捐血人其實有一點緊張」的吳秉蒝說,因為有這些幫助,比較不會毫無頭緒,心裡也踏實很多。
 
       雖然自己有些內向,但決定要辦捐血活動來紀念父親的他非常認真地說,父親臨終前接受了輸血,希望能多少回饋給血庫;另外,也還是希望能夠招募到新血、找到更多原本沒有在捐血的人,因為這樣才算是真的補上父親不在後少了的那份心意。因此,當天活動若為首捐者,可以得到額外加碼的紀念品。
 
       且他也鼓起勇氣跟身邊的朋友們說了這件事:「我爸爸以前一直在捐血,未來可能沒辦法再捐了,所以我希望能夠多找到一些人,代替他延續這份愛心。」幸好朋友們的反應都還不錯,紛紛表示就算不能前來,如果有空,也會考慮找離自己較近的捐血點去捐血。
 
隻身來到陌生的捐血室後反而不再緊張
 
       1月18日這天,吳秉蒝早在海線捐血室開門前就已抵達。海報上面印的主辦單位「五福家俱行」,是父親開的家俱店,現在已由弟弟接手經營,但很可惜週末家俱店特別忙,弟弟前些日子也才剛捐過血,還不能再捐;太太當天又要送兩個孩子去參加活動,因此只有他一人前來。
 
       他說,雖然當天不能參加孩子的活動,但有和才國小的他們解釋過:「像之前爺爺受傷,流了很多血,身體裡的血就會不夠,需要輸血;輸血就是捐血中心和一些單位在收集血液,然後給需要的人用。爸爸今天就是要來幫忙做這樣的事情。」
 
       當天一大早,看著早到的捐血人拿著板凳來排隊,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從未踏入的捐血室的氣氛原來是這樣的。「原本對捐血這件事的感覺還有點抽象,但是來到這裡以後,好像和電話中聯繫的感覺又不太一樣。來到這邊、真的進入了這樣的環境之後,好像有點能夠感受到捐血人的心情,也覺得要做這件事似乎沒有原本想像的那麼尷尬或困難。」吳秉蒝誠懇地說著。
 
       甚至當採訪進行到最後,他才剛要開始發紀念品時,被問到之後是否還會想繼續辦理捐血活動?他沒什麼猶豫就回答「我覺得會」。因為實際來到現場後,他感受到,如果自己付出一點點,能夠多少提升別人捐血的意願,是件很有意義的事。他也提及,之後他會找時間鼓起勇氣,再次嘗試捐血。
 
吳秉蒝(左)致贈捐血紀念品給當日第1號捐血人。
 
捐血是一種愛的儲蓄,遇到不能捐就要更認真調整身體
 
       而實際採訪當天海線捐血室的005號捐血人蔡榮基,雖然並非因為看到五福家俱行的海報,而選擇在這天前來捐血,但他依然分享了許多有趣的捐血心得。
 
       高中就開始捐血的蔡榮基,即使已經捐血二十幾年,還是很怕針,然而這並不影響他想要幫助別人的心情。而且捐血可以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對自己也是一件好事。「像我現在身體健康,我就來捐血,以後如果哪一天我有需要的時候,也是要有人幫忙,有些事情光靠自己是沒辦法的。這可能有點類似一種……愛的儲蓄吧。」他更肯定地說:「雖然不知道自己捐出來的血會救到誰,但那個人絕對是跟你有緣,才會用到你的血。」
 
       捐血多年,蔡榮基有許多自己的心得與體會。比如幾年前,身材偏瘦的他第一次聽說BMI(身體質量指數)這種東西,知道以自己的身高來算,至少要有75公斤,才算是達到標準體重。當時體重只有六十出頭的他嚇了一跳,馬上決定要增胖,餐餐狂吃油炸與高熱量食物,結果就是出現了乳糜血的問題(血液中脂肪含量偏高,經離心處理後,血漿呈現混濁的乳白色,無法使用)。「從此之後我就看破,不再去想增胖的事情,三餐正常、健康營養就好,很快血液就又恢復正常了。」
 
       還有一陣子,他每天除了喝黑咖啡,還會喝冷泡茶,結果因為這些食物中都有抑制鐵質吸收的成分,反而導致要捐血時血紅素不足。後來他少喝一些,狀況也就此改善。
 
       從他的言談之間,可以看出他對捐血的高度認同,以及能夠持續捐血帶給他的喜悅。他還幽默地分享,自己都會這樣拉朋友一起來捐血:「最多你就讓我騙這一次,就這一次。如果真的很不舒服,以後打死你你也不會再來(捐血)。但也說不定你覺得沒什麼,那就又多了一個可以幫助別人的捐血人。」
 
受蔡榮基影響,妻子於50歲後加入捐血行列,更期待女兒的加入
 
       海線捐血室在112年年底開幕,在那之前,台中的清水、梧棲、沙鹿等地每個月固定日期會有捐血車前往。蔡榮基回憶,雖然捐血車旁邊都會搭帳篷供大家歇腳,但最久時他曾經排隊等待捐血長達兩小時。現在有了捐血室,時間一到就可以馬上再來捐血,真的方便多了。
 
       妻子王芊雯從捐血車時期就時常陪他來捐血,多年下來也陪出興趣。原本有貧血,也有糖尿病的王芊雯,在調理身體,並確認血糖控制良好、沒有使用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仍可捐血後,也於50歲後踏出第一步,勇敢捐血。她表示:「之前去醫院,有時候要抽血,我都痛到唉唉叫。但是捐血室這邊的護理人員技術超好,其實沒什麼感覺,不要太痛就還可以接受。」
 
       如今,家中的女兒也快滿17歲,之前也曾留過長髮捐給需要的人,是個平時就很有愛心的小女生。兩夫妻因此也和女兒說了捐血的事情,雖然蔡榮基表示這種事不能勉強,但兩人也會期待女兒有意願,往後就可以一起來捐血了。
`
       小小的捐血室中,看似平凡的人來人去,背後往往有一份又一份動人的心意。
 
蔡榮基(右)、王芊雯夫婦,兩人都是熱心的捐血人,也期待著家中的孩子再長大一點後,一起加入捐血的行列。
 
瀏覽人數:66
最新異動時間:2025/06/23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