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張郁梵
圖片提供/陳瑞陽
眾所周知,捐血是助人利己的善舉,不僅能救人一命,還可以促進紅血球新陳代謝,一項芬蘭研究觀察到,只要每年至少捐一次血,心臟病發的機率就會明顯降低超過八成。其實不僅是心臟病,不少研究都顯示,包括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在內,有固定捐血習慣的民眾,發生機率似乎也比沒有捐血的人來得低。
假如上述這些論調,都還無法令你對「挽袖助人」心癢難耐的話,或許可以再看看捐血人陳瑞陽的故事!
民國50年次出生的陳瑞陽,因為好奇心開啟捐血路,至今四十二年,累計捐血次數已破1761次,即使當兵也未曾中斷。(攝影/張郁梵)
雖然熱愛戶外活動,但今年8月生日剛滿63歲的陳瑞陽,臉上絲毫沒有因為經常曬太陽而長出斑點,甚至連一塊老人斑都沒有,只有左邊臉頰上有一顆從小就伴隨著他的淺色印記。
同樣喜歡從事水上娛樂,記者在採訪時,忍不住驚嘆陳瑞陽的好膚質,納悶詢問究竟是怎麼辦到的?沒想到陳瑞陽聽完後,竟一臉得意地回說:「我從不擦保養品,全身上下只用一塊肥皂清洗,如果真要說什麼獨特的保養祕訣,我想大概就是捐血吧!」
本來以為是在開玩笑,結果陳瑞陽頓了一會兒後,語帶正經地補充說明:「聽起來很玄,但這是真的,可能是因為捐血會讓心情愉悅,而當你感到快樂的時候,整個人就會容光煥發,看起來自然就更年輕了!」
因緣際會開始捐血路
談起第一次捐血的經驗,陳瑞陽其實沒有太明確深刻的印象,只記得大概是在二十一、二歲左右,具體地點已經有點模糊,「忘了是在汐止還是南港,印象中是某天在路上看到捐血車,想說沒捐過可以試看看,就主動上車去捐了。」陳瑞陽回憶,說也奇怪,初次捐完血後,心裡竟莫名有股滿足感!「覺得很開心,感覺自己終於有機會可以幫助到人。」這種難以言喻的喜悅,也讓他因此成為定期捐血人。
剛開始,陳瑞陽都捐全血,因為在南港區公所工作,捐血車每個月7日固定都會來附近停靠,而且「距離大概三百公尺而已,走路可以到,很方便。」所以只要三個月捐血間隔一到,陳瑞陽就會特地請假半個小時跑去捐血,等捐完以後再返回辦公室繼續上班。
年輕時的陳瑞陽都在南港區巡迴捐血車上捐血,大約捐了十年以後,得知汐止地區也有捐血室,他才改成固定前往汐止捐血室報到。某次他照往例前往捐血時,被護理師詢問要不要試試看捐分離術血小板?陳瑞陽雖然並不了解那是什麼,但看到機器覺得很新奇,於是從那次之後,就改成分離術捐血,沒再捐過全血。也是在捐了血小板之後,才知道原來分離術捐血與捐全血有很大的不同。
陳瑞陽形容,早期捐血小板就像在修行,不只每次要耗時兩個鐘頭,而且雙手都要上針,過程中完全不能動,「要搔癢也不行,想拿遙控器轉電視都無法,很辛苦。」有時上完針後,針跑掉了,還得重新扎針;更重要的是,膀胱的功能要很強大!整整兩個小時無法起身,更別說是上廁所。喝水量的控制也是一門大學問,需要補充水分,但喝太多又是自找麻煩。幸好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陳瑞陽也漸漸理出心得。
陳瑞陽說,每次捐血都很愉快,這種喜悅感總讓他很期待兩週後可以再捐,久而久之就變成慣性,時間到了就想過來。(攝影/張郁梵)
由於分離術捐血只要間隔兩星期即可再捐,加上住家距離汐止捐血室僅一公里,騎機車只要五分鐘,所以自從改捐血小板後,周休二日的陳瑞陽就經常利用隔周日的時間跑至汐止捐血室捐血,三十多年來不曾缺席,深怕「翹課」以後就排不進來。
「畢竟一般上班族要捐血小板很難,只能利用假日,但捐血室禮拜六休息,只開禮拜天,所以除非很固定在捐,不然跳開以後要再排進去就很難。」陳瑞陽說,捐血室的工作人員體貼捐血人,都會替有在定期捐的人預先留位,所以為了持續享有優先順位,他總是把捐血行程排在首位,也因此周圍比較熟識的親友都知道,他是個「熱血」份子!
