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周永悅
照片提供/簡奇陞
意外走入鎂光燈下
在今年7月之前,「簡奇陞」這個名字鮮少出現在新聞標題裡。直到台師大女足抽血事件爆發,她選擇挺身而出揭露真相,以真面目面對社會。這個決定,瞬間讓她成為焦點人物;有人力挺,也有人批評,但她沒有退縮。當教練公開致歉、事件進入北檢調查程序後,簡奇陞兌現自己最初的承諾,悄然退回校園,把生活重心重新放回學業與球場。
外界或許看到的是一個「敢言」的學生,但她的行動,並非一時衝動。
捐血,是從18歲開始的堅持
剛滿24歲的簡奇陞,早在18歲就開始固定捐血,至今已持續6年不曾間斷。對她來說,針頭並不可怕,流失的血液反而象徵著分享與互助的連結。
「高中在花蓮唸書,18歲生日那天,我覺得應該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當時想到捐血,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雖然平時常看到捐血宣導和捐血車,但真正踏進捐血室後,卻是另一番景象。「我一直以為那個針跟一般打針的針一樣,沒想到竟然粗很多!」她笑著回憶,「但既然都填了同意書,也坐上捐血椅了,就一定要捐!」怕丟臉的她,硬是咬牙完成第一次捐血。那天沒有感覺到太多疼痛,卻收穫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滿足感——「那時捐完,生理上的感覺還好,但心理上的滿足和開心我永遠不會忘記!我始終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很好的事、很不一樣的事,這樣的感覺也是讓我能夠持續捐下去的動力。」
高中時於花蓮捐血站捐血。
為了捐血做的努力
身為足球校隊出身,簡奇陞的體力和耐力本來就比一般人更好。但即便如此,她仍曾因血紅素不足而被「退貨」。
「女生在生理期前後偶爾會血紅素不足,所以我後來都會特別注意捐血的時間。」她甚至為了補血,特地去市場買空心菜和豬肝回家自己煮。「可能因為我只是用水煮,結果豬肝好難吃,而且整個家裡都是那個味道,超可怕!我姊還問我幹嘛突然買這些回來!」說到這裡,她忍不住哈哈大笑。
除了調整飲食,她也打趣說:「因為目標是捐500cc,所以必須維持體重,不能亂減肥,這樣才能符合標準啊!」在她眼裡,堅持並不苦澀,反而能以幽默轉化,成為生活裡的樂觀態度。她還認為,捐血不只是助人的善舉,更像是簡單的健康檢查,能幫助她定期掌握身體狀況。
勇敢與獨特的成長
從小,簡奇陞就是個敢於選擇自己道路的人。小學時,眼看姊姊們都參加管樂隊,她卻選擇了當時學校唯一的另一個校隊——足球隊。「因為我不想當主流派!」她笑著解釋,「還有一個原因啦,就是覺得管樂隊的裙子真的太醜了!」一句話惹得大家哄堂大笑,但也顯現出她不隨波逐流的性格。
老家在大溪,為了繼續踢球,國中、高中時,她一個人到林口、台中,甚至遠赴花蓮就讀。求學的過程,意味著她必須早早離家、被迫獨立,許多事情只能自己決定、自己承擔。問她父母當時是否擔心?「一開始他們當然會啊,也會想提供幫助;可是我常覺得,他們人在那麼遠的地方,要怎麼幫呢?久而久之,他們發現我處理得來,也能做出正確判斷,於是彼此之間建立起信任,他們也就放手了。」這份早熟的堅定,正是她一路走來的重要底氣。
Middle Name 是 Action
對簡奇陞來說,只要是對的事、該做的事,就該勇敢行動。她坦言,很多人只停留在「想」的階段,卻難以付諸實踐,而她卻把「行動」視為人生的核心信念。曾有人在文章裡提到,她的 middle name(中間名)是 action,這讓人不禁好奇其中的由來。她笑著回答:「因為我覺得自己行動力很強啊!」
