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攝影/李佳芳
「捐血喔,對我來說是一種習慣吧。時間到了,就會想捐;間隔時間一過,就有『一定要去捐的衝勁』。四十六年來,也累積了兩百五十多次紀錄了呢!」捐血紀錄卡對於洪國全來說,形同集點卡一般,每次捐血都會記得自己是捐了分離術的血小板,或是全血,默默在心中累積捐血次數,請護理人員協助拍照記錄。
捐血卡上的第一點
洪國全捐血紀錄卡上的第一點,來自台南二中。民國67年、校方舉辦捐血活動,捐血就能兌換點心盒,當時適逢洪國全17歲,便與同學相揪捐血。禮堂裡,佈置若干張行軍床,洪國全與他的同學就這樣躺在床上,「學生時代就只捐那一次,那時候捐血動機與其說捐血救人,我其實更希望捐血能減肥。因為高三那年忽然變胖,想說捐一次可以少0.5公斤,哪知道過幾天,體重就又恢復正常;後來才了解到,捐血能幫助新陳代謝,但跟減肥沒多大關係。」
「第一點」之後,礙於父母擔心小孩會因為捐血而導致自身血不夠、身體營養不足,洪國全便暫緩捐血一陣。直到高中畢業之後、進入海軍官校就讀,才又重啟洪國全的捐血旅程。
行軍中的捐血累積
當兵初期,由於洪國全在艦艇單位服務,船務需求緣故,使得艦艇單位較少舉辦捐血活動,因此當時的他捐血頻率較不固定。後來他轉調陸地單位,才開始定期捐血。陸地各單位每兩、三個月就會舉辦捐血活動,為了鼓勵底下阿兵哥捐血,軍方會提供捐血的士官榮譽假,長官們也往往會帶頭捐血。當時的洪國全,在負責與捐血中心聯絡的單位服務,也總是以身作則地帶頭捐血。
他回憶,在陸地單位服務期間,有將近十次的分離術血小板捐血紀錄。當年血小板與全血的捐血紀錄混合計算、他每隔半個月就捐一次血小板,因此次數累積快速且固定。當兵期間,洪國全為了讓「習慣捐血、定期採血」,除了軍中的捐血站之外,高雄三多路的捐血車、左營的捐血車、甚至到中華路的捐血中心,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而在洪國全的捐血紀錄中,往往都是順利採血,唯獨有兩次例外。
少了的「那兩點」
「有沒有睡滿八小時?」捐血車上的醫護人員詢問。
「沒有。結果不能捐。」睡眠不足的洪國全照實回答。
洪國全笑著分享年輕的時候,有次搭夜車上台北出差。抵達台北之後、上班之前,看到路邊有捐血車,打算先捐一袋再去報到。礙於個性太過老實,如實告知護理師他連夜北上、僅有不到五小時睡眠,因而被請下捐血車。另一次則是在洪國全41歲、退伍之後。退休返鄉的他,便固定在台南永福路的捐血室捐血。洪國全形容退伍後的他,是中年發福、血壓因而遽升,因而在某次捐血之前,血壓超過正常範圍,飲憾無法如期捐血。
後來的洪國全,為了讓自己能夠順利定期捐血,他開始注重自己的身體狀態、留意自身的睡眠品質,使得往後的採血都十分順利,不出十分鐘時間,就能捐出500cc的血液。
屢屢順利捐血的洪國全
是習慣、是集點、甚至是迴向
洪國全坦言,現在之所以定期捐血,是因為有次數累積的衝動。在身體狀況還允許的條件下,能多捐就多捐。面對即將來臨的65歲,他對照自己的二姊,65歲後,依然定期到捐血中心受醫生評估,每次捐250cc,多年不輟。他倒認為,既然65歲是一個科學的年紀門檻,那他也就不會勉強自己未來非捐不可。但是,只要醫師檢查、評估身體狀況可以,那他依然樂意捲起袖子捐血。
最近這十年、小東路的捐血室成立,洪國全考量通勤距離、於是改到小東路定期捐血。捐血地點改變之外,捐血心態也不同:受父母親的影響,當針扎進洪國全血管的那一剎那,他便默念捐血要迴向給誰。於是,除了「集點」的成就之外,「迴向」的助人概念又為洪國全的捐血旅程多一個動能、衝勁。看著身邊的人漸漸身體衰弱,他希望他捐血的同時,也能幫助到身邊的人。
洪國全捐血不輟。
四十六年來,洪國全一點一滴累積他的捐血紀錄,成就了今年能進總統府受總統表揚的機會。對他而言,捐血不是為了什麼,只是有機會讓人生有這樣一個助人的過程;而表揚也不是為了什麼,亦僅是漫漫人生中,有一個見證自己這輩子捐血行善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