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捐血母子檔古鳳鴛、余陳源 同年獲得榮譽紀念章表揚
 
採訪撰文、攝影/鍾采芳
 
       「能夠與家人一起參與公益,還同時獲得表揚,這份榮耀更顯得特別珍貴!」捐血人古鳳鴛去(113)年捐全血達100單位,兒子余陳源捐全血150單位,同時符合獲頒榮譽紀念章的殊榮;今(114)年將一起接受新竹捐血中心表揚。
 
捐血母子檔古鳳鴛(右)、余陳源(左),同時符合113年度榮譽紀念章的頒贈資格。
 
       回憶起第一次捐血,古鳳鴛說:「首次捐血大約30歲,那時候看到湖口有捐血車,又剛好在住家附近,就去捐血。」對於捐血這件事,沒有特別的目標,單純因為覺得捐血有益健康、能幫助他人,就這樣持之以恆,一年四次,每年都捐好捐滿,直到累積到100次。「純粹行善」,讓她非常快樂。
 
       即便曾因身體不適短暫中斷,古鳳鴛仍然在康復後繼續捐血。現在,她的兒子余陳源甚至超越她。「自己和兒子的捐血時間一直搭不上,我知道他有捐血,卻不知道捐了這麼多次,甚至超越我,覺得很驕傲!」這件好事也慢慢變成家族的傳承。 
 
身教大於言教 做好事會遺傳 
 
       余陳源回憶小時候,媽媽常常去捐血,每次回來,手裡總會帶著餅乾和飲料,對那時的他來說,這些小點心是熟悉又美好的滋味。當時並不明白「捐血」的真正意義,只是單純覺得,媽媽做的事情一定是好的。
 
       直到17歲,捐血車開進校園,才讓他第一次接觸到捐血。那時候就讀內思高工,剛好到了可以捐血的年紀,便毫不猶豫地跟著去捐了。當時對流程一無所知,只是聽著護理師的安排,懵懵懂懂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捐血。
 
       從那一天開始,余陳源幾乎每兩個月就會捐一次血。沒有特別的原因,就是把它當成生活的一部分。當兵時因為沒有休假,錯過了原本該捐血的時間,他還一度不習慣。即使後來出社會、工作繁忙,只要時間允許,就算只有短短的一兩個小時空檔,還是會找個地方去捐血,像是完成一件該做的事情一樣。
 
       捐血不只是幫助別人,也更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年輕時,他常常因為血紅素不足無法捐血,後來才知道多吃深色蔬菜、牛肉等食物可以改善這個問題。隨著年齡增長,營養吸收變好了,這個問題漸漸減少,反而偶爾會遇到血太油的情況。從那之後,捐血也成為監測自己健康的方式之一。
 
       捐血前,他還有一個「儀式」:吃一顆蘋果。這是媽媽告訴他的「祖傳秘方」,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反正每次這樣做,捐血都很順利,血紅素總是剛剛好過關。
 
深具意義的捐血金幣
 
       能獲得這一枚金幣(捐血榮譽紀念章),實屬不易,全血捐血女性捐血需達100單位、男性捐血150單位、分離術血小板捐血500單位。
 
       捐了這麼多年,余陳源從來沒去計算自己累積了多少次,只知道兩個月一到,就該去報到。但當他發現許多人分享捐血心得,才驚覺100單位只是起點,有更多人早已走在前面,達到200、300單位甚至更多。
 
       有趣的是,他一直到捐了120次後,才知道原來捐血有「金幣」可以領。那次在台北捐血時,護理師跟他說:「你快可以領到金幣了喔!」他一頭霧水地問:「什麼金幣?」回去上網一查,才發現這是一種紀念性的獎勵。
 
       這也讓他想起,幾年前媽媽因為要照顧生病的父親比較忙碌,原本捐到80次就想暫停。但他鼓勵媽媽,如果可以的話捐到100單位,當作送給自己的熱血印記,也讓維持數十年的公益行,畫上圓滿的句點。
 
只想助人 始終如一
 
       余陳源上班的公司,其實會有捐血車定期來服務,但他總是按照自己的步調,利用休假去捐。當兵時在台中受訓就在台中捐,之後分發到台北,就在台北捐血。無論在哪裡,捐血這件事始終沒有間斷。
 
