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臺灣大學捐血新風潮:傳承公益,點燃學生熱情
 
採訪撰文、攝影/李祖翔
 
       捐血,對許多人來說,或許是人生第一次接觸的公益行動,但對國立臺灣大學的師生而言,卻漸漸成為生活的一部份。
 
       民國63年,台北捐血中心甫成立,推動無償捐血的觀念,隔年一月臺灣大學一群熱血師生就在校內發起捐血活動,地點選在學生活動中心。民國77年新生南路門口設置了捐血車「臺大號」,直到105年為配合政府「2016設計之都計畫」才遷移。而在年輕人捐血率下滑、動不動鬧缺血的現代,在捐血中心提出需求後,熱血教職員再度跳出來!允許捐血車重新開入校園,並在113年度繳出1,557袋血的成績,獲教育部表揚。
 
國立臺灣大學學務長朱士維(左2)、保健中心醫師池岸軒(左3)為捐血公益推推廣不遺餘力。
 
捐血不只是活動,關鍵在好好生活
 
       「其實我們一直在思考,要給學生的是什麼?」國立臺灣大學學務長朱士維教授於兩年前上任,思索對學生而言,什麼事能創造更多的影響與價值,經過兩個月的觀察與反覆省思,歸納出兩個理念:「好好生活」、「感恩助人」,第一期許照顧好自己,第二期盼感恩思源、為社會好好做事。兩句話就公開寫在臺大學務處網頁上,辦公室更掛了三幅學生贈予的墨寶「好好睡覺」、「好好吃飯」、「好好生活」來提醒自己恪守理念。
 
       優秀的臺大學生是不是比一般人多一分對社會的責任與使命?朱士維教授不那麼覺得,他說:「每個人對社會都有一分責任,不僅僅是臺大生。但我相信他們將來會成為有影響力的人,這時懂得感恩助人,對整體社會的發展會很有幫助。」
 
       感恩助人的前提,是好好生活,而身心健康就能夠捐血、做好事,這是環環相扣的。「捐血是一件能夠幫助他人同時回饋自己生活的方式,因為立基點在於利他精神。」朱士維回顧自己的經歷,提到在臺大學習及教學三十年,捐血已經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太太也會捐血,最近就領到一張捐滿20單位的感謝狀。
 
國立臺灣大學鼓勵熱血青年捐血,確保他們有健康的身心、好好生活,進而感恩社會對校園資源的挹注、參與助人行動。(照片提供/臺大保健中心)
 
提升自我生活掌控力,早八課是標準
 
       「好好生活」是一句簡單卻富含至理的話,朱士維引用友人的笑談:「要測試學生是否對自我生活擁有掌控力,就是跟他約早上八點鐘(俗稱早八,對熬夜學生最大挑戰的時間)。」如果無法在早上八點來上課就要注意了,可能生活作息不固定、熬夜,對身心有很大的影響,反之,有掌控力身心會比較穩定。
 
       朱士維分享到,不只是臺大,世界頂尖的大學似乎都面臨相同的問題:成績很好的學生,不知道怎麼照顧自己,尤其在競爭的過程中會接觸到太多厲害的人,被比下去就失去信心,「我是由衷希望學生慢慢改變與人比較的態度,變成解決問題,要『跟事情爭,不跟人爭』。」亦即學生應該學會解決問題而非將焦點放在與人競爭上。
 
捐血活動重啟,臺大師生熱情響應
 
       正因為有學務處的方針,捐血活動再次走入臺大校園,過程十分順利,但在最初洽談時,其實遇到不知業務由誰辦理的問題。保健中心醫師池岸軒說,捐血中心問校方能不能辦捐血活動、重新將捐血車開進校園?提議轉來轉去,最後轉到保健中心,「我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事就接下了。後來主管說與其只是讓車開進來,不如改為合作。因為是合作,才能給予更多的幫助。」
 
       目前,「富邦號」與「扶輪希望號」兩輛電動捐血車,會交替停在臺大校總區椰林大道與小椰林道的交叉口,學生自動自發的量血壓、排隊上車捐血。醫學院四年級的王紹宇說,捐血已經成為習慣,能夠助人是很好的事,尤其缺血時期血液需求更為迫切,認為學校能停駐捐血車很方便,不必特意跑去其他地方捐血。
 
捐血車重新開進校園,台大師生熱情響應。(照片提供/臺大保健中心)
 
助人意識高,校園資源是推力
 
       土木系一年級的黃若欣說,高中就捐血了,知道捐血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現在只要想捐就會來。陪同捐血的同學則感到遺憾,剛從國外回來,須暫緩28天才能捐,「從來沒捐過,這是我很想嘗試做的事!」校園重啟捐血活動、師生積極響應,對首捐族的誘因在無形中提升了。
 
