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攝影/蘇宇翎
照片提供/高雄捐血中心
身穿一襲亮藍色POLO上衣,今年43歲的涂根暢時常利用放假期間捐血,他家住前鎮區草衙附近,會視休假時段,到前金捐血室或九如捐血室捐分離術,他說:「機台固定,假日可以捐分離術的人多,若預約不上,就等候補,因此他也很習慣從前鎮到九如的車距。」
涂根暢現職為遊覽車司機,常趁休假時安排捐血。
一如許多忠誠的捐血人,距離、時間,向來都不是最大問題,最擔心就是時間到了沒位置可捐,延遲了這次就會推晚到下一次,少了一次捐血機會,總是心裡會覺得不夠踏實,這種對捐血上癮的感受,涂根暢亦如是。
從16歲到43歲的堅持 從全血到分離術的執著
問起首次的捐血印象,涂根暢先靜默思考一下,接著才說印象有些模糊,只記得當時大約17歲左右的年紀,還在澎湖職業水產學校念書,在教官、同學的鼓舞下,他興起了捐血的念頭。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澎湖是離島地區,捐血設備沒有那麼完善,他只記得登記完捐血意願後,就被帶到學校一間空教室,當時裡頭布置了兩三個床位跟相關設備,直接躺床捐全血。
捐了第一次捐血後,涂根暢只要時間到,有空閒的日子,自己就會主動找機會捐血;出社會後涂根暢曾來到本島工作,後又再度返回澎湖工作時,依然還是維持捐血的習慣,且第一次的分離術也是獻給澎湖,正是他當兵時期。
涂根暢為澎湖人,第一次捐血跟捐分離術都在澎湖。
「第一次捐血就在澎湖,而第一次捐分離術,也還是在澎湖。」涂根暢笑笑說,頗有肥水不落外人田的意味在,「我記得那時候澎湖剛好有分離術的機器,護理師就問我趕不趕時間,要不要嘗試一下分離術,我想著好啊!難得遇到分離術有空位,就看看何謂『分離術』。」
離島的醫療資源有限,就連捐血設備與人力也都需要相互協調,涂根暢回憶說起,當時澎湖的分離術機器並非天天開放,一週就只開放兩天,有固定的人數額度,剛好他捐血那日恰巧遇到,也算是有緣,沒想到就從那日捐到現在。
適應分離術的長時間 控制飲食維持好習慣
畢業、當兵到出社會,涂根暢後來到台北工作,從事過餐飲、貨車駕駛,目前擔任遊覽車司機,因老婆是屏東人緣故,就選擇定居在高雄。不過一路走來,他都沒有放棄捐血的習慣,澎湖、台北、高雄,都有他的捐血足跡。
「我大概捐一次約一個多小時,澎湖的機器算先進,聽說以前的機器還要更久,像是一手抽、一手進,那種機器我就沒遇過,所以算幸運。」涂根暢說,一開始捐分離術時很不適應,因為一坐就要一個多小時,一直坐在椅子上,固定姿勢久了會僵硬不適;另外就是分離術又不好預約,曾經也想過要放棄,乾脆回去捐全血。
不過就跟捐血的習慣一樣,涂根暢慢慢接受、漸漸適應分離術的時長:「捐分離術的過程就當休息,有時候睡覺,有時候看電視,其實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倒不覺得漫長。」
撇開時間問題,涂根暢直言想放棄捐分離術的原因亦與工作有關:擔任雄獅旅行社遊覽車駕駛的他,有一陣子需要到澎湖去支援,正因他理解馬公捐血站分離術不好預約,名額有限,幾經掙扎下,他乾脆利用放假回高雄的時間,延續了捐分離術的習慣。
有親友同是捐血者 願意持續熱血助更多人
除了自己外,涂根暢的堂哥、表哥都是捐血人,他分享道:「我在前金捐血室捐血時,護理師常常把我跟堂哥搞錯,大概是因為名字很雷同,堂哥叫根碩、我叫根暢;至於表哥,則是彼此分享捐血資訊。這種感覺很特別,大家一起為捐血付出。」
對涂根暢來說,捐血是他幫助社會的方式,在「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觀念下,他笑說自己就是屬於沒有錢的那種,但他可以奉獻的就是捐血,讓需要的人獲得幫助,即便不知道對方是誰,但總是有人需要使用;為了定期能夠捐分離術,他更是努力控制飲食,以期達到每次目標。
涂根暢表示,養成捐血習慣後,就很難戒掉,也不願意戒掉。
「剛開始我以為,只要血小板有達25萬以上就能捐分離術,直到有次檢查時被護理師勸退,才發現捐血前吃的食物也會影響。」從此之後,只要捐血前,涂根暢就會注意吃食,盡量不要過度油膩,避免血液中油脂無法代謝。
採後最後,涂根暢靦腆的說:「只要身體許可,我願意一直捐下去,幫助更多人!」正是因為有這樣無私的心,才能讓社會更加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