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暖心醫生進擊記—林東燦醫師開朗的態度鼓勵患者與罕病共處
撰文/黃怡君
照片提供/林東燦醫師
 
  特殊疾病的治療是一趟漫長的旅程,如何正面積極度過,除病人本身的心理建設外,主治醫師的態度絕對具有影響;然而,長期以來動輒訴諸媒體、控訴醫療糾紛的譁眾取寵的風氣,導致醫護人員與患者、家屬之間相敬如賓,無形中隔著一道為了防患於未然的距離,很多人感嘆過去緊密的醫病關係也變得罕見了,誰來醫治?
 
  台大血液腫瘤科林東燦主任從不理會醫病關係如何丕變,始終視病如親,總面帶笑容、輕聲細語,當患者無助與疲累的時候,他溫柔地鼓勵他們:「現在醫學發達,再撐久一點也許就等到新藥或新的技術出來囉!試試看好嗎?」對於看不見自己未來的患者,這些話語,如同在茫茫大海中抓到了救命之物,本來要沈下去了又浮上來。
 
  治療的過程,也是不斷載浮載沈的心路歷程,對患者和家屬皆然,沈重嗎?當然是!醫師就不沈重嗎?林東燦說,醫師不是神,愈想把患者治癒心情愈沈重,但是,患者和家屬都在依賴你,所以沒有沮喪的時間,惟有往前看,心無旁騖地找出適當治療的方式,一心只想延緩患者的生命,「我希望用樂觀的態度感染他們,抱持信心地接受治療,遠比悲觀來得好!」


2018年受邀至日本大阪參加日本血液學會年會。

為醫治自己進台大醫學院
  林東燦從小成績優異,惟身體較弱,小時常得向醫生報到,腦海裡也注入穿醫師袍很威風的印象,初中就讀台中一中時,全家已跟著父親的工作從南部遷移到北部,他獨自寄宿台中,度過一段自力更生的生活。大學聯考填志願,亟想回台北和家人團聚,父親便建議:「既然你身體弱,去學醫好了,至少以後可以照顧自己。」父親正向思考的觀念,讓他正面迎接自己的弱點,激起懸壼濟世的雄心壯志,在台大醫學院就讀時期,不會、不懂的時候很勤勞地抓著老師問,老師們也欣賞其認真向學的態度,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係。
 
  林東燦踏入血液的研究,主要受到兩位恩師的提攜。自台大醫學院畢業後,他就在台大醫院留下來直到退休,一開始專攻小兒科,當時著迷於小兒心臟研究,做了三年半的心臟導管手術,由於興趣濃厚,因此很早就取得心臟專科醫師的資格,後來因為在醫院沒有機會可以續攻小兒心臟,正在猶豫是否轉業或自行開業,恩師林國信教授捎來訊息,問是否對血液有興趣,如果有,血液科這邊的教職和醫院的位置都是現成的,要不要轉過來?
 
  這個詢問勾起他一個回憶,憶起他台大醫學院的導師、台灣血液病鼻祖劉禎輝教授,也是林國信教授的老師。林東燦在空軍醫院服役時,頗幸運地遇到空軍醫院擁有先進的設備和環境,已能做骨髓檢查,雖然他自告奮勇地幫忙,但剛完成實習醫生訓練的他其實看不懂片子,於是寄給老師請其指導,林東燦回憶道:「老師很認真地拿了一張A4紙,用鉛筆逐條寫下他的判斷及用藥建議,令他深受感動。」有這樣的淵源和機緣,林東燦便決定由小兒心臟科轉到小兒血液科,開啟了血液相關的研究,也算一脈相承。


應邀至台灣輸血學會年會演講。(右七為林東燦醫師、右八為台灣輸血學會理事長朱芳業醫師、右九為台灣血液基金會公關處長黎蕾)


舉辦台灣血液病學會海峽兩岸交流會學術研討會,會後全體合影。(前排左六為林東燦醫師)
 
恩師提攜投入罕病研究領域
  當時「轉科」還引起大大的關注,原來在台大醫院有項不成文的傳統文化,即擇定科別之後必須「從一而終」,他意外成了先鋒。到血液科後做了許多研究,當時並不叫血液腫瘤科,舉凡疑難症狀就交給血液科處理,也因此成為化學治療的先驅,但三十幾年前,在醫療不似現在發達的年代,很多都是無法治癒的狀況,只要遇到老師對家屬說,病人帶回家之後多帶他們去走走看看,吃些好的,在旁的他就心知肚明了。林東燦坦言,對當時還是年輕醫師的他來說,挫折感很大,但不會因此打退堂鼓,而是打起精神好好地研究,希望早點發現治療良方。


受邀至英國曼徹斯特參加國際血液監測聯盟(IHN)年會,並發表演講,題目為:「Hemovigilance in Taiwan: The Progress」。
 
  過去二十幾年來,他帶著台大醫院團隊致力於白血病成因的研究,不論病患還是家屬都想知道為什麼會罹患白血病?做為醫生更想知道。林東燦指出,雖然確知基因是因素之一,但有基因的遺傳也未必會發病;再者,每個人的基因路徑不相同,難以找出一個共通的原則性,這個與基因、細胞激素等錯綜複雜因素交織而成的白血病,三十年前是無法醫治的絕症,三十年後隨著醫學躍進,部分症狀很幸運地已有標靶藥物可治療,例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中的第三型,在過去很容易一發病便因出血而死亡。談及此,林東燦順口唸出一串數字「2145376」,此為他們慣用的口訣,代表的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類型罹患多寡的順序,最多是第二型,最少見的第六型為紅血球性白血病,第二少見的是巨核細胞性白血病,現在第三型因有標靶藥物大都能治癒,可見未來還是值得期待,因此,面對此病最好的方式就是接受治療,「活在當下」是最重要的,不要輕言放棄。


受邀參加MPN研討會,主持人與全體演講者會後合影。(前排右五為林東燦醫師)

「醫療至上」底下的人間至情
   台大在1984年完成第一例異體骨髓移植。其中至今令林東燦最難忘的案例,患者是小學女生,由於父母親及其妹妹的骨髓都與她不合,母親決定再生一個試試看,大家也都一起祈禱希望這位新生兒的骨髓可以跟姐姐配對成功,未料懷孕後期,母親突然冒出希望不要配對成功的話,在大家滿心期待之際,母親的話讓林東燦受到不小的震撼,站在醫學的立場當然希望配對成功救治小女孩,換成母親的角度,手心手背皆是肉,兩個孩子她都不忍受苦,試想未滿一歲就要挨抽髓大針,而且不只一次,那會是多痛?幸好結果很圓滿,弟弟的骨髓和姐姐配對成功,而且只捱兩次針,
瀏覽人數:1738
最新異動時間:2019/07/18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