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綽號是「擁有黃金手臂的男人」,就連他自己的孫子都因有爺爺的血才能健健康康地出生。
時間回到1951年,當時年僅只有14歲的詹姆斯哈里遜,被診斷出罹患肺部疾病,需要立即開刀治療。而在這手術後,醫生告訴他這條命是被別人總共捐了13公升的血給救回來的,所幸醫院血庫有額外的庫存,手術才能成功。從那時候開始,詹姆斯就默默發願,等到成年之後,他也要做一名捐血者,努力實踐捐血救人的終身志向。
在1967年時期,當時的醫學技術不像現代如此發達,在澳洲每年都有上千件孕婦流產或新生兒腦部受損的問題,故只能任憑病魔摧殘與肆虐,但後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發現原來這都是一種名為新生兒溶血症(Rhesus disease)的嚴重貧血症導致,若胎兒從父親那邊遺傳到RhD陽性血液,而母親的血型是RhD陰性時,兩人的血液就會產生互相排斥,最終造成胎兒的腦細胞受損或者流產。在當時,雖然醫學界發現新生兒溶血症的原因,但卻始終無法找到有效療方法。
而在詹姆斯在18歲那年完成第一次捐完血後,澳洲紅十字會就立即發現,他的血液裡藏有「溶血性疾病抗體」,經過培育後,可以徹底解決新生兒溶血症的問題,希望詹姆斯可以配合醫院進行疫苗開發的實驗。最後,一種名為「Anti-D」的疫苗誕生,專為高風險孕婦注射,對新生兒溶血症進行有效預防,而每一支打進孕婦體內的「Anti-D」,都是詹姆斯無償的愛心捐血。因此目前澳洲的的抗D抗體都是經由詹姆斯的血液用生技培育方式所產出,研發團隊為此還替詹姆斯投保100萬澳幣(約新台幣2415萬元)
雖然在1999年詹姆斯即獲得澳大利亞勳章(OAM),並獲得澳洲年度風雲人物提名,2011年他捐血也達1000次,打破金氏世界紀錄。即便如此,詹姆斯雖然捐血已經達60年,但他還是會怕痛而且還會偶而暈血,從來不敢直視扎針和血液流出時的畫面,所以每次他捐血都只能盯著天花板看,不然就是跟護士聊聊天,或是看看雜誌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目前澳州已經有完善的新生兒溶血症研究計畫,以防止澳洲境內每年約有上千名新生兒死於Rh溶血症或出現永久性的腦部損害,詹姆斯為此自願參與研究計畫,研發團隊持續利用詹姆斯的血液研發「抗D抗體」(Anti-D),希望能幫助更多Rh新生兒溶血病的患者,也在血液科技上邁向更大一步。(陳世利)
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3117014/Man-golden-arm-saved-TWO-MILLION-babies-donating-rare-type-blood-thousands-times-never-watches-needle-i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