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林紘瑜
「捐血」這個詞,最初在我心中留下印象,是在民國83年就讀臺灣警察專科學校時。當時學校廣播在廣場有捐血活動,歡迎同學踴躍參加,這也成了我與捐血之間的初次接觸。然而,從小我最害怕的就是打針,只要看到穿白袍的人在我面前晃來晃去,我的靈魂彷彿也去了一大半。為了「捐血助人」這個信念,我還是克服恐懼,一次又一次的參與了捐血活動。
接下來幾年,我的人生迎來了重大的轉折。民國89年,我因參加花蓮一個社團活動,認識了現在的太太吳怡瑩,她當時在花蓮慈濟醫院檢驗科血庫從事醫檢師工作,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我與「捐血」結下不解之緣。
民國97年,太太轉職至花蓮捐血中心(現改制為花蓮捐血站),也在她的耳提面命與潛移默化下,漸漸理解了捐血的重要性,她溫柔的引導,加上捐血中心同仁們技術純熟的抽血技術,讓我從一個害怕打針的人,轉變為不畏懼並主動挽袖捐血的人了。
對於捐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母親之前因一次大手術後需要大量輸血,當時我一心想要將自己的血捐給媽媽,但太太告訴我,近親輸血可能對病人有不良影響。最後是使用醫院血庫提供的一般捐血人的血液,才成功挽救母親的性命。這段經歷,讓我更深刻理解輸血的正確觀念,也讓我對捐血的重要性有了切身的體悟。
俗話說:「吃人一斗,還人一斤」,正因為自己的家人曾經接受過別人的熱血幫助,我從此立志往後要維持好身體健康,並定期持續捐血以幫助更多需要的人們。
捐血並非人人都能參與,想捐就能捐,需要先通過面談體檢符合捐血者資格;能夠成功捐血,象徵著健康,也是一種光榮。我是一名警察,平時的工作就是守護社會、幫助有需要的人。這份職責與捐血的精神不謀而合。我慶幸自己能在工作之餘,繼續為社會付出熱血。
現在的我由定期捐全血,進而捐分離術血小板助人,同時也經常號召更多身邊的好朋友們加入捐血行列。我期望這份熱情能延續、擴大,吸引更多民間社團參與。因為我深信上天給了我這份使命。正如這句話所說「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人必自助而人助之,而後天助之」,要感動更多人一同捐血助人,勢必要由自己定期捐血的持續努力才能達成,如果說捐血是一項馬拉松運動,我願意為了它跑到終點,因為它值得。
林紘瑜定期到花蓮捐血站捐分離術血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