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剛好就設於勝利路與大學路交叉口的牌樓旁,目標顯要。成大校園分光復、成功、勝利、建國、自強、敬業及仁德七區,以光復校園風景最為美麗,著名的成功湖及榕園,均位於此區。成功湖上有紅色拱橋連接湖中小島,湖畔楊柳垂岸,碧草如茵,頗添巧姿;榕園位於成功湖對面,青綠鬆軟的草坪上,樹立著兩株巨榕,覆蔭廣披,綠意深濃,不論躺臥其下,或是散步嬉戲四周,皆悠適自在。文學院旁側的小西門古城遺跡,乃台南巿八大城門之一,創建於清乾隆56年,本位於逢甲路與府前路交岔口,後因道路擴建而移置於此,門前立有兩尊古炮,為成大校園著名的古蹟。
成大捐血點附近有大東門、小東門、小西門、彌陀寺等名勝古蹟,大東門建於清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屏障府城東郊。外側門額題「東穴門「,內側門額題「迎春現貌是在民國64年時整修,從城門進入,沿東門路到民權路上,處處史蹟。包括有彌陀寺、岳帝廟、北極殿、接官亭石坊等等。小東門建於清乾隆53年(西元1788年),是台灣府城最先開始以土城代晢木柵的城垣。日據時代,遭到拆毀,以致蘉草叢生。目前殘餘城垣有二,北段約20公尺,南段約38尺,中隔小西門,儼然成為成功大學校園一景。小西門於民國57年遷建至成功大學校區內現址,側有二門古砲,相互輝映,晚近才又掘出小東門遺址,並立碑示之成為校區古老的一景。彌陀寺奉祀釋迦牟尼佛。廟內佛像莊嚴。氣氛幽靜,創建於明永曆年間,是本省著名古瘌之一。清康熙31年(西元1692年)台灣知縣王兆陞曾附建彌陀室書院,現在仍可見其肖像,書院則已廢弛。近年重建,改以宮殿式建築興建,與原貌已大不相同。但參禪禮彿、青燈梵唱,仍為佛教重鎮。
成大捐血車為民國82年5月1日由吳鳳獅子會與嘉鳳獅子會聯合捐贈,12年來行駛於雲嘉南地區,服務廣大的捐血民眾,嘉惠廿餘萬傷病患同胞,貢獻卓著。該車齡偏高,導致維護成本過重,已達報廢年限,不堪長途使用,但該車體「老且彌堅」,因此作為固定式成大捐血點使用,發揮物盡其用之功效,繼續為民服務,達到「退而不休」,說是功成身退,一點也不為過。直到民國94年,台南中心特別邀請成功大學學生配合外觀彩繪巴士設計競賽活動,終於「青春飛揚,快樂捐血」彩繪車體圓滿完成,讓成大校園週邊與市區整體環境更加美化。成大捐血點捐血來源以成大學生族群為主,且該點位於成大光復校區勝利路旁,與成功大學為生命共同體,共同肩負榮辱與共的捐血救人神聖使命。95年成大捐血點一共募得9521袋,嘉惠眾人。(洪菘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