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不只捐血還玩創意,文化大學把捐血變成最自然的事!
 
採訪撰文/張郁梵
照片提供/文化大學課外活動組、台北捐血中心
  
文化大學是第一個響應捐血運動的私立大學,師生每年捐血平均超2,000袋,並曾一年創下3,174袋的捐血佳績。
 
       坐落於台北市陽明山畔,中國文化大學景色優美怡人,自民國51年創校以來,培育了許多莘莘學子,畢業的傑出校友在各行各業不佔少數。而對每一位「文化人」來說,捐血車駛進校園內穿梭其中的畫面並不陌生。
 
       為了鼓勵學生培養社會服務及永續經營的精神,文化大學每年都會舉辦兩次校園捐血活動,平均每個學期辦理一場,每次捐血活動,台北捐血中心總會出動兩台捐血車,連續三天,停靠在大典大義館前廣場,希望透過捐血啟發同學的愛心。在師生踴躍響應下,文化大學每年捐血成效都非常亮眼,甚至因此年年榮獲台北捐血中心捐血績優學校表揚。
 
第一個響應捐血運動的私立學校
 
       時光回溯至民國63年,中華捐血運動協會成立初期,曾發函廣邀各大專院校響應捐血救人,當年有16所公私立大專院校響應辦理,其中,文化大學是第一個響應捐血運動的私立大學。
 
       文化大學課外活動組陳宗顯組長表示,文化大學一直以來都以學風自由聞名,即使是在民風普遍保守的民國五〇年代,創辦人張其昀博士仍相當重視學生的校園生活,他認為學生社團是校園裡非常重要的生命線,是學生學習待人接物、與社會結合的重要管道,所以文化大學從創校以來就成立很多校園媒體協助宣傳活動訊息,在推動捐血上並沒有太多困難。
 
       以捐贈全血一個單位250毫升來計算,每次捐血只要間隔二個月即可,也因此,在捐血運動推廣初期,文化大學每年都會固定舉辦四場捐血活動,希望透過一個學期兩次的捐血活動,能夠養成學生定期挽袖的習慣。陳宗顯組長笑說,那個年代比較辛苦,沒有太多娛樂管道,學生的生活大多以學校為主,所以同學比較熱血,每次校方辦理捐血活動都很踴躍響應。
   
每次辦理校園捐血活動,文化大學都會整合校內、外資源,並邀請國際獅子會協辦,共同響應公益。
 
提供學生發輝創意的舞台
 
       民國六〇年代是服務學習興起的年代,有鑒於學生平時鮮少有機會從事服務工作,只有在寒、暑假才有機會組織社會公益服務隊,「當時課外活動組就在想,該如何在校園內,讓相對資訊貧乏卻有熱忱的學生能夠有管道去接觸公益活動?」陳宗顯組長補充,剛好當時適逢捐血運動推廣初期,創辦人於是決定,從最簡單的捐助熱血開始,組織學生在校園裡宣導跟募捐。
 
       民國78年以前,文化大學捐血活動都是由學校課外活動組老師來承辦,後來,為了訓練學生能主動關懷社會,為社會盡一份心力,老師開始退居幕後指導。從78年5月開始,陸續由學生社團承接主辦,分別由崇愛社、學生會,進而到華岡羅浮群同學承接,擔負承辦捐血救人的使命,服務的同學們個個認真負責,果然眾望所歸,捐血成效每年都非常亮眼。
 
       「通常寒、暑假期間,我們就會和台北捐血中心確認下個學期的捐血日。」陳宗顯組長說明,每個學期初,課外活動組都會召集各個學生社團負責人,並在會議上公布學期行事曆及認養活動名單,大約一週後開始受理學生社團提交的認養需求表,之後確認負責主辦及協辦的社團名單後,同學就會開始籌組工作團隊密集籌備。以捐血活動來說,大概都會抓三個禮拜的籌備時間,不過,前置作業和校外聯繫的工作還是由課外活動組主導。
 
       「其實,對學校來講,我們只是把前置工作完成,後續宣傳跟現場熱血的招募是一脈相承。」陳宗顯組長指出,文化大學辦理捐血活動由來已久,在多年的經驗傳承下,早已有一套固定的作業流程,困難度並不高,但站在教育跟活動培訓的角度,由社團承辦捐血活動,能夠提供發想創意的舞台,讓學生展現組織能力、學習撰寫活動企劃,而且「辦過一次活動,他們就會知道跨單位的大型活動該怎麼辦,也可以利用這樣的經驗去辦理各自的社團活動。」
 
