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熱血化作大愛!國軍輔導長陳保任靠捐血傳承祖孫信念
 
採訪撰文/張郁梵
照片提供/陳保任
 
自十七歲那年完成首捐後,陳保任便成為定期挽袖的捐血人,累計捐血次數已達342單位。(攝影/張郁梵)
 
       陸軍後勤訓練中心陳保任上尉是親友眼中溫暖、隨和的代名詞,在部隊擔任輔導長的他熱於助人,不僅上班時像連上褓姆,總是用專業熱誠與無盡愛心關懷著每位弟兄,下班後也將這份愛延伸,自民國92年在母校花蓮玉里高中成功完成首捐後,便開啟了行善捐血之路,至今超過二十二年未曾間斷,累計捐血次數已達342單位,奉獻愛心不落人後,更經常號召國軍弟兄一起熱血挽袖,用捐血來保家衛國。
 
一段祖孫情開啟捐血緣
 
       陳保任的捐血契機源自祖母,「小時候爸媽在台北打拼,我們三個小孩就跟著奶奶一起在花蓮生活,算是隔代教養。」陳保任回憶,由於父母工作忙碌,他和哥哥、姊姊從小就由祖母帶大,奶奶身體不好,很早就罹患大腸癌,還有糖尿病需要長期洗腎,一直到民國97年往生前,洗腎洗了十幾年,看著摯愛家人飽受病痛所苦;乖巧孝順的陳保任經常在奶奶身邊,陪著老人家就醫治療。
 
       「以前不懂,只記得奶奶每隔一陣子就要去醫院輸血,曾想說可以把自己的血捐給她,後來才知道我是B型,奶奶是O型,不能捐給對方。」陳保任說,雖然因為血型不同無法捐贈,心中難免遺憾,但奶奶思想很開明,不斷鼓勵他化小愛為大愛,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大概是因為她常常輸用別人的血液,覺得很不好意思,所以一直感念這份善心,希望我可以把這份愛心捐出去。」
 
       眼見養育自己長大成人的祖母因身體病痛長期需要輸血,為了感念曾經幫助過祖母的人,陳保任便轉換心境把熱血捐給需要的人;也正因為祖母的一句話「滴水之恩,湧泉相報」,讓他鼓起勇氣走進捐血車,完成人生第一次捐血。
 
       陳保任初次捐血是在十七歲那年,捐血車剛好來到學校募血,想到奶奶的耳提面命,本身對捐血並不排斥的他便毅然決然上了捐血車,捐出了人生第一袋熱血。過程中,陳保任得知捐血除了能促進血液再生、加強身體的新陳代謝以外,也能直接幫助有需要的病友,考量全血每隔三個月就能捐一次,陳保任於是養成了固定捐血的習慣,只要時間到了,他就會上網查詢附近方便的捐血點,主動前往挽袖,希望透過捐出滿滿的愛心,給予病患最溫暖的幫助。
 
熱血化作大愛,幫助有需要的人
 
       「緣分」,或許就是那麼的巧,在捐了十幾年的全血後,某天陳保任照例前往板橋捐血室,被負責採血的護理師發現他長期捐全血,於是便好奇詢問:「為何不捐血小板呢?」這是陳保任第一次接觸分離術捐血,在此之前他從來沒聽過這種捐血方式,直到「那位護士小姐建議我,可以考慮改捐分離術血小板以後,我才回去上網做功課。」
 
       「分離術捐血」是一種特殊的捐血方式,是將捐血人的血液抽出,在密閉無菌的離心缽內,藉由血液分離機分離出血小板或血漿等血液成分;再將其他成分(如紅血球)立刻送回捐血人體內。陳保任從捐血中心的官網中得知,血小板對於凝血功能的重要性,對於癌症化療或是大量失血患者,以及在手術或其他醫療程序中需要增加凝血功能的病人也有所助益。
 
「血小板不是紅色的!」陳保任經常會在社交軟件上分享自己分離術捐血的照片,耐心向每個前來詢問的親友解惑。
 
       陳保任解釋,一位病人每次輸用的血小板,需要從12袋250c.c.的全血中分離出來,若直接捐血小板,捐一次即可滿足一位病人所需的數量,何樂不為呢?
 
