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攝影/蘇曇
照片提供/台中捐血中心
114年5月8日這天,台中的太陽熱力四射,而在潮港城國際美食館,則聚集了一群滿懷熱情的人。他們正是這一年來,中彰雲投四個中部地區的熱血人士,以及熱心辦理捐血活動的績優團體。
這一天,他們除了前來接受表揚,也見證了一個令人難忘的時刻,那就是——台中捐血中心50週年了!
典禮開始前,由來自台中大里的S134薩克斯風樂團,為大家獻上一首又一首輕快的樂曲,同時也預祝在場眾人母親節快樂。他們今天出現在此,有格外不同的意義,因為當天在台上表演的,全部都是捐血人。之前在大里捐血室遷址重新開幕時,他們也曾在開幕典禮上表演,為捐血室獻上最真誠的祝福。
在台中捐血中心慶祝50週年活動的這一天,有這樣的好朋友們相伴,感覺格外溫暖。
113年度捐血績優表揚大會全體與會人員大合照,大家一起繼續活力滿滿地捐血與募血吧!(照片提供/台中捐血中心)
台中捐血中心50週年生日,因為有你們相挺而快樂
開場表演後,表揚大會正式開始。在未能到場的彰化、南投、雲林縣市首長藉由影片送上感謝後,接著便是四所醫療中心的院長,透過影片分享在第一線親眼見證血液拯救無數生命,而要向在場人員致上的最高感謝。
然後便是本日的重頭戲之一:台中捐血中心50週年感恩盛典。
台灣血液基金會執行長王宗曦與現場所有貴賓一同上台切蛋糕,台中捐血中心歷任主任林冠州、林啟靈、黃美娜也都到場同賀。王宗曦提及,台灣一年透過捐血人熱心捐血,經由檢驗再供應到醫院的血品,共有約423萬袋。這些血液在許多人生死交關的時刻拯救了他們的性命,也使許多家庭因此免於破碎。
她身為婦產科醫師,就曾親眼見過產後大出血的婦女,在講完短短「醫師救我」四個字的時間內,就因為出血量已達四、五公升,整個人漸漸沒了聲息,幸而關鍵時刻透過輸血救回了該婦女的一條命。因此她也透過這個場合,代表所有用血人與醫療團隊,誠摯感謝並祝福所有熱心的捐血者。
所有貴賓一同上台切蛋糕,為台中捐血中心慶生。眾人在生日快樂歌的樂聲中,一同見證了這個50歲生日。(照片提供/台中捐血中心)
捐血人與各單位一同努力,才有今年662,070袋的成果
接著表揚23個在過去一年有特殊貢獻的單位,及2個軍方單位。其中各地的獅子會、同濟會、扶輪社、傑人會、後備憲兵荷松協會,以及西堤牛排的鼎力支持令人十分感激。
國軍台中總醫院的代表,醫事檢驗師陳季賢在受訪時也表示,雖然醫院的長官會隨任期更換,但無一例外的是,每位都非常支持捐血。各科部的主任時常會在每季固定捐血時,帶著底下的同仁一起來捐血;就連因為負責開刀房內的手術事宜,時間極難配合的麻醉科同仁,也會在遇到手術提早結束時,全科帶隊過來捐血。
且院內除了有一般醫療體系救助生命的職責外,同時也是第五作戰區的醫療責任中心,對於維持供血穩定的重要性,有比一般單位更高的認知。因此,院內只要是大家身體狀況與作息可以配合,都很樂意一同來響應捐血,也積極協助捐血中心至各部隊募血事宜。
國軍台中總醫院的代表醫事檢驗師陳季賢,分享同仁們在醫療工作忙碌之餘仍熱心響應捐血活動的種種故事,對捐血的重要性也多所肯定。
接著是分離術與全血捐血達百次以上的捐血人表揚,總計捐分離術百次以上的捐血人共有1,583位,捐全血百次以上的捐血人4,428位;捐1000袋以上的團體單位有121個,學校單位則有9個。因為有大家挽袖熱心貢獻,台中捐血中心去年總捐血數達到662,070袋。
骨科醫師幽默科普,感謝所有捐血人的「火力支援」
頒獎過程中,也請到「有溫度的嘮叨」的骨科醫師嚴可倫,以及用血人家屬代表邱慧珍到現場致詞。
今年才剛於台中海線開設自己的「安程骨科診所」,同時也仍於光田綜合醫院看診的嚴可倫醫師,十分用心地自製投影片,帶現場的大家了解,大家所捐出的血液,在醫師救人救命的第一現場究竟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醫師的養成過程中,對人體的肌肉、骨骼、血管、神經等都需要有很清楚的掌握,其中一點就是為了在開刀時力求減少失血量。而「出血」也不僅是一般人所想的皮肉被劃破流血才算失血,即使是骨折時造成的內出血,血液一旦離開血管,人體就無法再利用,這都算是失血。
