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周永悅
西門町,不但是台北人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外縣市民眾來台北遊玩的必逛景點之一,更是國外旅客遊台行程一定會停留的地方。
在這個人潮熙來攘往的地方,許多年前就有一輛捐血車,提供民眾在逛街購物之餘,還能發揮自己的愛心,幫助別人。數十年來,它已然成為許多人對西門町的回憶之一了,就像是個地標,只要說到「西門町的捐血車」,大家就知道峨嵋號在哪裡。
嶄新的峨嵋號捐血車,以更多的捐血椅數量和更寬敞的空間,期待為捐血民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明亮寬敞的空間,提供來捐血的民眾一個舒適的氛圍,護理人員工作也能更有效率。
民國77年,設立於峨嵋街立體停車場旁的峨嵋號捐血車最原始的模樣,是使用淘汰的舊車打造。89年國際獅子會300A1區真善美獅子會創會長王美子慨捐峨嵋號捐血車,由新車打造而成。97年使用由國際獅子會300A2區太平獅子會及國際獅子會300A3區分別捐贈的峨嵋號及雄獅號捐血車,共同為這個區域日漸增加的捐血人口擴展捐血作業服務。由於車體使用年久老舊,在今(113)年4月,國際獅子會300A2區捐贈了一輛勞斯萊斯級、備有7張採血椅的峨嵋號,整併原有的兩台捐血車並客製化打造新車。新的峨嵋號車體空間寬敞舒適,必能將量能及採血品質更加提升,不負北部定點捐血車捐入量第一的美名。
和其他的定點捐血車不同,為了配合此處族群作息與習慣,峨嵋號特地延後作業時間由下午ㄧ點到晚間九點。這樣的便利性,讓許多上班族平日下班後還能捐血,不需擔心假日人太多;一般民眾在假日來西門町休閒娛樂之餘,也能夠一邊逛街吃飯,一邊找適當的時機來捐血。此外,這裡也比其他地方更容易吸引不固定捐血的民眾以及學生首捐族,重要性可見一斑。
新的峨嵋號採血椅數量較多,期望能更提升量能,服務更多熱心民眾。
峨嵋號上也有休息區讓捐血完畢的民眾稍做休息,補充水份和體力,同時也貼心的提供插座以便使用。
峨嵋號也經常是各公益團體協助的對象。不論大小、不論頻率,護理師們總是對前來伸出援手的團體保持著感恩的心。捐血車雖然位於西門町,但畢竟已處於西門徒步區後段的位置。如果有公益團體幫忙,他們多會派人手站在靠前段的街角吸引注意力,身穿背心加上舉牌,讓捐血車由被動成為主動,對捐血量總能帶來很大的助益。就算在疫情期間,護理師們也都極盡所能的撥打電話,邀請民眾前來捐血,而接到電話的民眾也充滿熱心和使命感,讓峨嵋號在那段日子裡,捐血量依然能維持在理想的目標之中,誠屬不易。這些善的循環,都是靠許多人的努力堆積而成的,如今嶄新的峨嵋號,更肩負了重任,希望能提供更優質的服務,讓熱心的捐血人有更好的捐血體驗,幫助更多需要血液救助的病患。
感謝有這麼多的熱心朋友願意支持捐血,持續的來峨嵋號貢獻自己的一份心力!
也很感謝週末假日時常會有團體前來支援,讓募血的任務更加順利。
西門紅樓
位於西門捷運站1號出口旁,西門紅樓一直以來都是西門町的重要地標之一。但或許很多人不知道這棟建築的歷史已經有116年了!這是日治時期最早由官方興建的公營市場之一,也是今天全台灣所保存最古老完整的市場建築物。設計者為當時任職台灣總督府營繕課、擅長西洋建築風格的日籍建築師近藤十郎,以獨特的八角造型作為市場入口、十字造型作為市場主體,地方相傳有鎮邪祈福的意涵。目前一般所稱的八角樓和十字樓,另加上緊鄰兩旁的南、北廣場統稱為「西門紅樓」,現為市定古蹟。
西門紅樓依然保持著一百多年前近藤十郎設計的原貌,紅磚加灰白色系飾帶的「辰野風格」,在當初是最流行又具代表性的建築風格。
在歷史上,紅樓曾經是劇場、歌場、書場、戲院,沒落時也曾變成放映三級片的場所。幸好民國80年代歷任台北市長重視此古蹟的保存與修復,歷經多年的考證和整修、經營策略上的無數波折,現在的西門紅樓已改由臺北市文化基金會經營管理,成為一個集結了展覽、餐飲、賣場、表演與文創場地的複合式空間。假日時更經常舉辦各種市集,在整個西門町具有相當的重要性。
