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的心登記了名字,不知為何這次登記活動沒了下文,不過心理上已是踏出了害怕的第一步,退伍後在偏遠地區北迴鐵路工作,及到國外念書就一直沒碰上捐血的事,當然也未料到目前我已是擁有322次捐血記錄的它捐血人。
第一次捐血是在民國70年秋天,和當時的女朋友(現在的老婆)在台北重慶南路逛書店,經過新公園時,看到捐血車就說一起去捐血吧,心想著就當它是愛的見證,車上倆人對看著身上的血流到血袋,洋溢者一片溫馨。
後來保持著固定時間捐血,老大老二在台大醫院出生時也去報到,以茲紀念,自己也儘量安排在生日時去報到,堪以告慰父母賜給我的身體仍那麼麼強健。
開始時都是捐全血,後來知道成分血對特殊疾病的重要性,心想何不作最佳的選擇,故後來都儘可能安排時間到捐血中心作分離術血小板何不作最佳的選擇,以期捐出的血液得到最大的效用。回顧20年前,曾見到臺大醫院急診室迴廊一角的血牛,當急診需要血液時,家屬焦急擔憂的拿著錢,與面色蒼白帶黃的血失交換所需的場景,始終不能忘懷,感謝捐血中心的努力,讓受血者安心,而捐血者讓生命的火花生生不息的跳躍。
去年寒假到慈濟靜思營,看到慈濟大學大體捐獻的教室,及迴廊外的大體老師生平簡介,更不會在意那每次痛的一針。願以自己的血液挽救在病床上爭取生存的受苦者,使重回健康,創造人生價值。
從工程界轉入教育界,我經常鼓勵進入17歲的同學們給自己成人的最佳見面禮,就是一張捐血卡,每當同學們挽著手臂,手拿愛心餅乾,以興高昂的神態向我報告他們的壯舉時,我彷彿看到一個又長大許多的未來國家主人翁。大家注重環保,自己擔任學校環保社團指導老師,也強調捐血也是身體環保,希望這觀念帶給同學們使大家都是環保的種子。(許宗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