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楊錦科長年默然堅持 成就世間有情風景
 
採訪撰文、攝影/蘇曇
照片提供/楊錦科
 
       分離術血小板每兩週就可以捐一次,因此分離術血小板捐血者通常對針扎的耐受度都要更高一些,絕大多數人被問到會不會怕痛時,都會笑笑地說:「還好啦,這根本沒什麼。」但是已經捐血1400次左右,捐到足以成為績優捐血人代表晉見總統的楊錦科的畫風,卻和其他人截然不同。
 
       「怎麼可能不怕?你不怕針的話讓我扎看看啊,真的痛欸!捐了那麼久,愈扎愈怕。」被問到這麼怕痛,為什麼還願意持續捐血時,楊錦科沒有任何長篇大論,只是簡潔地說:「因為這件事對社會、對別人有幫助啊!」
 
比誰都怕痛,也比誰捐血都捐得更勤
 
       18、19歲,同齡人剛上大學,正在放肆享受美好生活的時候,楊錦科是在重考班度過的。他還記得當時在台北車站附近有名的補習街——南陽街的重考班待著,每天的生活除了讀書,還是讀書,睜眼所及都是寫不完的題目,和疲憊卻又勉力努力著的同學們。
 
       當時班上有一個已經當完兵退伍的同學,他捐過血。某天在休息時間,他問楊錦科:「想不想一起去捐血?」楊錦科雖然好像模模糊糊地聽說過捐血可以救人,但實際上是怎麼一回事,他還真的不知道。那一天,他跟著這位同學去二二八公園,上了捐血車。捐血要被扎針很痛,可是也很有意義;這一天就這樣成為那段艱辛的歲月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天。
 
       「我把你養得這樣白白胖胖的,你卻給我跑去捐血?」回家後,媽媽抱著老一輩的觀念,認為人的精血都是父母所賜,都是人體的營養與精華,血很寶貴,流血則傷元氣,因此對他的行為不太能諒解。但隨後的某一天,楊錦科收到通知,告知他捐的血已經被使用了,那一刻,他確確實實地感受到自己這舉手之勞對他人產生的意義。從此以後,他就不再告訴媽媽,而是每隔幾個月就會自己跑去捐血。
 
       會開始捐分離術血小板,也是純屬偶然。一次去捐全血的時候,當天有個預約分離術的人沒來,於是護理人員問他要不要試試看捐分離術,那天楊錦科剛好有空,他知道分離術每兩週就可捐一次,通常都要先預約;想了想,「這樣不是就能幫助更多人了嗎?」於是嘴上一直說著捐血很痛的他,從此成為捐分離術的一員。
 
捐血是生活中無可替代亦不願放棄的一部分
 
       堅持捐血多年,在楊錦科口中說起來,其實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但隨著聊天的進行,卻能讓人深刻感受到那背後是種怎樣的堅持。
 
       楊錦科一開始服務的單位是農業相關的部門,時常在田間來去,他本人也十分喜歡頭頂藍天、腳下是綠地的開闊景象。後來他被調到台北,台北的辦公大樓,對他來說就像鳥籠一樣逼仄。每個人每天都雷打不動地坐在自己窄小的辦公座位上,一坐就是八、九個小時,天花板也顯得很矮,給人很大的壓迫感。
 
       剛開始十分不習慣這種環境的楊錦科,因此有了一點恐慌症的苗頭,每天走進辦公大樓裡,內心就有很強烈的不安、想要馬上逃離的衝動。而捐分離術動輒一、兩個小時以上都得待在同一個座位,同樣也引起他強烈的不安和不適。當時,每當護理人員綁住他的上臂,他就有種強烈的衝動,想要拔針、想要直接站起來,不顧一切地逃離現場。
 
       但即使如此,他也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捐分離術。那一個時期持續了將近兩年,他後來的解決方法是——央請妻子陪他來捐血;雖然每次坐在座位上,時時刻刻都得壓抑自己想逃離的衝動,但至少看到妻子就在身邊,內心會安定一些。他告訴自己,「有人需要用我的血,而且我不至於那麼弱、那麼遜,連捐血都撐不下去吧?」就這樣反覆鼓勵自己,撐過了那兩年,直到後來換到挑高的辦公大樓,恐慌症的狀況才終於消失。
 