西門紅樓十字樓一樓的部分現在規劃為展售空間「16工房」。
民國89年的一場火災,將十字樓的木屋架屋頂全數燒毀。而連接八角樓與十字樓的這片牆上,仍可見到那場大火所留下的痕跡。
【西門紅樓】
台北市萬華區成都路10號/11:00~20:00週一公休
西本願寺、八拾捌茶輪番所
中華路在長沙街和貴陽街的段落上,有一大片寬廣的平地,矗立著一座日本寺廟常見的鐘樓,旁邊還有一棟日式木屋和一排磚房。如果沒有爬梳歷史,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有一座極為宏偉的淨土真宗本願寺派佛寺。
民國12年落成的西本願寺,範圍涵蓋了御廟所、鐘樓、會館、輪番所(佛院的負責人或住持的宿舍)還有幼稚園。在當時有弘法傳教、舉辦法會、演講、存放和護送遺骨回到日本、為亡者舉辦葬禮等功能;由於本願寺派推動社會事業,也提供教育和緊急避難收容救護,故西本願寺在日治時期具備了多元的功能。
西本願寺微微隆起的小丘上,有一座百歲鐘樓,是在多次無情火災的摧殘下倖存的遺跡。
然而戰後這一整片土地命運多舛,先是變成撤退來台的軍民之違章建築,後來更因火災燒毀絕大部份的建築,直到都更之後此區域才受到重視,經過台北市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並整修,終於在民國102年開放給民眾參觀,是西門町商圈內極少數的遼闊空間,經常可以看到民眾攜家帶眷的騎腳踏車或遛狗。輪番所現在也成為「八拾捌茶輪番所」,為一清靜而有日式特色的茶飲空間。
八拾捌茶輪番所以前就是「輪番所」,意為佛院負責人或住持的宿舍。現在以品茗的空間讓民眾沈浸在日式的美感中。
【西本願寺】
台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174號
台北天后宮
位於成都路上的台北天后宮,歷史悠久,香火鼎盛,這座寺廟有一段頗為奇特的歷史;現今的廟址原為日本佛教真言宗之弘法寺,而天后宮的前身新興宮建於清乾隆11年,原址為艋舺直興街(今貴陽街與西園路交叉口,青山王館附近)。民國32年西園路被日本政府徵收拓寬,因此將神像暫奉於艋舺龍山寺;37年信徒再將神像迎接出來,改供奉在弘法寺。沒想到戰後失火燒毀,新興宮弘法寺的正殿即改建更名為「台灣省天后宮」,之後又改稱「台北天后宮」。所以現在如果到廟裡拜拜,還是能看到原來弘法寺供奉的弘法大師以及幾尊石佛像!
台北天后宮一直是西門町地區的重要宗教活動場所之一,空間雖然不大,但因地理位置便利,香火鼎盛。
這個角落莊嚴而慎重的供奉著原先同一地點弘法寺的佛像,讓台北天后宮多了一段溫暖的故事和美好的連結。
台北天后宮的石獅、門口兩側的題字、藻井和正殿牆上的日治時期繪畫、石佛像均展現出歷史流遠的痕跡和美感,即使不是去拜拜,進來感受一下「艋舺四大廟」之一的工藝之美,也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台北天后宮】
台北市萬華區成都路51號/6:00-21:45
西門町塗鴉街
西門町的武昌街,在半個世紀之前就已經是電影院密集之所在。全盛時期,光是這一條街上,就有6、7家電影院。現在雖然盛景不再,仍舊集結了好幾家電影院,也趁地利之便,在此舉辦宣傳活動或首映會。
這個塗鴉牆的區域提供了很多讓有想法的藝術家揮灑創意的空間,在巷弄裡穿梭四處都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格,除了賞心悅目,也是很好的拍照地點。
由於是年輕人聚集之處,昆明街、武昌街、電影主題公園周遭的區域充滿著一股青少年街頭文化,尤其武昌街二段120巷被稱為「塗鴉街」,連同鄰近的「美國街」(昆明街96巷),更是可以感受到美國街頭的潮流文化。潮牌服飾、滑板店、球鞋店、限量公仔,身處其中,會有那麼一瞬間的錯覺,以為自己在國外的街道上。牆上許多特別的巨幅塗鴉,在台北能看到有一個區域是可以如此讓人揮灑創意,是很不錯的事情!