他更以簡單易懂的圖片說明:「上肢的肱骨、橈骨斷掉的時候,出血量大約是200cc,差不多一罐養樂多;小腿斷掉,500cc,一杯大冰美;大腿,700cc,50嵐一杯;身體還有一個地方破千的,就是骨盆,2000cc,大罐的蘋果西打一罐。我們如果一次捐250cc,2000cc就要八個人捐,坐在前面的第一排就不見了。」眾人哄堂大笑時,他又幽默地適時補充:「啊沒有不見,你們還在啦,捐個血而已不會不見。」
再配上幾張在手術室中,因外力重擊而嚴重開放性骨折,以及整條腿被採收高粱的機器捲入,即使打上馬賽克都難掩血腥的畫面,嚴可倫醫師透過一個又一個開刀現場和時間賽跑的戰鬥故事,讓台下的大家深切理解到自己的血液在這樣關鍵的時刻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最後他提及:「謝謝各位捐血人,還有各位募血的團體,因為有你們的火力掩護,外科醫師就像掛滿彈藥的戰鬥機,可以放心為患者拚命。謝謝你們為社會、為世間的付出。」
嚴醫師用看似插科打諢的話語,讓台下眾人對自己所做之事的意義,有了一番更深的理解及認同。
骨科醫師嚴可倫以逗趣圖片與真實手術房景象穿插的投影片,讓大家了解血液在醫療過程中起的大作用。(照片提供/台中捐血中心)
化小愛為大愛,用血人家屬為回饋而投入募血活動
接著用血人家屬代表邱慧珍也在些微哽咽中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的寶貝兒子王睿穎在18歲時發生車禍,性命垂危,她接到通知趕到醫院時,兒子已在手術室緊急搶救中。隨後雖轉到加護病房,卻又經歷數次急救。
最後,她看著兒子已經蒼白的臉龐,以及浮腫的上肢,忍痛告訴自己是該放手的時候了。在兒子耳畔留下「媽媽真的很愛你,我希望下輩子你再來當我的小孩,我們再續母子緣」的約定後,她簽下了放棄急救同意書。
爾後,在不斷回憶起兒子年紀輕輕便驟然離世的痛苦片段時,她也總會想起,要不是在兒子被送到醫院時、在每次進行急救時,有那一袋一袋的血不斷幫忙維持生命,或許她連最後一點做好心理準備、和兒子道別的時間都不會有。
於是,從王睿穎沒來得及過的19歲生日那天開始,邱慧珍每年都會以兒子的名義舉辦捐血活動,至今已邁向第五年。她說:「非常感謝每一位捐血人,我將對睿穎的愛化為大愛,我相信他會很開心。只要我有這個能力,我一定會讓這個活動一直延續下去。」
為了回饋社會,邱慧珍化悲痛為力量,以已逝兒子的名義持續舉辦捐血活動。(照片提供/台中捐血中心)
以自製背包宣傳捐血活動,不支薪的行動代言人
而台下,身為今日主角的熱情捐血人們,大多穿著正式;一些衣著看似隨性的人,身上也常帶著和捐血相關的小配件,甚至很可能就是捐血的贈品或集點換來的物品,充分顯示出他們對捐血一事無比的熱愛。
其中,一位背著亮眼自製背包的先生,令人忍不住要多看幾眼……
捐血近1100次的蘇昭忠,平日就愛自己動手做小東西,之前他都會背捐血中心的石虎家族背包出門,在日常生活中為捐血代言。那個背包壞掉後,在一次同濟會舉辦的捐血活動中,他得到印有「捐血一袋,救人一命」標語的大披巾,於是他靈機一動,將標語和圖案裁下、車邊後,再縫到普通的黑色背包上。如此一來,他又能繼續宣傳捐血了。
「我常常在登山、爬步道,休息的時候,旁邊的人看到我的包包就會討論。也有人直接來問我:『大哥你也在捐血哦?』遇到有些人對捐血不是很了解,我就會跟他們宣導一下捐血的好處。」
說到如何和捐血結下這樣深刻的緣分,蘇昭忠回想起來,竟然是從小時候就開始的。「我爸爸造血功能不良,從小我們就看他每三到六個月,就要去診所接受一次輸血。那個年代捐血的人還很少,你要輸血,你要有親人朋友先捐血,然後他們願意把點數先給你用才可以。」
父親一直以來就靠著家中親友長輩響應捐血,才有血可以用,因此他一滿18歲,也毫不猶豫馬上跑去捐血。即使在當年,爸媽對他年紀輕輕就跑去捐血並不認同,他仍默默堅持。
他總是記得,父親平時就像一簇隨時會熄滅的火,但只要一接受輸血回家,整個人眼下、手掌……許多原本蒼白的地方立刻就紅潤了起來,顯得有氣色、精神許多。捐血的意義也從那時起,就深植在他心中。
將捐血當成值得永續發展的活動來對待
這樣因某事而與捐血結緣,受到幫助的同時也無私回饋給其他人的動人故事,可以在當天出席的許多人身上見到,身為捐血績優團體良全預拌混凝土公司負責人的陳敏聰就有類似的故事。
