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老祖母。
唸高中時,看到許多捐血救人的新聞與宣傳,加上對「長大成人」的期待,在我心裡一直惦記著,要在滿18歲(註:目前捐血年齡已修正為17至65歲)時儘快去捐血,最好是在剛滿18歲時去捐血最有紀念意義。然而,事情並不如預料中的順利,要不是有強烈的企圖,我一定會晚幾年才開始捐血。
在民國70年代,宜蘭地區並沒有固定的捐血車、站,最近的就是台北、基隆地區,我選擇到交通比較方便的台北新公園,下火車或公路局後走一小段路就到了。那時我滿18歲又一個月,頂著冬天的寒風,冒著毛毛細雨,我有點膽怯又滿懷希望地打開捐血車的門。看過證件,我開始填寫資料,經過簡單地問診等作業後,想著就可以救人一命,心中滿是高興。「先生抱歉,您的血色素不足,不能捐血。」突如其來的聲音,就好像在我頭上敲了一記悶棍,我完全不瞭解發生了什麼事情,只意識到可能不如我所願了。詳細問過之後,才瞭解到原來捐血還有這一個條件,而且我並不符合這個條件。護士小姐仔細地關心我的情況,才告訴我,可能是我正值高三聯考前的讀書影響睡眠,不足的睡眠使身體來不及製造足夠的紅血球,改善的方法有二:一、捐血前兩、三天就要有足夠的睡眠;二、補充營養,使身體有足夠的材料製造紅血球。
踏著散亂的卻步,心情沈重地走向車站,腦海裡有許多問題。
「好不容易存錢買車票來台北,怎麼會這樣?」
「救國團活動後的小隊聚會都捨不花錢來,怎麼會空跑這一趟?」
「滿懷希望存心救人,怎麼會被拒絕?」
「我的健康還不錯呀,怎麼血液會不及格?」
好沮喪喔,滿心的希望只是換來失望,在寒冷的東北季風吹拂下,細雨飄著;在溫暖的衣服內,找不到熱誠的心。
靜思的確可以沈澱心情,車還沒回到宜蘭,我已經打定主意:兩星期後再度挑戰。當然,在明確的指導下,睡眠和綜合維他幫助我通過血色素的檢驗,順利的捐出第一袋血。看著汩汩鮮血注入血袋,想著多年前來自父母親的身體的一部份,即將進入另一個陌生人體內,幫助他度過生命的關卡,源自命的感動令我無以名之。(李守仁/捐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