塗鴉街裡的公仔店,為巷子的櫥窗增色不少。
美式塗鴉似乎總和滑板脫離不了關係,加上附近的昆明防治中心廣場是許多人溜滑板的地方,巷子裡有這麼酷的滑板店也提供了愛好者一個購買和交流之處。
【西門町塗鴉街】
範圍在武昌街二段120巷、昆明街96巷與峨嵋街103巷
世運食品
位於成都路上的世運食品,是許多人從小到大的美食回憶。創辦人吳定標因為曾帶領柔道選手參加奧運,因此店名是有這麼一段有趣而又有意義的由來。
從台式麵包起家,世運可是台灣第一家採開放式、複合式經營的食品店喔!開放式櫥窗讓食品陳列一目了然,販售的項目更不侷限於麵包西點類;壽司、各種滷味、港式點心,甚至還有一樣很多人都不知道、也沒吃過的「倫教糕」。不但許多人會買進電影院吃,更是許多媽媽在下班時買回家給家人當點心的好選擇。
世運食品從民國39年就在成都路上經營至今,是許多台北人從小到大童年美好的回憶。雖然店裡有改裝,但好滋味不變。
世運很早以前就已經用這樣的方式販售壽司了!這是許多人小時候遠足或放學點心的甜蜜回憶。
【世運食品】
台北市萬華區成都路78號
唯豐肉鬆
肉鬆,在台灣庶民的生活中,常常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嘴饞、生病沒胃口、牙口不好等等,此時肉鬆就會出現在碗裡,讓一餐飯變得更有滋味。成立於民國55年,唯豐肉鬆在許多台北人的心目中,也是一間老字號的肉品店了。堅持使用現宰豬的後腿肉,嚴謹的工序,炒好的肉鬆肉質纖維清晰可辨,口感實在,絕不是一般冷凍豬肉或添加一堆豆粉去炒出來的肉鬆可以比擬的。歷年來得過的許多獎項,也都是品質的證明。
唯豐的肉鬆就有三種:招牌肉鬆(一般)、嬰兒肉鬆(細,適合小孩和老人)和海苔。不吃豬肉的也有素肉鬆、雞肉鬆可以選擇。其他還有肉乾、肉紙、肉條、牛肉乾、魷魚絲等產品,每逢過年過節前夕,都能看到大排長龍的景象!
唯豐肉鬆的品質維持不變,是能保有老顧客、吸引新客的原因。
真材實料,口感紮實,沒有滿口的豆粉味,無怪乎唯豐能自豪的稱自己是「台北城名產」。
【唯豐肉鬆昆明店】
台北市萬華區昆明街226號/09:00~22:00
永富冰淇淋
在31、哈根達斯進軍台灣市場前,大部分台灣人吃的冰淇淋就是「叭哺」了。永富冰淇淋,也的確就是從叭哺的小攤子起家的。
從一台小小的「三色冰」流動推車開始,賣的只有芋頭、紅豆、雞蛋(香草)三種口味,到現在傳承到第三代的店面洋洋灑灑一列排開9種口味,每一口吃下的香甜,都是伴隨著每個人小時候跟叭哺交融連纏著的甜蜜回憶,而這樣的感動,是吃外國的冰淇淋無法得到的共鳴。而現在的孩子來到這裡,也能知道原來最原始的台版冰淇淋、自己的爸媽、甚至是祖父母輩吃的冰淇淋,和他們吃的、認知的有什麼不一樣。
這個三角窗,也就是當時第一代老闆吳永富起家的店面。經過了五十餘年,第三代傳人仍用心的以製作古早味冰淇淋為職志。
樸實無華的「叭哺」,就是你我小時候在街頭巷尾聽到叭哺聲時,會滿心歡喜的那種滋味,令人懷念。
【永富冰淇淋】
台北市萬華區貴陽街二段68號/10:00~22:00
巧雅麵食館
雖然位置已經處於西門町的外圍,巧雅低調的經營也數十年了。只要接近午晚餐的時段,客人就會接踵而至;現在連外國觀光客都知道這裡有一家價格親民、食材新鮮的小吃店,在店裡吃飯時總可以聽到不同國家的語言。
雖說是麵食店,巧雅拿手的不只是麵。舉凡粥類、炒飯、小菜都令人讚不絕口,份量也不小氣,大碗公裡盛裝的海鮮麵料多到嚇人,澎湃鮮美,蛤蜊絲瓜粥清爽健康,炒飯粒粒分明而有香足的鑊氣,就算一週7天每天都換菜單,也不會吃膩。
巧雅麵食館低調的在西門町外圍的區域經營了數十年,真材實料贏得好口碑。
蛤蜊絲瓜粥用料實在,絲瓜和蛤蜊鮮甜的滋味相互襯托,是夏天胃口不佳的好選擇。
【巧雅麵食館】
台北市萬華區西寧南路81號/10:00~21:00
金獅大酒樓
即使現在連鎖的、24小時營業的港式飲茶餐廳到處都有,但如果想要回味一下正宗港式茶樓那種推著推車到桌邊讓你挑選點心的老店,相信許多人都會想到這間位於獅子林大樓裡的金獅大酒樓。
金獅樓的入口有一個水池,以前養了滿滿的魚提供食用,現在則只剩幾隻烏龜和幾尾鯉魚。
裝潢雖然老舊,服務生幾乎都是60歲以上的阿姨,這裡吃的,是一種小時候的回憶。當看到蒸籠推車向自己靠近,心裡依舊會期待著看到蒸籠蓋打開時,那熱騰騰的蒸汽飄散出來,伴隨著一籠又一籠的燒賣、叉燒包、蝦餃、牛肉丸……幸福感就油然而生了。每一張桌上都幾乎可以看到這裡的招牌腐皮鮮蝦卷、蘿蔔糕,而買一本2000元的餐券還能獲得一張兌換一條鮮魚的券,還能選擇烹飪的方式,非常划算。
看到阿姨推著最喜歡的蒸籠推車過來,心裡還會雀躍不已!
琳瑯滿目的蒸籠點心,伴隨著裊裊的蒸汽,看起來就很澎湃!
【金獅大酒樓】
台北市萬華區西寧南路36號10樓/10:00~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