就像讀書、踢球一樣,她總是先把目標訂清楚,思考周全後,剩下的唯一動作就是「行動」。「真的行動才算數!我還有個習慣,就是想到什麼事會先說出口。因為我很怕丟臉,如果說了卻不做,會覺得自己很糟糕。但一旦說出來,身邊的人會提醒我,我自己也會有壓力完成。所以說出來,就是行動的第一步。」
她曾經說過想成為一名老師,如今也正一步步朝這個方向前進。
每次都讓「捐血」這件事情變得很酷,邀請朋友一起參與。
用實際行動影響他人
在採訪過程中,簡奇陞展現出的成熟與穩定令人印象深刻。雖然才24歲,但她的思維深度、邏輯清晰度與語言表達力,都遠超同齡的人。她似乎天生就擁有一種影響他人的能量。
談到是否鼓勵身邊的人捐血,她毫不猶豫地點頭。「高中時期,我就很想營造一種風氣,讓大家覺得捐血是一件很酷的事。我相信一旦氛圍出來了,很多人就會自然想加入,甚至會為自己捐過血而感到驕傲。」
她接著分享了一個溫暖又帶點幽默的小插曲。8月時她和同學到高雄旅行,途中正好路過一輛捐血車,她突然想到自己捐血的時間又到了,便順口問同行的朋友有沒有身分證;朋友一臉疑惑,以為要去夜店。「結果她超傻眼,因為我其實是想叫她跟我去捐血啦!」
雖然是個突如其來的提議,朋友最後還是跟著捐了。讓她驚喜的是,這位朋友其實早就想捐血,只是一直缺乏一個起頭或推力,而她的一句話,正好成了那股力量。「她後來還蠻開心的,說覺得這次旅行因為捐了血變得更有意義了。」這樣不經意的影響,或許正是她的特別之處。她是用自己的行動和真心,悄悄的讓身邊的人願意跟著一起做好事。
影響力的真實重量
談到「影響力」,簡奇陞想起一次在忠孝捐血室的經歷。
「有一回我遇到一個爸爸帶兒子來捐血。小男孩好奇地問:『這是什麼?』爸爸回答:『這是捐血啊。』孩子又追問:『為什麼要捐血?』爸爸解釋,因為媽媽曾出過車禍,靠著陌生人捐出的血才得以脫險,所以他也要把這份恩情傳遞下去。」
那個孩子聽得很專注,還特別問護理師幾歲才能捐血,最後認真地說:「等我長大以後,我也要捐血。」
對簡奇陞來說,那是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捐血的力量,原來有人真的因為這份善意而活下來。「平常我們都看不到自己的血最後用在哪裡,也不一定知道是誰因為這袋血而獲救。但當你親耳聽見有人因此好好活下來,那種震撼感會讓你更有力量繼續堅持。」
不怕路長,只怕方向錯
如今淡出媒體聚光燈,簡奇陞依舊專注在學業與夢想。她坦言,研究所課業繁重,但身為龜毛的處女座,她寧可只把心力花在真正值得努力、並且有把握的事情上。
「我的初衷就是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這一點我從來沒有忘記。」
就像當年立志考進台師大一樣,她習慣設下清楚的目標,不斷檢視自己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她常提醒自己:「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長。」
人生的際遇或許豐富卻並非全然順遂。是幸,還是不幸?對她來說,答案已經不再重要。她選擇用樂觀的心態把挫折轉化為動力,把苦澀化作養分。她相信,每一次挑戰,都是讓自己更好的契機。
展望未來:用影響力延續善意
對未來,簡奇陞沒有給自己設定太多框架。她相信,影響力不必來自舞台或鎂光燈,而存在於日常生活的點滴中——一句話、一個行動、一份善意,都可能成為牽動他人生命的力量。
帶著這份信念,她繼續前行,期待在下一個階段,仍能把自己的能量與真心,傳遞給更多需要的人。
採訪當天,獲贈兩本台灣血液基金會出版的關於血液的書籍,簡奇陞開心的發現裡面有許多有趣的知識。(攝影/簡吟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