       於是,陳保任聽從護理師建議,開始捐分離術血小板,即使每次得花近兩個小時的時間,但只要想到能救人,他還是甘之如飴,並時常鼓勵身邊朋友、同事們挽起衣袖共襄盛舉。
 
       由於分離術捐血所需時間較長、還得使用分離機設備,因此必須提前預約。為了規律捐血,陳保任會特地排假,利用上午時段來挽袖。他會在捐血日當天早上起床後先吃一點清淡的食物墊墊胃,「早餐固定就是燕麥配無糖豆漿,吃飽了就騎車過來捐,從家裡過來大概五分鐘,很快!」
 
       陳保任笑說,以前沒有固定的捐血時段,但有一次他下午來捐,結果因為中午吃了一個肉包,差一點因為乳糜血而不能捐,被護理師提醒,所以後來基本上都是早上捐血居多,盡量避開午餐後來捐,才不會白跑一趟。
 
積極推廣愛無限,號召弟兄逗陣來捐血
 
       陳保任有兩個影響他一生的重要貴人,一個是將他養育成人的奶奶,另一個則是他的國小老師陳玉娣。陳玉娣老師本身是慈濟功德會的委員,在陳保任的記憶中,她常常會在課堂上分享許多有趣的佛教小故事,「小時候也不知道是什麼,就當作聽故事,只記得老師說要多做善事、不要欺負小動物、把錢存起來讓上人蓋醫院。」老師會給班上每位同學發一罐類似於八寶粥的福慧珍粥,「小鐵罐裝的,吃完後罐子能拿來當作存錢筒,我都投一塊錢,存滿了就拿去捐給上人,他就會發一個娃娃讓你帶回家。」
 
       也許知道在花蓮縣瑞穗鄉,隔代教養家庭居多,許多家長無暇顧及孩子課業,陳玉娣老師經常在放學後,在自己家裡免費幫同學們補習。陳保任和哥哥、姊姊都是她的學生,假日經常會跟隨陳玉娣老師的腳步,去靜思精舍和花蓮慈濟醫院幫忙,久而久之,陳保任在潛移默化下,也默默期許自己,長大以後要像陳玉娣老師一樣,盡己所能透過一己之力回饋社會。
 
       對於捐血中心來說,學校及部隊血源向來都是支撐台灣血庫的根基,每當醫療單位發出缺血警訊時,捐血車就會接到各營區的邀請。本身就是捐血人的陳保任,特別明白穩定血庫存量的重要性,所以只要有機會他就會鼓勵官兵多捐血。即使捐血車沒有來營區,陳保任也會揪同事去捐血室捐血,還曾有同事在他的鼓勵下嘗試捐血小板,沒想到一試成主顧,成為定期捐血的捐血人。
 
       陳保任的通訊軟體大頭照是他穿著軍服,開心捧著血袋的照片,這是他記錄自己捐滿350單位時留下的紀念。「很多親友看到都會問我,手上拿的那袋黃黃的是什麼,他們都不知道那是血小板,以為那是油脂,還問我為什麼要捐油?」每當此時,陳保任就會耐心解釋,「這是血小板,我們的血液之所以會紅紅的,則是因為有血紅素??」並趁機機會教育,推廣分離術捐血的好處,鼓勵他們踴躍響應捐分離術血小板。
 
陳保任說,雖然兒子年紀還小,但未來等孩子大一點了,他也會以過來人的經驗鼓勵他捐血獻愛,幫助有需要的人。
 
       熟識陳保任的親友都知道他有長期捐血,老婆也默默支持,還曾經陪著他去捐血。陳保任透露,每次捐血都可以累積點數,集滿了就能免費兌換紀念品,家裡很多東西都是從捐血中心換來的,像是烤箱和藍牙喇叭,偶爾他也會用累積來的點數換愛心餐盒,讓喜憨兒基金會送愛到部落。
 
       陳保任因為工作性質的緣故,捐血足跡遍及花蓮、宜蘭、板橋、樹林、台北,「總之,哪裡方便捐血我就去哪捐。」平常他也會跑步,有空就鍛鍊體能,期許自己捐到不能再捐為止,「其實捐到後來捐血就像是一種習慣,時間到了,不捐反而會有點不自在。」陳保任笑說,兒子今年剛滿四歲,雖然不知道爸爸去捐血,但「他知道我每次出去回來都會帶一罐牛奶回家,所以我要出門的時候他都會說你要記得買牛奶回來喔!」
 
       對陳保任來說,捐血可以定期追蹤自身健康,利人也利己,是非常有意義的善舉。每一袋血,都是延續生命的關鍵,珍貴無比,未來孩子大了,他也會鼓勵孩子捐熱血,分享生命、分享愛。
 
 
瀏覽人數:2162
最新異動時間:2025/04/25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