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編號3124,血小板畢業生陳根元:號召新血入伍
採訪撰文、攝影/李祖翔
 
       受人敬仰,要從敬仰他人做起。早期,捐血中心有個不成文的互動模式──捐血編號越前面的人,越受到後來人的敬仰,如新店捐血室就有位「49號」,是北北基桃及至花蓮第49位登記捐血的人。不過,今天要說的故事是「3124號」,一位號碼雖然差了3千多人,卻持續捐血49年並讓兒女接班的熱血勇士陳根元。
 
編號3124,代表著榮譽的捐血資歷,而陳根元已經捐了49年。
 
       「你知道新店捐血室的『傳奇』嗎?編號49!」能與許多熱血助人的人成為公益路上的「戰友」,正是陳根元喜歡捐血的原因之一。
 
       他的第一次,與其他捐血人大同小異,是讀書時(淡水工商專校,現為淡水真理大學)學校舉辦捐血活動,他跟著就扎了針,多年後查詢,才記下清晰的日期:民國63年12月11日。
 
       當時,他年僅21歲,而捐血逾齡前的最後一次則是112年3月9日,儘管長達49年已經不容易,陳根元還是想再捐1年湊齊50年的數字。
 
       莞爾的是,他天生愛「造反」,只要來到捐血室必然要插上一管,笑說驗驗血也好,甚至在去(112)年3月9日那天找來捐了20多次全血的小女兒,獻出她血小板分離術的第一次,達成二代傳承的象徵;小女兒更在合影相片上後製:「血小板新生VS畢業生」,成為陳根元與醫護人員眼中最美麗的畫面。
 
陳根元在最後一次捐血日邀小女兒來捐首次分離術血小板,女兒還機靈的在合影上後製寫下畢業生與新生。(照片提供/陳根元)
 
一批老不了的勇士 樂在捐血室造反
 
捐血的49年,跨越了陳根元就學、服役、就業、轉職到退休的黃金歲月。
 
       退伍後,民國66年陳根元憑藉工業管理等專長進入製造業服務,從基層做起至老闆以下第一人,整整16年,「那時材料進口要催、出口要盯,再接待國外客戶,通常是英語流利的會跟著翻譯,或用我的半吊子英文周旋,帶他們逛台北市。」即使工作忙碌,他也不忘安排禮拜六的時間去捐血,因為他說,只要有能力、可以做,沒有不做的理由。
 
       工作做了16年,兢兢業業、備受肯定,也見過風浪,讓陳根元培養出「只要事情到我手上,必能完全處理、處理得非常漂亮」的自信,然而時間久了難免倦怠,於是82年以後轉作保險業。不過,捐血的習慣未曾中斷,他笑說「捐血不會倦怠」,因為不是抱著特定目的去做,有能力又有健康的本錢,還有一起付出的戰友,這是他很樂意去堅持的。
 
       陳根元把「來造反」掛在嘴邊,喜歡與戰友們一起瞎起鬨,尤其醫護人員都很親切,即使工作會輪調,他依然發現每個人都很有耐心,彷彿不會生氣。基於這些美好,自新店捐血室成立至今30多年,他幾乎都在,是捐血運動的忠實鐵粉。
 
捐血造福老父母 陪爸媽終老是福氣 
 
       「我這一生的捐血歷程其實很難忘。」陳根元說,民國76年爸爸已經住院很久了,他一早開車載媽媽到醫院,醫生見了面就問他有沒有帶捐血卡,那時爸爸需要輸血,他連忙開車回家拿,這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用捐血卡領血。
 
       雖然父親上午順利完成輸血,但下午仍然在加護病房離開人世;媽媽第一次輸血小板的時候,陳根元已經在捐分離術血小板了,所以對相關知識懂一些,便能與醫生說上幾句,媽媽走的時候他也在旁邊,還在聊天,「因為是至親,場景我歷歷在目。」
 
民國93年,陳根元已是資深捐血人,有30年捐血資歷,他回想,早期有捐過血而持有捐血卡的人可以優先讓家屬輸血,他因此幫到病重的老父親。(照片提供/陳根元)
 
       陳根元很豁達,表示「能在父母身旁陪他們到最後,應該是種福氣。」他一直這樣安慰自己,「爸媽那麼高壽是好事吧?」他不斷為自己做心理建設,直到追思時親友行完禮過來抱他,眼淚才撲簌簌的掉,「我不知道為什麼是那個時候哭」。
 
