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那一刻,心滾血騰
 
圖、文/張喬茵
 
       「你就直直行,彼走廊後面就是後門矣。」在大門前徘徊一陣,我終於鼓足勇氣踏進這神秘又溫馨的地方。徑直走向一旁熱心的志工阿嬤,詢問通往後門的路,親切的臺語像一股暖泉,在寒冷冬日於心中悄然湧動。
 
觸動
 
       後門隔離人群的喧囂,是屬於導覽員與我們這群小志工的「桃花源」,待朋友集齊,依序搭乘電梯前往會議室,映入眼簾的是捐血中心精心準備的文宣品,大夥兒不約而同地驚呼一聲:「哇嗚!」
  
       人手一本《熱血雜誌》,聽取簡報,開始探索過往生活中不曾涉略的事物。原來,捐血中心的服務範圍涵蓋臺中、南投、雲林和彰化四縣市,這推翻了我過去的錯誤認知——以為每個縣市各自擁有一個捐血中心。日常中,常聽聞大家對捐血時是自願,輸血卻需自費之事感到不解,在解說員詳盡的闡述下,得到清楚無比的回答:捐血前的篩檢與保存血液的過程需要耗費大量資金,但這些支出也確保了血液的「安全」與「品質」、血液則是由健保給付。
 
深化
 
       少子化,常盈於耳的概念,是爸媽回憶童年與現今的感慨,是幼兒園延長招生時間的緣由,是看板布條上頻繁出現的字眼,因為它們並未和我的生活正向相關,直至捐血人數數據於簡報顯現的剎那,一切才變得具體。望向滑梯般的折線圖,更讓我從中看出「高齡」現象的端倪。「高齡」是家喻戶曉的名詞,甚至我們將「高齡化、高齡、超高齡」做出制式的界定,原只是停留於書面的資料,直至此刻,才真實地走進我的世界。
 
       這些數據,讓我有些感發,感發於從民國93年的10萬捐血人數,滑落至民國112年左右的6萬捐血人數,巨大落差,是如此令人瞠目結舌;我更有些憂傷,憂傷於捐血人數的滑落,將衍生更多問題需要被解決。待憂傷之雨過去,腦中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點點疑問:在新鮮人愈發珍稀的年代,血液供給該何去何從?生物技術能以幹細胞分化、分裂出多種組織,卻對骨髓製造毫無頭緒?或許人定勝天和天意難以並存。
 
相信
 
       哥倫布曾在《航海日記》寫道:「今天我們繼續前行,方向西南西。」儘管少子化趨勢導致捐血量減少,但是我們相信,只要更多人接受「捐血救人」理念,就能讓改變發生。也許在捐血前,我們可以先邀請名為「麻煩」的朋友暫時到大腦公園的長凳休息,給自己一些時間:一至十分中,對於捐血,我的心情幾分?害怕針嗎?緊張的程度是多少?關於可能發生的不適症狀,我能接受的程度又是幾分呢?我認為,人是身心合一的個體,身,交給捐血中心經由捐血前問診幫我們把關;心,則可為自己製作「捐血量表」來評估,進而讓我們更自信地參與其中。
 
捐血嗎?捐血吧!
 
       捐血救人,人救於血捐。社會如同中文裡「回文」一樣,是一個循環,我們是個別的字詞,但也連接著他人。五月天「因為你,所以我」有段歌詞:「最深刻的故事,最永恆的傳說,不過是你、是我,能夠平凡的生活。」捐血不是口號,是每位受助者的永恆。
 
那一刻,我的心滾血騰。
 
耀眼的陽光,映照著我們的熱忱,堅定了我們呼籲捐血的決心,中女少獅醫療服務隊誠摯邀請您,加入捐血的行列。
 
瀏覽人數:366
最新異動時間:2025/01/09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