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部落式農村風貌的鄉鎮。後壁鄉位於台南縣最北端,處於台南及嘉義兩都會區的邊區,嘉南平原中北方,八掌溪南方二公里處,即北側有八掌溪流經,越過了八掌溪就是嘉義的鹿草及水上,為八掌溪與急水溪沖積而成之狹長平原。地勢東北部較高,向西傾瀉,全境大多屬嘉南平原。北和西隔著八掌溪與嘉義縣水上鄉、鹿草鄉為界,東接白河鎮,東南鄰東山鄉,南與新營市毗連,面積為七一、二一八九平方公里。
後壁鄉原名「後壁寮」。明末清初時,有漢人溯月津港而上,至此開墾,因位月津之後,而稱「後壁寮」。另有一說為現今鄉公所北邊有處名叫「侯伯林」,後壁兩字乃由「侯伯」轉音而來。這個鄉鎮在明鄭時期,就有下茄苳、上茄苳的地名,後來統稱為「下茄苳庄」,鄰近八掌溪的村落,叫做下茄苳北保,靠近急水溪的部落,稱之為下茄苳南保,日治時代改稱為後壁寮,光復後改為後壁鄉。
後壁鄉由於下水位低,鑿井不易,須利用溪流就地引水之灌溉方式,乃成為本鄉之農業特色。本鄉土地粘土質較沙土質為多,因此生產之稻米香Q可口特別好吃,素有台南縣米倉之譽,目前栽種面積約三千多。
後壁鄉巡迴捐血車於雙月五日上午十時起至下午四時卅分止,在後壁鄉公所前舉辦捐血作業,相信在後壁鄉行政中心的人潮帶動下,締造後壁健康活力的公益文化。(逢周日、春節、端午、中秋節則暫停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