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鄉位於台灣嘉義縣西北端,嘉南平原北部,乃是朴子溪與北溪沖積而成的平原,東與民雄鄉、溪口鄉相接,西面與北面以北港溪為界與雲林的元長鄉、北港鎮相連,南隔朴子溪與縣治太保市、朴子鎮相鄰,交通便利。新港早期為台灣原住民平埔族的活動場所,四處可見梅花鹿奔馳,來自中國、日本的漁民及海盜,有時會在這裏落腳,並把這一河口港稱為笨港。笨港大略位置在今之新港水月庵到北港的碧水寺之間。1621年,明末海盜顏思齊率鄭芝龍等部眾登陸笨港,建立「笨港十寨」,引進漳泉移民入墾,聚落漸成。至清康熙年間已發展為市鎮及臺海的重要港口,也是盛極一時大市鎮,有小台灣之稱。
1750年,笨港溪(今北港溪)嚴重氾濫,將笨港分為「笨港北街」(笨北港)及「笨港南街」(笨南港)兩部份,1782年,發生漳泉械鬥,泉州人攻打笨南港,漳州移民驚散,南港街頻遭焚搶,受害尤深。加上接下來的林爽文事件及笨港溪水氾濫,使笨南港居民遷至東南方的麻園寮,稱為「新南港」,繼承了昔日笨港的歷史文化,也成為今日新港發展的起源,至清末易名「新港」。1920年台灣地方改制,總督府以台灣全島有多處「新港」的地名,加上新港遠離河港位置,易「新港」為「新巷」,設「新巷庄」,劃歸台南州嘉義郡管理。1946年恢復「新港」原名,為台南縣新港鄉,1950年縣市區域調整,改為嘉義縣新港鄉至今。
新港鄉共由23個村落組成,居民多以務農維生,因此村落四處可見一畦畦綠田景觀,近年有不少田地轉為花卉栽培。該鄉地勢平坦,氣候上屬副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季風氣候之過渡帶,平均氣溫為攝氏22.8度,年平均降雨量約1,726.1公釐,地方產業以農業為主。總面積66.05平方公尺,人口35,766人。
新港鄉為台灣早期典型的古鄉村聚落,其居民多為開臺第一村古笨港的移民,至今已200餘年。此外,交趾陶工藝也是新港的一大特色。在板頭村的板陶窯和古笨港陶華園,是臺灣交趾陶燦爛之地,可目睹人形同比例的純手工人像捏塑,也可親自DIY享受創作之趣。新港是台灣第一個和世界「接軌」的「地方」。凡能讓台灣揚眉吐氣、而且地方可以做的,新港總想拔頭籌。1987年,新港文教基金會首開讓雲門返鄉;1998年的國際兒童社區藝術節,每隔一段時間來,嘉義縣新港鄉,總是讓人驚喜。
新港鄉市區街道以奉天宮為中心成丁字型,聞名全省香火鼎盛的奉天宮不僅是當地的信仰中心,更是促使新港繁榮的商業樞紐。奉天宮是每年農曆三月大甲媽祖遶境的終點,為台灣及當地重要的民俗節慶,也帶動了旺盛豐富的宗教文化及活動,成為嘉南地區耀眼的藝文重鎮,向來,新港即以擁有眾多的寺廟藝匠而聞名。另外,登雲書院遺址、王得祿墓園等,也是不容錯過的歷史遺跡。
說新港「領先台灣319鄉鎮與世界接軌」,一點也不為過,舉例來說,新港的社區義工組織,與全球非營利組織熱潮同步,新港公園環境之整理完全由鄉民自動自發,充分發揮新港鄉人的義工精神。為社團及藝文活動聚會表演場所的新港公園,建於西元1982年2月,位於新港鄉中正路,鄉公所的正對面,嘉北公路旁,園內花木扶疏、小橋流水,空氣清新,可散步、慢跑、乘涼、作森林浴,園內設有網球場、籃球場、溜冰場、兒童遊樂場、健康步道、假山、涼亭、水潭、民俗表演場,雖非真正的旅遊景點,卻是在地人、遊客與進香客歇腳、休憩的「好所在」,雖然新港公園只是一個小小的鄉立公園,新港人也能規劃營造的美不勝收。它正好與近在咫尺的鐵路公園連成一線。而每年雙月27日上午十時起至下午四時卅分止(逢周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則暫停作業),台南捐血中心就在新港鄉新港公園前舉辦捐血活動,每次大約有40袋入庫,期盼在深具自發精神的新港居民,也能主動積極上捐血車挽袖捐血,那可就值得大書特書宣傳一番了,新港人成功地為自己的家園打造全新的面貌,塑造鄉鎮繁榮的新典範,並為南台灣寫下一頁老鎮新生的傳奇。(黃裕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