天生血管粗,就是要來捐血的!
從第一次捐血至今四十多個年頭,陳瑞陽都很固定在捐,問他能持續捐血的動力為何?他思索片刻後回覆:「因為捐血能夠幫助人,反正生成很快,捐完心情都會很愉悅,就很順利成章的捐下去了。」
他也坦言,之前曾看過有人在捐血時突然臉色發白昏倒,也曾擔心自己會不會有相同的狀況,是不是能順利的完成捐血,幸好這幾十年來從來沒有發生過,他也越來越能享受捐血過程。尤其他的血管非常粗,比較好扎針,就算是剛畢業的護理師也能夠輕鬆找到並上針;捐血過程機器也不太會叫,許多護理師常因此開玩笑跟他說:「你雖然瘦瘦的,但血管天生就是要來捐血的。」讓陳瑞陽每每聽了都很開心!
走進汐止捐血室,績優表揚芳名錄貼滿整片牆壁,在本就不大的捐血室內,顯得格外醒目。陳瑞陽指了指寫有自己名字的那張捐血卡,不好意思地說道:「習慣成自然,仔細思量才發現,捐著捐著不知不覺累積捐血次數就到1700,即將朝1800邁進了。」他說,過去曾有工作人員告知要為捐血人做紀錄,請他提供一張照片,不想張揚的他拖了兩年,「本來想說不用特別排行,但她們很堅持,說是要鼓勵大家!」
曾捐了十年全血,陳瑞陽很清楚全血要捐到百次「幾乎不太可能,太難了!」反觀血小板兩個禮拜就能捐一次,如果每次都能順利完捐,一年就會增加96次,累積速度很快,「其實,看著自己的照片位置從芳名錄最左邊的100次開始,一路往右移動跳到1700次的名冊上,也有一種快感,雖然都是貢獻愛心,但是看到數字不斷增加,還是蠻快樂的!」
捐血42年來,從沒吃過感冒藥和保健食品,陳瑞陽經常以自身經歷鼓勵周圍親友:「常常捐血就可以跟我一樣,心情愉悅、代謝變好!」
因為捐血失敗率很低,陳瑞陽幾十年來累積的捐血點數,自然很可觀。「如果一百次可以換一面金牌,我大概換了十面金牌!」陳瑞陽覺得自己做得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是用點數換了金質紀念章,在家人或重要的朋友生日時當作禮物贈送,分享榮譽的同時,也順勢推廣並鼓勵對方響應捐血。
每次捐血,陳瑞陽都抱持著愉悅的歡喜心前往,並時常在捐完血後湧現滿滿的能量和喜悅。對他來說,獲得物質的快樂是很短暫的,但捐血後內心的愉悅感不僅無法形容,而且永存心中。他喜歡且珍惜這份感覺,兒子也在父親的影響下,成為定期的捐血人。
子承父志的捐血使命
「老婆、小孩第一次捐血都是跟我一起。」陳瑞陽說,女兒和太太在他的鼓勵下,嘗試捐了幾次全血,無奈後來因為血紅素經常不夠,只好作罷;大兒子雖然有意持續捐血,但因工作移居國外而無法如願;唯獨老二到現在都有固定在捐。而且「除了老婆是我主動邀約,三個小孩都是自己跟我提議說想要捐血。」
陳瑞陽(右2)不僅熱衷捐血,也經常把握機會鼓勵親友響應,老婆和三名孩子也在他的影響下,成為捐血人。
陳瑞陽分享,捐血久了跟護理師都很熟,某天假日,汐止捐血室舉辦捐血活動,但民眾反應冷淡、不夠踴躍,主辦人於是打電話給他,「她知道我是捐血小板的,就請我幫忙問問看有沒有人能來捐血?」陳瑞陽馬上想到二兒子,沒想到本來和朋友在信義計畫區聚餐逛街的兒子聽聞後,竟然真的二話不說飛奔趕回汐止捐血,讓陳瑞陽很自豪!