健檢保肝救回一命 謹慎看待醫療問題
 
       陳根元始終相信捐血是個人意願,勉強不得,但是與親友聊天時還是會分享捐血為他帶來的好處,例如定期做的小型健康檢查。
 
       令他印象很深的一次是一年罹患富貴手,在藥房買了抗黴菌的口服藥,一顆台幣25元,一次買40顆,平均每個月吃二到三次,吃的時候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可是在捐血前檢驗,肝指數ALT飆到300多,正常上限是40 U/L,笑說被捐血室「踢」出來,要他快去醫院檢查。
 
       耕莘醫院的醫生檢查後警告他不要亂吃藥,許多成藥都是傷肝的,沒想到定期捐血的檢驗竟救回他一命,讓他再次體會醫療問題是需要謹慎看待的。
 
       而自認沒有忌口,只在捐血前不大魚大肉,也沒有運動的陳根元,覺得一輩子身體能這麼健康都是父母生得好,給了一個好身體,所以能捐血持續那麼多年是得天獨厚,很幸運的。
 
護理長:陳根元來了就會有歡笑聲!
 
       他總是雲淡風輕的把偉大的事說得很平凡,例如退休後沒安排行程,相簿裡卻有許多旅遊照;沒有很看重捐血的成就,卻有捐血表揚大會的許多影像;沒什麼興趣,年輕時卻用第一筆年終獎金買了canon單眼相機和十捲底片走歐洲,對三腳架、閃光燈、快門線、重複曝光等術語朗朗上口;也說自己沒有遇過重大挫折,憤怒也僅有一次是對著刻意找碴、雞蛋裡挑骨頭的老闆娘拍桌子,他說:「就是比較看得開而已吧。」
 
新店捐血室護理長崔愛瑜證實他的樂觀,說:「只要陳根元來這裡就會有歡笑聲。」崔愛瑜民國94年調來才認識陳根元,「那時我還很年輕,他就很熱情了。」
 
新店捐血室護理長崔愛瑜(左)證實陳根元是樂觀、豁達的人,只要他來捐血,就會帶來歡笑。
 
       在新店捐血室成立前,陳根元都是去南海捐血室做分離術血小板,而從捐全血到分離術血小板的轉變只是因為捐血車上寫著招募做分離術的人就試看看,後來發現捐全血250c.c.要隔兩個月,捐500c.c.要三個月,血小板卻兩個禮拜可以捐一次,一年最多可以捐24次,一次算兩個單位,可以幫助更多人,從此熱中這個模式。
 
攜家帶眷更傳承  堅持49年醫護很感動 
 
       陳根元也鼓勵太太、大女兒、兒子、小女兒捐血,但成績最亮眼的依然他這位起頭人。
 
       眼下捐血運動邁入五十年,陳根元因為是少數參與、一路相挺的人而特別受邀採訪,他可以說年年不缺席,即使到了不能捐的年紀,也常到捐血室走走。
 
       在陳根元眼中,捐血室的醫護人員很辛苦、壓力大,崔愛瑜也回應,「天冷、寒流來時確實比較少人捐血,我們都會上網宣傳、post文章和打電話邀大家來捐,不過壓力主要是來自要為血品把關、安全的把血送到醫院。」陳根元幽默的說,「我還以為他們的壓力是血袋數量的業績。」
 
       或許是不捨醫護辛勞這個原因,貼心的陳根元常常帶著其他熱血勇士跟醫護「開玩笑」,讓大夥放鬆,他會戲說自己捐血的年齡都比醫護人員大,果然訪談當天一旁的年輕護理師聽了,也回擊:「不只是大,你第一次捐血的時候我都還沒出生!」
 
       捐血是助人、做好事,崔愛瑜對陳根元奉獻了49年,只有一句話:「真的很感動,有這麼支持我們的捐血人在這裡。」
 
       對陳根元來說,捐血讓他多了許多「家人」為健康把關,採訪那天,陳根元就在拍攝剛剛做完的驗血報告,以前捐血只要看其中幾項,從沒檢視過那麼完整的結果,他訝異驗血的檢查對自己的幫助,比想像多更多。
 
       訪談尾聲,一個小插曲彷彿為「捐血義舉」做了最完美的句點,在他分享相簿中的捐血照時,一張竟是與快樂捐血人孫越、捐血終身志工陳淑麗的合影,他因為捐血受表揚,留下這張令人羨慕、僅次於父女接棒最美的歷史影像。
 
瀏覽人數:638
最新異動時間:2024/06/01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