       宣傳的確是增強捐血意願的關鍵,臺大能繳出好成績,就是在捐血活動的推動上校方全力支持,並協助宣傳。社工系三年級一名過去就曾捐血的女同學證實,是看到臺大學生交流版有捐血訊息才來參與的。
 
       關於宣傳的艱辛,池醫師歷歷在目,也對策略如數家珍,指出四個管道:第一是發布全校訊息,會發到每個學生的Email,包括教職員,一年會發2次,預告未來半年的捐血活動;第二是學務處官網公告;第三是學務處IG;第四是臺大首頁FB,也是半年一次,配合整套宣傳。每次捐血活動前二到三天,醫師還會發文到臺大學生交流版,註記活動日期,加上血液小知識讓大家學習。
 
台大三年級學生表示是在臺大學生交流版上看到活動訊息前來響應。
 
公佈捐血成績,讓社會影響力擴大
 
       「捐血跟醫院檢驗抽血不一樣,不需要提前空腹,捐血是隨時可以捐的,很方便。」池醫師說。而池醫師的一個新提議,也與學務長不謀而合,他們都期許將捐血成績公布在臺大的官方臉書,讓更多學生看到集體的力量與成就,從而激發更多人參與捐血活動,學務長說,好好生活、感恩助人的觀念也可以藉此延伸。
 
       針對有學生反應,捐血車也許能停在人潮更多的地方?學務長表示,未來可以測試不同的地點,找到最大效益的位置。地點部份,池醫師坦承已經遇到難題。他說,電動捐血車比傳統柴油車重,會限制地點,地磚可能被壓壞,而地點選得太偏僻又怕學生不願意去,目前的位置算是折衷的選擇,是耐壓的柏油路面又差不多在學校正中央。
 
急思對策,破解天候、地點難題
 
       捐血活動的第二挑戰是天氣。從一開始合作到現在,每一次活動池醫師都有記錄,包括人數、當天的特殊狀況、天氣,就發現天氣是最大問題,比方說天氣太冷人會變少,下雨更少,之前颱風,臺大倒了很多樹,由於無法一次清運,只能把樹集中在一個地方堆放,地點就是捐血車停置處,導致捐血車改地點,人潮銳減。
 
       在醫師及學務處、校內師生的努力下,捐血繳出好成績,可是校方仍想擴大,協助解決缺血問題。因為醫院重大外傷事件一次輸血就可能用掉一場捐血的量,所以要更積極去號召補充血庫。為此,池醫師想到補強教育宣導及找人演講、用成功實例來讓捐血這件事更有溫度。
 
       池醫師說,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捐血的重要性,例如很多人對捐血的認識停留在「病人需要輸一袋血,就拿捐血的那一袋來」這樣簡單的概念,但事實上,捐血後的血液會經過多重處理和分離,每袋血液的使用過程都需要專業技術,存量的多寡、溫度都要嚴格把關,避免血品變質,「體會到背後的意義,應該能增進捐血意願。」
 
與捐血一起成長,新舊世代默默傳承
 
       捐血活動是一場長期且持續的社會運動,而臺大不愧是台灣教育體制的表率,是社會公益的前沿。民國64年時,臺大開啟了校內捐血的步伐,77年台北捐血中心在臺大正門口設置捐血車,命名「台大號」,91年移至新生南路三段台灣大學側門,可以說5、6、7年級生的臺大人是與校園捐血活動一起成長的。
 
       105年1月31日因為配合台北市政府進行新生南路三段人行環境改善工程,捐血車撤離,但各校區一直有社團與台北捐血中心合辦捐血活動。112年捐血中心向池醫師提議每月辦理一場「校園捐血活動」,而後醫師觀察到師生響應踴躍,每月只辦一場不夠而改成連續兩天的兩場,可以看出臺大人以行動支持公益的正面態度。
 
現在的捐血車有別以往的台大號,於椰林大道、小椰林道交會空地停置。
 
引導利他精神,證明年輕人熱情未減
 
       「年輕人捐血率下滑,並不等於年輕人對公益失去熱情。」池醫師說,「你找一個不捐血的學生問原因,他可能花很多時間讀書或生活作息不對,覺得自己很虛弱、身體不好所以無法捐,因此我們要引導,讓他們先有一個健康的生活。」有了健康的生活,自然而然對公益、利他行為就有認同感,不需要誘因與獎勵。
 
       113年度,臺大校園捐血活動累計25場,吸引1,235人次參與,募得1,557袋血液,參與對象含括大學部和研究所學生、外籍生及教職員。
 
民國77年台大號停置於國立臺灣大學校門口,112年起富邦號、扶輪希望號每月2次停置於椰林大道與小椰林道的交會處,未來可望嘗試不同地點,擴大影響力。(示意圖)
 
 
瀏覽人數:268
最新異動時間:2025/04/12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