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攝影/周永悅
住在空氣清新,綠意盎然的陽明山上,劉永華年輕時從事畜牧業,如今七十歲了,卻仍持續揮汗在自己熱愛的園藝領域中耕耘。但比起園藝,更讓他自豪的,是一家四代都是捐血人。這份特別且珍貴的紀錄,承載著讓他一生最驕傲的信念與情感。
以自助助人為出發點,夫妻同心捐血行善
談起捐血的初衷,劉永華回憶起二十多歲時的深刻印象。他說,那年代醫療資源不像現在充足,輸血救命往往得靠家屬奔走。後來得知捐血可以拿到捐血卡,未來若自己或親人需要,能優先取得血液資源,他便開始定期捐血。「那時常常會聽到親戚們說誰住院了,或是誰有什麼緊急狀況需要輸血,如果一時片刻找不到血源會很恐慌;所以我就想說趁自己年輕的時候捐血,幫助別人也可以幫助自己,就這樣養成習慣,一捐就捐到畢業了!」坐在一旁的劉蘇秋香也笑著補充:「先生去捐,我也就跟著捐,這是好事,我們就一起做;他走在前面,我們就跟上來。」
劉永華與劉蘇秋香捐血行善,大愛延續至子孫輩,不但是善的延續,也是愛的循環。
那時,劉永華接手父親經營的畜牧事業,養豬、養鹿,每件事情都必須親力親為,忙得不可開交。即便如此,夫妻倆仍會利用空檔下山捐血,從榮總到北投市場,甚至士林國小的巡迴捐血車,都曾有他們捐血的足跡。「我的父母看到我們這麼做,甚至後來也跟著我們一起去捐,捐了三、四十次!」從小父親給予的觀念就是助人為樂,當他們看到兒子媳婦是如此的用行動實踐著自己的教育,也極為欣喜感動的跟著一同參與這樣有意義的善行。
「過去每年的大年初二,在陪太太回新莊拜年後,全家還會一起去捐血;這已經成為了每年的習慣了,從不間斷。」他說孩子們從小耳濡目染,看著父母親用平常心去捐血,到了17歲一滿也就自然而然的加入。「不但我們的女兒、女婿和媳婦也捐血,就連讀大一的外孫女,也早已捐了好幾次了!」劉永華說著這些讓他開心的事,眼中也閃耀著光芒。家裡每一位成員都能一致認同,並且肯定捐血助人,身體力行,實在是再也沒有比這更幸福的事了。
生命不留白,志工與學習並進,讓人生更豐富精彩
「活到老,學到老」這短短六個字就是劉永華夫妻一生的寫照。從小在父親的牧場裡,幫豬配種、接生小豬、割鹿茸;後來轉向從事園藝領域,修剪花木、庭院造景,技藝精湛。閒暇之餘雕刻、寫書法、練單槓,劉永華的人生,就是一直不斷的努力學習,精進自己。婚前在飼料工廠擔任會計的劉蘇秋香,雖然婚後成為家庭主婦,但活潑外向又充滿學習動力的她,在小女兒上小一後,便走進校園成為導護媽媽,甚至去學校圖書館當「圖書媽媽」,閱讀大量書籍,親手製作閱讀題目提供低、中、高年級生參加猜題活動,提升他們的知識和閱讀興趣。不只如此,她還學國畫、參加成長課程、投身CPR急救志工;而她也在士林區健康中心擔任志工超過三十年了。「我很感恩我的公公,因為當初我想出來當志工,他很支持,所以我才能沒有後顧之憂的一邊學習一邊進步。」她一直強調「人生不要留白」,不願生活只停留在柴米油鹽的日常裡。婚後雖然很想重回職場,但先生希望她能以家庭為重,於是在志工的天地裡,她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與價值,將服務與助人視為自己的志業。「我時時感恩,覺得自己是個很順利、幸福的人,所以我也希望別人能好,這是我最大的心願。」
劉永華從事園藝業數十年,平常的自我運動訓練讓他身手敏捷,就算爬樹也難不倒他。照片提供/劉永華)
多年來擔任CPR志工,劉蘇秋香認真的將這重要而實用的知識傳授給各個階層的民眾,讓他們在需要時能沉著的正確使用。(照片提供/劉蘇秋香)
孝順慈愛,鼓勵孩子學習獨立,家族的強大凝聚力是幸福的核心力量
劉永華從小秉持著「父母在,不遠遊」的觀念,凡事以父母為重。在這個辛苦、24小時都需繃緊神經的行業中,他從小學到高中從未參加過一次畢業旅行。山上溪流眾多,父親擔心年幼的他戲水發生意外,時常叮囑他不要靠近水邊,因此直到現在,他仍是不會游泳的旱鴨子。又因陽明山的山路崎嶇危險,父親也不願他騎機車,怕他出車禍,於是至今他也沒有機車駕照。
成家後,劉永華不想讓孩子們重蹈自己的遺憾,於是鼓勵他們學游泳、發展興趣。只要不是壞事,不管他們想學什麼、做什麼,他都全力支持。但有一項來自父親的傳統,他與妻子至今仍堅持奉行。「我結婚的隔天,就跟爸爸在經濟上劃清界線,不再拿他的錢,開始自立自強。一間房子、一輛車,是父親給我們的,我們心懷感激;但從那之後,一切都靠自己的努力。」因此他也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孩子;他從不向父母伸手,也不向子女索求。「好天著存雨來糧。」劉蘇秋香感性地解釋這句台語俗諺:意思是凡事都要有準備,才能應對突如其來的變化。
