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攝影/李佳芳
「血液是很多人所欠缺、需要的,卻是我生命中能夠奉獻的。我這一輩沒有什麼可以回饋社會;但是我健康、造血功能正常,我能捐血,我就把我的血液給別人。」
說著這句話的,是全血捐血逾134單位的王秀文。年近65歲的她仔細計算,扣掉懷孕、生產、開刀前後五年,其餘時間每年都是捐滿四次。從二十多歲到現在,不曾停歇。
她覺得自己這一輩子走來,總是受到許多人的幫助、得老天恩寵,因而認為應該把自己能夠給人的東西,奉獻出去。她知道血液無法取代,年幼時,曾經目睹鄰居的女兒生病需要血液,但是都等不到血,因此更深刻地以捐血作為人生中必須按時且力行的活動。
如同捐血歷程不曾間斷,王秀文的漫漫一生,都在奔跑。出身平凡而且艱困,人生路上幾經波折,因著家庭、就學、工作等因素,在花蓮出生、在屏東長大、搬回台南生活、再到台北工作;後來成為台塑集團的員工,才開始王秀文的捐血旅程。
隨生命漂泊的捐血歷程
第一次接觸捐血時,王秀文為台塑集團的職員。每相隔一段時間,隸屬於台塑集團的長庚醫院會舉辦捐血活動,有捐血車到廠區。那時的王秀文,因為莫名原因,針扎進血管依然抽不出血,因此她並沒有成功捐血。但那一次,彷彿某條未曾聯繫上的線忽然搭接上了,後來會一直無意識地想要捐血。
「沒有某種特別因素,捐血好像就是在生命中應該去做的一件事。我不特別覺得捐血就是救人,我不捐出去,留這些幹嘛?也是會代謝掉啊。」彷彿一種沒有雜念的使命,陪伴王秀文走過近四十年。
王秀文的爸爸早逝,使得她年幼漂泊,成年後亦過得不順遂。為了脫離令他感到痛苦的婚姻,她向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求助,並且獲得協助,成功離開泥淖般的婚姻。生命彷彿重生的她,想要做更多回報社會,於是她持續捐血,到台南文化中心的文化捐血室、台南公園的捐血車當志工隊隊員,也利用上班之餘,擔任社區發展協會的巡守隊志工與社區大學的志工。
對王秀文而言,志工只是一個社會服務的工作,既是服務人群,也服務捐血人。但捐血不同於此,捐血是直接幫助到一個人的健康,甚至生命,那是對生命的深刻奉獻。
誠如王秀文所言,捐血是直接幫助生命的行動。媽媽不免擔心:「吃素的血都不夠了,還去捐血。」她在爸爸病逝前、12歲就開始吃素,身形纖瘦、體重不足50公斤,令媽媽憂心不已。一直有著捐血意念的她仍義無反顧,為此她查證醫學知識,知道正確的觀念,於是瞞著媽媽捐血。
她相信並且力行,吃素不會使血紅素不夠,只要吃得健康,身體依然可以營養均衡。在王秀文心中,這一輩子捐血不為了什麼、也探究不清緣由,始終就是一個淺意識,時間到了就去捐血的念頭。為了保持這個捐血習慣,王秀文格外注重自己的身體狀況和飲食。
她笑著分享,有次捐血日前,為了降體脂,連續幾天都喝幾杯黑咖啡,結果弄巧成拙,當天數據顯示血紅素不夠;停喝咖啡隔一星期再去捐血中心體檢,血紅素才回到正常值。
王秀文帶兒子捐血。
捐到不能捐為止
王秀文認為,捐出去的血既然要給別人用,那生活習慣跟飲食就必須自律。為了維持健康的血液給用血人,王秀文營養攝取均衡,至今仍無三高問題;規律運動、一年跑一次半程馬拉松,計畫跑到不能跑的那天為止。
王秀文每年至少會維持一次半馬(21K)的馬拉松。
身為女性,捐血次數累積比男生慢;體重限制緣故,王秀文也沒辦法捐血小板分離術,即便她知道自己的捐血條件受侷限,但她依然成為捐血人的模範,一路捐進總統府。對王秀文而言,受總統表揚只是一個過程,對她來說更重要的事情是持續捐血的能力,「總覺得,捐血跟我的人生綁在一起。全血每年能捐滿,我就很滿意。」即將迎來65歲的她,計畫在屆齡之後,擔任各單位的志工,持續服務人群。除此之外,也按時到捐血室報到,如同定期跑馬拉松一般,捐到不能再捐的那一刻。
定期捐血的王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