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攝影/李祖翔
命運的轉變,往往始於一個小小的「善念」,今年獲選晉見總統的捐血人代表鄭昌明就是這樣的模範。
鄭昌明自18歲開始至現年50歲,共計捐了1,765單位。
鄭昌明國中時父親發生意外、需要大量輸血,醫院卻告訴他,醫院的血不可能全部給一個病人,除非你有捐血卡,「捐過血的人,才有優先使用權。」於是家人四處請託,終於找到擁有捐血卡的朋友,救了父親一命。
儘管上一代對於捐血的觀念比較負面,認為願意捐血的人都是被騙的,捐血卡雖然救了父親,母親依然抗拒捐血,直到現在。但還是孩童的鄭昌明當時只有一個念頭:「捐血能讓爸爸活!我以後也要做一個捐血人。」
一語成讖的,在他18歲生日,他完成了第一次熱血的捐贈,除去服役的兩年,這個習慣持續到50歲。
當兵時他在海軍陸戰隊服役,體能操得太硬,自覺不適捐血,所以停了兩年,一退伍就立即接續捐血夢,從全血15單位到血小板分離術計1,765單位,今年還獲選晉見總統的殊榮,這樣的堅持是非常不簡單的。
「一開始捐血會緊張,因為針管很粗,想到捐血中心的護理師身經百戰,漸漸習慣把擔心拋開。捐久了也變成一個習慣,不捐反而會覺得怪怪的。」他說。
扎久了就無感 捐久了就相信專業
在捐血的日子裡,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是有次捐到一半肚子疼,護理師說:「沒關係,針可以先卸下來,讓你去上廁所。」但他不想給人添麻煩,決定強忍,慢慢疼痛就無感了。他很常提起無感二字,彷彿捐血真的不需要任何負擔,包括恐懼。他說:「因為捐久了都知道,就是一個SOP,不會有什麼意外。」
有一回,他使用舊機器捐血,遇到回血、針扎的地方腫起一個包的情形,但很快就消腫,護理師細心處理並叮嚀他回家要注意的事;他也遇有過護理師找不到血管,「一般人可能就開始緊張了,我因為看過太多次、有經驗了、老神在在,等待護理師來處理。」
「護理師們真的很專業。」他說。
說起能持續捐血和健康的秘訣,鄭昌明想了很久才表示「沒有秘訣」,他飲食不忌口,運動也只在吃得豐盛一點時,每天跳繩千次、深蹲30至50次。他認為捐血應該是健康的原因之一,因為能促進新陳代謝。細細探究卻發現,他是一個作息非常規律的人,儘管近年微創業,自己當老闆,依然如此自律。
善念扭轉命運 和樂仰賴的是用心
鄭昌明曾做過快遞、手機行,直到太太懷二胎且是龍鳳胎時,疼老婆的他決定辭職,以電子專業做起小生意,彈性工時以便照顧太太。於是他從真空管擴大機賣到二手電腦,在疫情期間生意特別好,現在買氣雖趨緩,他不擔憂,維持日常工作、聽音樂、看電影、釣魚、陪太太採買生活用品、固定與孩子一起分享生活等作息,或許就是家庭和諧與知足的緣故,讓他身心健康。
為了捐血,他會在捐血前克制飲食,不吃油膩不喝酒、不為工作去熬夜。
許多人都說鄭昌明有個好太太,家庭如此和樂,也支持他定期捐血;或對太太說「妳真是嫁對了人,有個婦唱夫隨的好先生」,太太詹雅芳則透露:「家庭和諧的關鍵,其實在有沒有用心經營。」
詹雅芳早婚,21歲就步入婚姻殿堂,與鄭昌明結縭20年,很少吵架,他們也鼓勵孩子把話說出來、好好溝通,這樣的家庭默契卻是起於雙方的原生家庭都曾爭吵不休,「我們想終結上一代的壓力,不讓孩子活在高壓的恐懼中。」