對於孩子的婚姻與人生選擇,他們從不干涉。孩子們結婚後,就要學會獨立自主,人生的好壞成敗也得自己承擔,他們從不強行把責任攬在身上。所幸,他們的三個孩子與七個孫子所組成的大家庭,有著強大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劉永華更訂製了多套家族服,讓全家在旅遊時一同穿上,展現出家族團結與和諧的情感。
家族的愛與凝聚力,是劉家最珍貴的寶藏。媳婦林雅如(左1)、外孫女楊品萱(左2)、女兒劉怡妏(左4)、媳婦高雅惠(左5)、女婿楊盛華(右3)也都持續捐血多年、從未間斷。(照片提供/劉永華)
誠實告知是捐血重要條件,面對突發事件以冷靜與智慧面對
誠實正直是劉永華一貫的個性。在他長年捐血的歲月裡,僅因一件突發事件而被迫中斷一年。「因為我被蛇咬,打了血清,一定要停一年才能再捐。」捐血是救人的事,誠實告知身體狀況是基本原則,而這次事件也突顯了平日增廣知識與保持冷靜的重要性。
回憶當時的情況,劉永華說:「那天我在整理園藝時,手突然感到異常刺痛;一抽回來,發現手上有兩個明顯的傷口,我馬上知道自己被蛇咬了。」他立刻擠出毒血,接著將蛇打死並拍照留證,然後開車直奔山上的消防隊,告知自己被赤尾青竹絲咬傷。接著隨即用繩子綁住手臂,防止毒素隨血液流向心臟,再搭乘救護車下山前往榮總急救。
「醫院有標準的SOP流程,還需要毒物科會診。還好我平時就有研究過,知道赤尾青竹絲是神經性毒蛇,幸好已經在第一時間擠出大部分毒液,所以後來沒有太大問題。」
這段經歷也成為一段特別的醫療紀錄。「當時醫院的醫師還帶著一群實習醫師來問我問題,把整個處置過程當成特例建檔。畢竟在台北市區被蛇咬,是相當罕見的案例。」劉永華的冷靜應變、有條不紊,以及平時不斷學習新知的習慣,不僅幫助他化解危機,也讓他在七十歲的年紀依然持續進步、充實自我。他以細心與專注面對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戰,從中獲得體會,也豐富了他的人生旅程。
父母良好的身教,成就兒女的行動
採訪當天,劉永華的兩位兒子——劉信孝與劉信君,也特別陪著父母一同來到關渡捐血室,更一起捐了分離術血小板。從小對捐血就不陌生,全然來自父母長年以來的身教與言教。兄弟倆從17歲起便開始捐血,至今也已接近三十年。
「從小爸媽就告訴我們,能幫助別人是一件重要的事,所以只要是我們做得到的,花一點時間來捐血,我們都很樂意。」哥哥劉信孝說,「一開始我只是捐全血,但有一次護理師問我要不要試試看捐分離術血小板,驗過血小板後發現我的血小板質和量都比一般人更好,非常適合捐。雖然分離術捐血花費的時間比較多,但只要想到自己坐在這裡就能幫助別人,就覺得很值得,也很開心。」
弟弟劉信君則分享自己最深刻的感受:「其實這就是一種奉獻的精神。不可否認,分離術捐血時間確實比較長,但從小我們就看著阿公阿媽定期去捐血,爸媽更是會帶著我們一起去,所以這件事對我們來說很自然,也沒想太多,就是一個念頭,盡我們自己的力量去做,如此而已。」
捐血的畢業式對劉永華來說並非是終點,他的愛心早已由子孫輩接棒,形成美好的延續。(照片提供/劉永華)
捐血家庭的傳承:就是「跟著做」,一代傳一代
現在,兄弟倆的孩子們也陸續到了可以捐血的年紀。那麼要如何影響他們,讓這份善念延續下去呢?
「很簡單,其實就是『跟著做』,一代傳一代。」劉信君說,「就像我們小時候,看著爸爸陪阿公去捐血,爸爸自己捐血時,我們也跟著去。等到孫子輩長大了,自然也會覺得到了可以捐血的年紀,就應該要去捐。」
哥哥劉信孝補充:「孩子們從小就跟著我一起來捐血室,我也會用他們能理解的語言和方式解釋,讓他們知道我們捐出去的東西,是別人非常需要、甚至是救命的資源。」
他相信,「善念」與「行善」這樣的核心價值,其實就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潛移默化慢慢建立起來的。現在,則是鼓勵孩子們把這些價值轉化為實際行動的時候了。雖然劉信孝平常個性低調,不常在社群媒體上發文,但只要有機會分享捐血的訊息,他總會樂於響應。有朋友看到他的貼文後主動詢問,他也會詳細說明流程與好處。這樣的拋磚引玉,後來真的讓兩位朋友也加入了捐血的行列。
「這就是善的循環!」兄弟倆開心地說。他們相信,只要自己持續做,不僅能影響孩子,也能帶動身邊更多朋友一起參與。同時他們也深深感謝父母長年以來的堅持與付出——「爸媽辛苦了!現在可以好好休息,換我們來接棒了!」
劉永華與劉蘇秋香雖然在捐血的路上屆齡畢業,兒子們仍繼續的在傳承這光榮的使命,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