       陳宗顯組長印象很深刻,曾經有幾次捐血活動剛好辦在聖誕節前夕,負責承辦接待的同學用心地打扮成聖誕老公公,站在捐血車旁招呼路過的民眾上車捐血。如果碰到萬聖節,同學會準備搞怪的糖果,放在接待處,現場佈置也會結合萬聖節元素,讓每個來捐血的人驚喜連連。除此之外,午休時間,活動現場也會有社團快閃表演,讓排隊等候的捐血人不無聊。
   
為了提供學習的舞台,文化大學自78年5月開始,由學生社團承接主辦捐血活動的使命,並發揮創意、結合節慶元素,捐血成效每年都非常亮眼。
 
結合全人學習護照鼓勵捐血
 
       為了鼓勵學生踴躍捐血,學校及各相關單位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刺激捐血量,文化大學自民國102學年度開始推出「全人學習護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德育」、「智育」、「體育」、「群育」、「美育」等各項學習活動,累積點數,並達到認證標準才能畢業。而捐血活動為全人體育簽證項目的認證活動之一,同學只要在捐血活動日當天成功完捐,即可獲得全人體育點數。
 
       陳宗顯組長指出,每次學校辦理捐血活動都會發文給校內各系學會,新聞系會在校園媒體宣傳,課外活動組也會在行政會議上和師長們進行宣導,社團也會透過LINE、臉書、IG、Dcard或批踢踢等社群媒體推廣,並拜訪附近里長,鼓勵全校師生及周圍里民一起響應。同時也會媒合校外資源合作協辦。
 
       從民國63年6月開始首次辦理捐血活動,文化大學這五十年來與捐血中心共同成長,不僅歷屆校長都非常支持捐血運動,學生也特別熱血,師生每年捐血平均超過2,000袋,並曾一年創下3,174袋的捐血佳績。民國112年5月30日甚至通過國際大學運動總會(FISU)認證,取得「健康校園銅牌認證」,成為全台第一所通過該認證的大學,也是全亞洲第四個通過認證的學校。
 
       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延燒期間,文化大學仍積極配合政府防疫規範調整應變措施,透過添購消毒設備、填寫線上表單提前預約捐血時段來分流人潮,以期能在遵守戶外防疫規定的前提下,達到低量能募捐的目的,在疫情嚴峻的那三年,還是維持每年捐血成果超過千袋的佳績,對醫療用血的挹注有很大的幫助。
   
文化大學師生熱血,曾創下單次最高募集八百袋的紀錄,等到最後一位捐完都已經快七點了!雖然過程辛苦,但看到亮眼成績還是很高興。
 
把捐血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事!
 
       由於地理環境特殊,每年十一月下旬進入東北季風盛行的季節時,文化大學就會開始飄起綿綿細雨,加上因為地勢較高、冬天氣溫經常比平地還要低個幾度,在冷風冽冽的情況下,室外捐血難免受到天氣影響。校方在幾經思量後,決議調整校內捐血活動的時間,將原定每年五月及十二月舉辦的捐血活動,提前至每年三月及十月下旬舉辦,「三月天氣比較涼爽、不會像夏天那麼熱,十月又還沒進入冬天,不會太冷,溫度剛剛好,即使要在戶外排隊等待也不會太辛苦,同學捐血意願比較高。」
 
       陳宗顯組長解釋,儘管對學校行政單位而言,每個學期固定辦理捐血活動無疑是多一件差事,但「我們希望把捐血變成自然而然的一件事!就像吃飯、喝水一樣簡單、再自然不過的事!」讓校內師生不是刻意或故意去做,而是透過提供友善的校園環境,讓有心響應公益的同學能夠省下長途跋涉的時間,不必特地下山就能捐血,提供師生或附近居民就近響應公益活動的機會。
 
       「可能是這幾年辦下來,大家都已經習慣了!所以常常有很多老師或學生會主動來課外組辦公室詢問這個學期的捐血時間,每次聽到有人問,心裡就會覺得蠻高興的!」不過,陳宗顯組長也坦言,過去學生社團認養捐血活動很踴躍,但隨著疫情之後,不少社團成員出現斷層,願意承接的社團幹部明顯變少,「以前辦一場捐血活動至少都有三、四十個社團響應,現在只剩下十幾個社團參與協辦,希望未來可以慢慢恢復!」
 
文化大學校風自由,希望透過捐血活動,可以提供學生發揮創意、學習服務的舞台。
 
瀏覽人數:289
最新異動時間:2024/06/01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