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時,有一位名為傅元掌的人,從福建省泉州府率人來此開墾,墾畢,創建村莊,並熱誠為地方服務,去世後鄉民為感念其恩德,乃以其名『元掌』為莊名。後來稱為『元長』之說有二,一為訛傳所致。另一說為清嘉慶年間,住民平亂有功,報請清廷嘉許,因「掌」與「長」諧音,賜改稱「元長」。
雲林縣的落花生,出了名的好,佔全台灣花生栽培面積的七○%,而元長鄉又佔了雲林縣總產量的四○%。因此,落花生是元長人的驕傲。一直以來,元長沒有過發達的工商業,即使是鄉裡唯一的工業區,也以農產加工品居多。因此,對鄉民而言,生活中最大的喜悅,來自豐收。
明末清初,移民台灣的先驅拓荒者,必需克服風大浪高的台灣海峽,方能踏上寶島。墾荒之初,移民們日日進行著斬棘闢地的艱辛工作,慘澹經營,常在風不調雨不順的凶年,五穀不登,生計難度可想而知。當時盜賊橫行,到處燒殺擄掠,家家存糧難以自給,而且在醫藥不發達的時代,疾病又威脅著先民們的生活,時有流行性瘟疫肆虐,生命在生死間飄忽,平安與多福是人們所渴望的。
在道光年間,一位名叫李壇的莊民,由台灣專程冒險前往福建泉州府南安縣十六都芙蓉故里鰲峰宮,恭迎保生大帝軟身雕像和尤府千歲雕像各一尊,返回元長這片沃野平原,做為安身立命之所,早晚焚香膜拜。這尊神像,除了頭部及座椅為木材之外,肩膀以下是篾片〈竹篾和籐篾〉編構而成,外穿神袍,這就是為何稱為「軟身」的理由。這尊元長鰲峰宮開基雕像,是全台灣島上少數篾片軟身雕像之一,或許是獨一無二的軟身雕像,難得一見,確屬無價之寶。鄰間有任何困難及不能克服的問題,無不叩拜保生大帝及尤府千歲李府千歲中營太子等神明,請示解厄之道。對莊民虔誠的祈求,果然得到神明的回應,多能逢凶化吉,避禍趨福,因而信眾日多,不出數年,民舍已難以容納參拜人潮。
當時有李符及李水田二位先生提議建廟,經莊民一體支持,於咸豐三年即西元一八五三年,擇吉地搭蓋草寮奉祀保生大帝及眾神明於現址,沿襲南安縣芙蓉故里的鰲峰宮為本宮名稱。由於鰲峰宮神靈顯赫,保庇居民度過層層難關,生命財產得到保障,各地慕名而來參拜者,不絕於途。
鰲峰宮是一座超過百年的道教廟宇,也堪稱當地最具規模的寺廟,創建於清咸豐3年(西元1853年),由於為當地居民精神依附及信仰中心,台南捐血中心特將元長鄉巡迴捐血車設立於鰲峰宮前,每逢單月廿六日上午十時起至下午四時卅分止,前往捐血作業。若逢周日、春節、端午、中秋節則暫停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