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縱貫於學甲市區對外交通由放射狀之公路連接,交通方便。學甲鎮地勢平坦,海拔約5.5公尺,北臨嘉義縣義竹鄉,東與下營鄉、東北有鹽水鎮相接,西北濱臨靠海的北門鄉,西南臨將軍溪連將軍鄉,南與佳里鎮、麻豆鎮相接。全鎮東西長9.381公里,南北寬8.719公里,人口約計2萬8千餘人,設有學甲、中洲、宅子港、學甲寮和溪洲子寮等五個地段。學甲在三百多年前是一片廣大的草原,僅有自福建省泉州及漳州兩地搬來的少數先民散居在此地。該鎮係屬平原地形,地勢平坦,幅員雖不遼闊,但因靠近沿海地帶,且有八掌溪、急水溪、將軍溪三條河流流貫鄉境,儘管它處於鹽分地帶,卻地理靈秀,人才輩出。
據考證,明末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福建省同安縣部分忠貞軍民,先後隨延平郡王鄭成功來臺,他們於當年農曆三月十一日自將軍溪頭前寮登陸,定居學甲及鄰近之溪底寮、西埔內、草?、大灣、西平寮、宅仔港、紅蝦港等部落後,遂積極墾地而耕,許多學問高深的鄭成功軍民集中到此地居住,紛紛設立書房、學堂以教育子弟興學。因此住民愈來愈多,求學的風氣也愈盛,使此地成為興學的先覺者,故乃取學業之「學」及十字干頭字之「甲」字連成,所以命名為「學甲」以紀念學業的發祥地。
在清朝將臺灣割讓日本後,屬鹽水辨務署學甲庄區,在日本領台,則屬鹽水辦務署學甲庄區。民國9年(1920),日本廢止廳、署,改設川、郡、庄時,合「中洲堡」改為「學甲庄」。光復後改稱「學甲鄉」,民國57(1968)年,奉台灣省政府令改制升格為「學甲鎮」。
學甲鎮是虱目魚及虱目魚丸、虱目魚肚、虱目魚酥發源地,虱目魚丸和學甲大蒜同列為學甲特產,學甲鎮市區內有十餘家虱目魚粥店為全省頗負盛名之地方小吃。農產品主要以雜糧為主,現已逐漸轉型以精緻農產品為發展方向,如網室苦瓜、聖女﹙聖女﹚小蕃茄、洋香瓜及大西瓜也有200餘公頃之面積。
自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慈濟宮祖廟,迎來保生大帝共祀,以為大眾信仰中心,更為離鄉背井遊子精神賴以所寄,即保護鄭成功軍民來台之保生大帝開基祖廟。學甲慈濟宮地址位在市區中心,建於前清乾隆九年,廟宇巍峨壯麗,分有前後兩宮,前宮奉祀保生大帝,後殿供奉觀音佛祖,宮殿雕樑畫棟,石柱蟠龍,建築深具古色古香之歷史化藝術,並有一代名陶葉王交趾燒及何金龍剪粘等精巧別緻,宮外尚有石獅、旗桿等各一對分別左右,堂皇嚴肅,廟旁的慈濟文化大樓內,長期展出葉王交趾陶、縣境內珍貴史科、寺廟文物及先民器物等,深具歷史與文化價值。經內政部評定第三級古蹟,該宮八百餘年歷史的神像開基二大帝,係來自福建泉郡白礁宮,於康熙年間由李姓者自白礁迎來奉祀,以迄於今為全省大道公廟僅有者,因此終年香火鼎盛。每年農曆三月十一日是該廟的主要祭典活動「上白礁謁祖」,整個活動表達先民對大陸福建白礁鄉渡海來台,飲水思源追懷家鄉的重大意義,因係隔海遙祭,故稱「上白礁」。
雖然慈濟宮佔地千餘坪,廟體規模並不大,但廟前廣場廣達650坪,兩側豎立著一對雄冠全台的大旗竿,地下深9尺、地上高達63尺,雄壯威武。台南捐血中心精挑細選人文薈萃歷史價值非凡的慈濟宮,作為學甲鎮巡迴捐血車擺放地點,於每月廿日上午十時起至下午四時卅分止(逢周日、春節、端午、中秋節則暫停作業。)假慈濟宮前舉辦捐血作業,相信在慈濟宮救人濟世的精神象徵與人潮帶動下,締造學甲鎮健康活力的公益文化,長年來每月平均約有80袋,與日遞增,前景可期。(黃裕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