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胡英俊低調捐血43年 身教是最好的榜樣
 
採訪撰文、攝影/蘇曇
 
       大約43年前的秋天,17歲的胡英俊一如往常走在路上,視線突然被路邊的紅布條吸引。上頭斗大的標語「捐血一袋,救人一命」是他第一次看到,但不知為何,卻深深地打動了他。於是其實連捐血廣告都沒有看過,什麼情況都搞不清楚的他,就這樣走上了路旁的捐血車,一捐,就是43年。
 
「真的能救人一命」 是持續捐血的最大動力
 
       沉默寡言的胡英俊,在被問到第一次捐血的情況時,二話不說便拿出了他的第一張捐血卡。「民國70年9月17號。」
 
43年前的第一張捐血卡,開啟了胡英俊與捐血的緣分;後來的每一張捐血卡,他至今都仍妥善地收藏著。
 
       那天,他捐血時並沒有想太多,純粹是被那個標語所打動。但回家後沒過多久,他便收到了通知小卡,告知他所捐的血已經有人使用了。那時他心中有些震撼:「真的救人一命了?」自己一個根本不在計畫中的小小舉動,竟然真的能讓別人受益,這便成了他持續捐血的動力。
 
       退役前曾任陸軍官校教官的他也還記得,當初國軍醫院和陸軍官校有協定,當國軍醫院遇到緊急動手術卻缺血時,便會來陸軍官校請求教官們支援。他還記得,曾經有一個深夜,所有血型B型的教官同時被從睡夢中喚醒。在得知情況危急後,五、六個同事急忙著裝,隨後大家一起到醫院去輸血給正在開刀的患者。
 
       捐血的意義隨著這些事件一次又一次被確認,也成為胡英俊心中認定了要一直做下去的事情。為此,他平時就很重視自己的睡眠、飲食及身體健康情況,盡量確保身體狀況良好。胡英俊說,雖然多年前早已停發紙本捐血卡,但他手邊的所有捐血卡,他都還好好地留著。言盡於此,依舊能從中感受到他對捐血的深厚情感。
 
默默行善,以身教代替言教 
 
       胡英俊秉持著「為善不必為人知」的想法,對於自己成為績優捐血人代表,得以晉見總統一事,看得很淡。平日,通常也只會和來到家裡,看到客廳懸掛的獎狀的朋友聊捐血,其他時候則很少談,不過對於家人就不同了。他的太太也是捐血人,而每回把新的獎狀掛到客廳,他都會認真地跟孩子們分享:「看,爸爸捐血200次了、220次了、230次了……」雖然孩子們都還小,還沒到能夠捐血的年紀,但他會配合《聖經》的內容,仔細地和孩子們講解「能有行善的力量,就不要推辭」的道理,希望自己的身教,能成為孩子們最好的榜樣,讓他們將來也都能成為多多行善而為善不欲人知的人。
 
       胡英俊說,從前在陸軍官校當教官時,他不太會特別和學生提捐血的事,但這十幾年來,他在教會受訓取得證書後,在多所國中教授品德教育相關的「得勝者課程」。為了和學生們分享立定人生目標、而後踏實前進的重要性,他也開始會和學生聊捐血,並會帶自己的獎狀去給學生們看,勉勵他們年紀到了以後,也可以嘗試捐血助人。
 
       胡英俊說,自己的人生目標之一,是在剛開始捐血時定下的。捐全血的他,曾告訴自己,至少要捐血200次,這個目標花了他三十多年來達成。「達成成就以後很滿足,就順其自然地繼續一直捐下去。現在沒有特別設定目標了,就想捐到捐血中心拒絕我再捐為止。」
 
       這個定下目標並堅持實現的過程,成了他和學生們分享的教材。雖然因為還不到可以捐血的年齡,學生們給他的回饋,大多還是著重在上完課後和父母、同學、兄弟姐妹間關係的改善,但或許教育就是這樣一個播種的過程,各種善念何時會在學生們心中開始萌芽茁壯,是老師們也無法掌握的事情。
 
胡英俊也不強求,這樣的低調行善,也許能成為對某些人有所啟發的身教,沒有也無所謂,因為他已盡了自己的能力,始終持續做著自己認可的善事。
 
自從捐全血超過200次後,胡英俊如今的目標是要持續捐到不能再捐血為止。
 
瀏覽人數:1114
最新異動時間:2024/10/17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