       對他來說,捐血可能是最簡單的助人方式。不需要特別的能力,也不需要額外的付出,只要身體健康、願意伸出手,就能幫助需要的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而我選擇了這種方式。
 
       他曾經捐過一次500cc,但因為打亂了習慣的節奏,之後維持每次捐血250cc的頻率,讓自己可以穩定的繼續下去。
 
       後來好幾次遇到社團辦理活動,邀約余陳源加碼捐血500cc,這樣紀念品會加倍送,他婉拒了。「捐血從來就不是為了禮物,是想助人!」依照自己的步調,把每一次捐血順利完成,這樣就夠了。
 
       今年當自己終於拿到榮譽紀念章時,雖然開心,但和那些捐血的前輩相比,覺得自己有很長的路要走。「我特別敬佩那些做分離術捐血的人,他們一次要花上 90 分鐘甚至更久,而我全血捐血只需要五分鐘,這更讓我覺得自己所做的其實不算什麼。」
 
       捐血,對我來說,不是為了紀錄次數,也不是為了獎勵,而是一種再自然不過的習慣,就像呼吸、吃飯、像生活的一部分。或許,這就是我最簡單能夠幫助他人的方式吧。
 
耳濡目染傳承公益 代代相傳
 
       阿姨妳氣色很好吔,有什麼祕訣嗎?「吃飽,睡得好,沒有煩惱,還有就是捐血,這就是我保養的秘訣啦!」現年66歲的古鳳鴛,笑臉迎人,有她在的地方歡笑聲不斷,2月10日他跟兒子和孫子一起到新竹捐血中心愛心樓,捐出她第101次熱血,她跟我們分享,「做好事是會遺傳的!」從小兒子余陳源陪同,長大後耳濡目染也捐血,小孫子從3歲就經常跟她一起來這邊捐血,現在都12歲了。希望他們可以將這樣的精神傳承下去。從兒時的記憶、單純的習慣,到後來默默成為生活一部分的歷程。對古鳳鴛來說,捐血不僅能幫助需要的人,也是一種自我照顧的方式,或許這也是她至今仍然氣色紅潤、充滿活力的獨家秘方!
  
古鳳鴛經常帶著孫子至新竹捐血中心愛心樓捐血。
 
每次捐血都與中心的捐血寶寶拍照,如今孫子已經國小六年級了。
 
       我們平凡如常,從未想過會有機會接受表揚,這次能夠參加新竹捐血中心的捐血績優表揚大會,對我們而言是一種新鮮的體驗。
 
       「大部分捐血的民眾,都是抱持著熱心助人的心情,即使因為各種原因無法捐血,但有這份心意就已值得鼓勵。」今年是余陳源第四次受邀參加捐血績優表揚大會,過去他都選擇不參加,因為覺得助人本來就是無所求的事。「但這次因為有媽媽一起,我的心情也變得不一樣了。我母親得知這件事時,比我還開心。」
 
       「從未想過自己可以達成捐血百次的目標。回頭看來,這一路只是默默地去做,沒想到,原來我可以做到。」古鳳鴛經常在社群網路上分享她捐血的照片,「不一定每個人都能捐血,所以我沒有辦法勉強大家都來捐血,但希望透過我的分享,提醒大家有空也能來試試看,哪怕多一個人也不錯啊!」這次的表揚大會,兒子和我一起參加,對我來說,這比任何獎狀都更有意義。
 
捐血100單位時,古鳳鴛拍照放至社群與好友分享。
 
       今年66歲的古鳳鴛仍然堅持捐血,百忙中等兒子休假載她去,只要可以捐就不輕言放棄,這種精神令人敬佩。而熱愛登山的余陳源說:「捐血就像登山一樣,一步一步慢慢走,不知不覺就攻頂,捐就對了。」
 
       古鳳鴛一家三代用行動詮釋了「身教大於言教」的真諦!從母親開始,捐血的精神不僅傳承給兒子余陳源,也傳遞無私助人的信念給孫子。當一個人長期做一件善事,這份影響力會不知不覺地擴散出去,古鳳鴛用實際的行動完美的詮釋「善的循環」,見證了這段公益旅程的點點滴滴。
 
身教大於言教,古鳳鴛與兒子和孫子一起捐血助人
 
祖孫三代一起響應捐血。
 
瀏覽人數:336
最新異動時間:2025/04/12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