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 「人間實踐 慈悲願行」
 
採訪撰文/黃怡君
照片提供/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
 
捐血是人間佛教的實踐,慈悲願行。
 
       捐血,表現於外是行動,回歸於心是信念,對佛光人而言,更是人間佛教的實踐。
 
       民國80年2月,星雲大師為讓在家眾也能修習佛法,在台灣成立佛光會,同年開啟推動捐血序幕,至今25年,累計111萬袋、約當2.78億cc血液,這是萬千人間菩薩之慈悲願行。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會長潘維剛揭露佛光會推動捐血25年累積驚人的募血成果。
 
       去(113)年12月接任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會長潘維剛,親自出席年度績優捐血團體表揚;她指出,捐血不僅是單純的公益行為,也是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一種精神力量的展現,反觀現在的社會更需要推廣慈悲同理心,我們的捐血才能永續。
 
       受獎前,潘維剛請教佛光會人員這25年來的捐血成果,忍不住讚歎:「是不是很驚人的成就?但他們完全不張揚,這種不求回報的態度,正是佛光人的特質,不是為了名聲或讚揚而做,而是出於內心的信念和願力。雖然佛光人一向低調,但我認為有必要對外多作說明。」
 
113年度捐血績優表揚大會,總會長潘維剛親自出席受獎。
 
捐血報恩說
 
       當年,星雲大師為彰顯捐血的意義,以及協助佛光人規律捐血,特別將佛教的三大節日-佛寶節、法寶節、僧寶節,佛法僧三寶的重要日子,訂為「捐血報恩日」,以此實踐佛教「上報四重恩」,報佛恩、報師長恩、報父母恩及報眾生恩,既實踐佛教意義,也是提醒捐血的好方法。
 
       因此,佛法僧三寶日一到,各分會自動自發地舉辦捐血活動,駕輕就熟,民國99年至109年,年平均募得6萬袋,除疫情發生的那幾年受到影響有所減少,但疫情過去後立刻回復往常的成果。最初籌辦的過程也遇到不少困難,但大家內心存在「有佛法就有辦法」的信念,任何問題一起思考對策,設法解決,合力圓滿達成使命。
 
       「捐血的舉辦需要許多人一起幫忙,還要有成千上萬的人捐出自己的血液,印證佛教說的因緣聚合,所以心存感激,更要報恩,懷著感恩與報恩的心,回饋社會,利益眾生。」
 
是捐血也是報恩,眾人合力而成,心存感恩。
 
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很多人以為我退隱了,潛心修行,其實沒有退,政壇和佛壇,都在人間,照樣為民服務。和佛光會的因緣不可思議,緣起於30幾年前加州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成立時,所以我很早就是佛光人了,難以想像吧?從小信奉天主教、上教會,從未想過會皈依成為佛教徒!」潘維剛說。
 
潘維剛大學唸社會福利,26歲參與人生第一次選舉,正式成為民意代表;30歲成立現代婦女基金會,致力婦女權益;35歲選上立委,進入國會殿堂,也在這年接觸佛光會,聽星雲大師說人間佛教,深受感動, 觀照自己為實現理想投入政壇,她明白所選擇的路並沒有錯,原來在實踐佛法,人間是最好的修行,堅定心念,不再徬徨。
 
       早期女性政治人物並不多見,她帶著牡半座的衝勁毫不畏懼地在男性當道的政壇興起女力,為推進幾項攸關保障女性的法案,特意進入立院司法委員會,提案並立法通過「性侵害防治法」、「家庭暴力防治法」及「性騷擾防治法」,給予婦女在法令上明確保障,為婦女羅織起社會安全防護網,提高女性受尊重的程度,避免更多不幸發生。由她發起創辦的現代婦女基金會,則積極推升家庭暴力防治、性別正義的意識,首創台灣第一個婦女保護中心,協助受暴婦幼的安置及諮詢服務。 
    
       認真問政有目共睹,交出亮眼的成績,連任三屆台北市議員,轉戰國會後,連續出任六屆立委的紀錄無人能敵。過去在國會殿堂衝鋒陷陣、為民生謀福利,卸下民意代表的身分後,鮮少於媒體出現,直到接任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長的消息披露,外界以為她不再過問世事,其實是更進階地從人心改變環境和社會,她笑說,「沒有所謂入世、出世的分別,都在幫助人、服務人,就在人間修行。」
 
       擁有良好的家世和教育,潘維剛屬於人生勝利組,可以獨善其身、輕鬆度日,但她選擇一條艱難地道路勇往直前,社會有需要的不足之處需由立法補足,為不負立委的使命,她重返校園進修公共政策與法學知識,並取得台灣師範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始終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做為民意代表時要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懷,離開政壇來到佛光會,更懷抱此精神繼續為社會為眾生服務,「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持續貢獻所長幫助社會。 
     
捐血展現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神。
 
       與佛法僧三寶同一節日,佛光人永遠不會忘記捐血,佛光會義工、捐血1015次的資深捐血人王培義說,若要解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延伸在捐血上的意義,「雖然我不認識你,但是我謝謝你!」這句由已故藝人孫越拍攝的捐血宣導短片中的經典台詞即是最佳註解。    
 
       捐血利人利己,能夠促進新陳代謝,又能得到一次血液檢查,王培義常用這個利己的角度勸年輕人多捐血,維持身體健康,但對他們有更大的好處是默默形成對人的關懷與愛,「慈悲、愛心、捐血人」,捐血使人歡喜,能夠創造被利用的價值,確定身體有健康的血液可以捐出,內心自在輕安,也實踐了佛法的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每一場捐血活動,佛光人不論老少,總是熱切響應。
 
慈悲常住  捐血長駐 
 
       凡是有利於人間的就是人間佛教,人人可修習,非僅出家眾之專利,佛光會法師與我們說一大師公案,象徵「法寶」的藏經樓終在大師圓寂前落成,落成前眾法師討論山門(中間一大門及兩旁各一小門)的題字,「菩提」、「般若」、「慈悲」順序如何置放?座中有人提出藏經樓珍藏經書並作為傳授佛學、培育人才之地,是不是將代表智慧的「般若」置於中門?大師搖搖頭說,「『慈悲』是根本,要放中間,有了慈悲,才生智慧及發菩提心,一個人什麼都可以沒有,但不能沒有慈悲心!」
 
       人間菩薩捐出的血液,融合了慈悲、報恩、利他、共生,奉持佛陀本懷的精神,佛光會會無止盡地推廣捐血,度化更多人發慈悲無私的願,朝淨化的、善美的人間堅定前行。 
 
捐血需要傳承,佛光青年接力學習辦理捐血活動,也挽袖捐血。
 
瀏覽人數:468
最新異動時間:2025/07/11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