「我覺得最大的意義是,他有這份助人的心,也有這個能力可以把捐血這件事傳承下去。」最令陳瑞陽感到欣慰的是,老二當初是早產兒,出生後在保溫箱待了一個月,「那時我每天都和老婆提心吊膽,擔心兒子會撐不下去無法存活。」想不到兒子現在不僅身體健康,還傳承到了爸爸的熱血,只要捐血間隔時間一到,或是路上經過看到有捐血車,他就會去捐。
「我看到他捐血也很快樂、很感動,可能有基因的遺傳吧!他都會自己主動,很高興他有那份心。」為孩子感到驕傲之餘,陳瑞陽也心懷感恩:「三個小孩都很獨立自主,把自己照顧得很好,不需要我們夫妻太操煩,讓我可以很自由自在地,維持固定的捐血習慣。」
因為捐血,所以活力充沛
為了能夠持續穩定地捐血,陳瑞陽總會提醒自己維持良好健康的生活習慣,不僅捐血前一週會特別控制飲酒量、注意不要吃太油,平時也會盡量均衡飲食,並以原形食物為主,不吃精緻食物,就算偶爾放鬆也不會太放縱。但即使如此,他也曾在捐血前,因為檢測不合格而被打槍!
原來某年端午節,陳瑞陽因為早上拜拜,中午貪嘴吃了兩塊帶皮雞肉,結果下午準備捐血時,就被告知有乳糜血不能捐,讓他懊悔不已!「之前都沒遇過也不知道,後來就引以為戒,每次捐血前都會特別小心,連帶也影響到平時飲食也會盡量避免吃過油的食物。」就怕滿足了一時興起的口慾會干擾檢驗數值,導致血液檢定不合格。
陳瑞陽的生活作息很規律,每天晚上十點就寢,早上五點天剛亮就起床去爬山,「我都騎車去汐止的大尖山,騎到登山口後,沿著步道走,大概走一、兩個小時,中間會找地方休息,拉拉單槓、做做仰臥起坐或是一些伸展運動。」雖然每天都爬同一條步道,看到的風景很雷同,但陳瑞陽很享受一個人爬山的樂趣,「可以沿途欣賞蟲鳴鳥叫,感受四季變化,一點都不無聊!」去年生日辦理退休後,陳瑞陽除了每天走郊山步道,還會安排一季爬一次百岳,喜歡溪釣野營的他,也會將游泳平均分佈在他的日常生活中。
要有健康的身體捐血,良好的生活習慣很重要。捐血是陳瑞陽常保健康活力的泉源之一,他經常以此提醒自己注意飲食、規律運動。
陳瑞陽自豪說道,這些看似不經意的習慣,日積月累下來,就能讓身體保持在一個還不錯的狀態,也因此他的免疫力還不錯,捐血42年來沒有吃過一顆感冒藥,也從不吃保健食品,就算吃吃喝喝,體重也都維持在62正負1公斤。對他來說,捐血不只是他維持年輕、快樂的法寶,也是他常保健康活力的秘密武器,「只要想到自己還能捐血,就覺得很愉快,雖然剛扎針的時候會有點不舒服,但忍個五秒鐘就好了!」
此次做為113年度績優捐血代表晉見總統,陳瑞陽在訝異之餘也很驚喜,「沒想到會是我,畢竟全台有這麼多捐血人,竟然有幸能被選中,真的很開心。」事實上,每年的表揚大會都有邀請他,「每次捐血中心找我,我都拒絕,這次是因為又進階了,可以去總統府,不能不參加,而且機會難得,家人也都很開心!」他也謙虛自嘲生平無大志,現階段唯一的目標就是希望捐血累積次數能突破兩千次,只是看似容易,其實也不簡單,「必須注意過程不能有受傷或意外。」
「捐錢的叫郭台銘,捐血我可以來!」訪問進入尾聲,陳瑞陽也呼籲還沒捐過血的人勇於嘗試,「台灣詐騙猖獗,捐錢不見得會花在該用的人身上,但血捐出去一定是用在該用的人身上,而且想到自己還是個有用之人,每次捐完就會很期待兩個禮拜後可以再捐。」畢竟捐血一袋,不但可以救人一命,還能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