因為夫妻倆有相同的善念,所以有現在的幸福,太太與已成年大兒子更有志一同的投入捐血行列,小兒子、女兒寒暑假都會跟著爸媽到捐血中心,看爸爸扎針,「他們已做好準備,將來當個捐血人。」
鄭昌明因為太太懷第二胎而辭職、創業;太太說,婚姻要用心經營才會和樂,知足也是身心健康、能持續捐血的關鍵。(照片提供/鄭昌明)
不讓孩子活在父母爭吵的高壓下,鄭昌明與太太詹雅芳著重溫馨、團聚的家庭氛圍,孩子也被培養成未來的捐血生力軍。(照片提供/鄭昌明)
捐血捐到上限 自豪先生是捐血人
詹雅芳是17歲捐第一次血的,婚後照顧孩子停止了捐血,但意識到捐血真的對身體好,例如改善經期問題;所以孩子大些之後,這幾年她就常跟著先生來捐血,每年都會捐滿上限1000cc。
每當她與朋友聚會,聽到朋友說擔心身體不好、不敢捐血或從未捐血過,她都會鼓勵朋友去試試看,「讓捐血中心來評估妳可不可以捐,通常身體不好是我們自己想的。」正因為先生是令她驕傲的捐血人,所以更有信心宣傳捐血的益處,「而且持續且定期的捐血,捐血中心還會提供三高的生化檢驗,幫助我們自我健康管理。」
鄭昌明的太太詹雅芳(右)自豪先生是捐血人,有信心宣傳捐血的好處。
很多人對於血檢項目、數值是霧裡看花,除非病況嚴重,醫生不會立即採取行動,只會提出要追蹤或安排更詳細的檢查建議;但詹雅芳說,捐血的檢驗報告讓他們有了比較高的健康危機意識。
平常捐完血的報告會在三、四天後寄來,有次她卻等了十天,直覺有異;果然收到報告顯示她捐的血不能用,一項指數異常,半年後複驗合格後才能再捐。她擔心身體出了毛病,先生安撫她,認為應該沒事。
她去電捐血中心,護理師先詢問她B肝病毒是否為陽性?她回是陰性,中心便回應「是試劑比較敏感」,才讓她鬆了一大口氣,先生神預測,因為他自己也曾遇過同樣的問題,算是捐血捐成專家了。
醫護認證有愛 生日捐血也不言遲
「可以捐血,是很開心的事情。」因為詹雅芳平時就很注重飲食健康,一家的飲食也都由她把關,儘管喜歡研究食譜,煎煮炒炸烤都會,兒子還說媽媽煮得比鼎泰豐好吃,她還是偏向讓家人吃清淡的,少油、少鹽、多吃青菜,盡量少外食,只有特殊節慶才叫外賣,吃上披薩與炸雞。
在生活作息上,孩子從小就去物質化,減少滑手機、打電動,不上安親班、補習班,父母寧願犧牲賺錢的時間也要陪孩子一起長大,建立想要的東西靠自己賺取的惜物觀念。一家人還很有默契,聽到媽媽說「爸爸要去捐血中心」,都會刻意不安排行程,讓爸爸安心去捐需要不少時間的分離術血小板。
三重捐血室護理長李郁寧說,年輕人捐血的意願越來越低,因為分離術血小板做一次要1~2小時,時間較長,年輕人上學或上班很難抽空過來,像鄭昌明那麼有愛心,自己做好事又帶家人、孩子一起的非常少。
其他護理人員也說,鄭昌明從不遲到,這一點很讓人欽佩。鄭昌明則自豪即使捐血週期遇到自己的生日他也會出席,「捐血能救人這件事,我一定力行到底。」而這次能晉見總統,夫妻倆都很興奮,很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三重捐血室護理長李郁寧(左)說鄭昌明很有愛心,做好事還帶上家人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