       後來楊錦科搬到台中,老大出生,因為孩子身體狀況的緣故,他有一段時間曾暫停捐血,直到老大上小學時,才又開始捐血。那時候要做分離術,得到台中捐血中心,住在大里的楊錦科,每逢要捐血的週末,便會騎著摩托車前往,來回光是車程便要花費將近兩小時。妻子回憶起那段時光,冬天時風很大,有時也會遇到很冷的天氣,但楊錦科從來不說什麼,總是風雨無阻地出門。後來三民捐血室也可以做分離術,再到大里捐血室也有了相關設備,花費的時間終於少了許多。
 
       妻子笑笑地說,因為每一個隔週的週末,楊錦科都要花上好幾個小時來做分離術,所以家中不常有連續幾天的遠地出遊行程,孩子們也都習慣了尊重爸爸的這個喜好。甚至有時妻子要找楊錦科出國玩,如果是到有傳染病風險的地區、回國後需要暫緩捐血的,他也會予以拒絕。
 
       但妻子很能理解地說,她認識楊錦科時,捐血就已經是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了,所以很能接受這件事。而一直也想陪他一起捐血的妻子,早年因血紅素不足,始終無法捐血,近年來身體狀況好轉,終於也邁入了捐血人的行列。在說自己的事情時,一直很低調的楊錦科,講到這裡時忍不住帶點得意地說:「她現在捐了17次了。」
 
       如今,妻子不僅也開始捐全血,還會把楊錦科每回來捐血時拍的捐血照,用手機程式加以後製,發在IG上留念,記錄這個在楊錦科生活中占了重要地位的事情。
 
楊錦科每回捐血都拍照紀念,然後發在社群平台上。圖為1401次捐血時的紀念照片。(照片提供/楊錦科)
 
採訪當天,楊錦科(左)說得最多的話是「還好啦」和「這沒什麼」,完全沒有自己做了什麼特別的事的感覺,但在妻子的補充下,能夠深刻感受到他對捐血的堅持與熱愛。
 
期望人人都做自己應當做的事,自然形成善的循環
 
       就這樣,雖然楊錦科捐血多年,直到現在仍然怕痛,但這從未影響他的實際行動。「你只要肯去忍受那一下子,那你付出的東西對別人是有幫助的,也能回饋到社會,而且對自己的身體健康也很有幫助。」
 
       楊錦科說,即使怕痛仍然可以堅持多年,或許是因為自己不會執著於負面的感受,而會盡量去看好的那一面吧!「希望結果是好的,因為自己的付出或意願而造成的影響是好的,讓社會能成為一個有情的、有愛的社會。」他樂於跟周遭的同事、朋友分享捐血的好處,只要身體狀況允許,每個人都可以像他一樣,當個快樂的捐血人。而他自己也為了捐血,一直都留心睡眠與飲食狀況,無形中反倒讓他得以一直保持身體健康。
 
       楊錦科曾經出過車禍,當時曾接受輸血,但提起這件事,他只是淡淡地說,不太去想自己有所付出,就一定要得到什麼應有的回饋;別人幫助了他,他感謝,因為人人都有愛,把自己應當做的事融入到生活當中,社會上自然有善的循環。這對他來說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不必看得很不得了。所以,對他來說,能成為績優捐血人代表、得到總統接見,受到肯定,固然是一件好事,但若沒有也完全不影響他繼續堅持的決心。
 
       如今讓他最耿耿於懷的,反而是「捐血捐了這麼多年,都碰不到多少年輕人。我們再捐也捐沒幾年,以後後面沒有人了該怎麼辦?」的問題。畢竟不斷有新血注入,所謂「善的循環」才能夠生生不息地持續下去。
 
而至於他自己,即使他不說,也可以想像,未來他仍將這樣風雨無阻地繼續堅持捐血行程吧!
 
112年時,楊錦科(右)的生日適逢捐血日。捐完血後,妻子從附近買來小蛋糕,就在捐血室的休息區就地慶祝。(照片提供/楊錦科)
 
瀏覽人數:1101
最新異動時間:2024/10/17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