陳敏聰還沒當兵前早早就捐過血,但後來因為工作忙碌,沒有再把這件事多放在心上。直到兩年前,他的父親在施打新冠疫苗後造血功能出現問題,開始長期需要輸血,他不僅自己重新恢復捐血習慣,「我也想說,我們用了人家那麼多的血,那我們也來辦捐血活動好了。」
陳敏聰說,一開始他們相當重視這件事,甚至委請公關公司來協助規劃相關流程與執行細節,但後來發現辦捐血活動其實沒有想像中困難,於是公司每三個月自行舉辦一次捐血活動,就這樣一直延續了下來。
由於公司員工平均年齡較低,原本的捐血風氣不算很盛,因此陳敏聰針對首捐的員工還有額外的獎勵,也鼓勵員工帶著家人一起來捐血及做志工。現在,他們更將捐血業務納入負責減少碳排放的永續發展部,當作永續發展的指標之一,視為公司的社會責任認真對待。
良全預拌混凝土公司的負責人陳敏聰,因父親之故重拾捐血習慣,更鼓勵公司員工參與捐血及擔任志工。
習慣成自然,因平凡而偉大
分離術捐血達1000次的陳首睿分享,自己從高中時開始捐血,一開始捐全血的時期比較隨意,在路邊有看到捐血車才會去。後來改捐分離術,加上因為業務工作能夠配合,漸漸就養成每兩週去捐血一次的習慣。
他沒有什麼刻骨銘心的捐血故事,也從來不曾在意獎狀、表揚或集點與贈品,就這樣默默地持續捐血,家人、同事都知道捐血就是他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我覺得這是一件小小的事情,然後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人,對我自己的身體也是好的,所以我就會想要固定去做這件事。」
不為了什麼,甚至不覺得自己做了多大的好事,只是始終默默付出。績優表揚大會或許就是為了這些沉默的英雄而存在的場合吧。
陳首睿捐血多年,已成習慣,身邊的人都知道,這就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較為少見的女性高次數捐血人,因能捐血而驕傲
在這樣溫馨感人的場合中,不得不承認,因為身體因素、需要承擔生育責任等原因,女性高次數捐血人的比例遠遠少於男性。
也是因此,捐全血超過100次,座位被排在隔壁,說起捐血眼中都散發著光采的兩位女性捐血人盧柔瑩和魏雅慧,在會場中就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兩人初次參加績優表揚大會就一見如故,且都充滿活力,談笑風生,完全看不出已經年近半百。盧柔瑩17歲時首次捐血,從此以後就一直持續下來。但她提到,對捐血產生興趣的實際時間還要更早,因為爸爸也是固定捐血人,從小看著爸爸捐血,心裡其實早就產生好奇;魏雅慧則是在18歲時,被當時因身體因素需要長期輸血的好友帶到西門町,才初次接觸到捐血。雖然和那位朋友早已沒有聯絡,魏雅慧卻十分感謝這位朋友帶她認識了捐血這件有意義的好事。
兩人都是十分認同捐血,每次捐血一定發在自己的社群網站上,甚至還會拉著朋友一起來捐血的人,也都曾經歷過因為長子宮肌瘤或其他毛病,身體變差,導致一陣子都因血紅素過低而無法捐血的情形。她們熱情地分享,即使檢查時血紅素不足,其實只要簡單調整,一週內就可以再次嘗試捐血。
魏雅慧就說:「我有請教過護理人員,多吃豬肝、菠菜之類含鐵量豐富的食物都可以。生活作息盡量正常、盡量早睡。」盧柔瑩則說,自己原本吃飯時有配手搖飲的習慣,自從知道茶及咖啡中的多酚會影響鐵質吸收後,就會特地錯開進食和喝茶的時間。
兩人也異口同聲地說:「捐習慣了,不能捐真的會很失落。為了要一直捐下去,不知不覺就有了一個動力,督促自己要更注意飲食、作息和健康等。」
盧柔瑩(左)和魏雅慧(右)兩人都十分熱愛捐血,說起女性捐血人容易面臨檢查未過而無法捐血的窘境,她們有滿滿的心得想要分享。
而也就如她們所說,當天在場的每一個人,大多都是精神健旺且神采飛揚的,一開口更是每個人都活力滿滿,完全看不出年紀;都是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使自己更健康的最佳捐血代言人。
台中捐血中心工作人員大合照。他們是當天典禮圓滿落幕,以及台中捐血中心一路走來最大的功臣。(照片提供/台中捐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