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周永悅
照片提供/林鴻義
捐血運動在台灣50年了。在這半個世紀裡,有許多人幾乎是和捐血運動一起成長的,而林鴻義也是其中的一位。
民國65年唸高中時,正值捐血救人的觀念在台灣起步萌芽的階段。「那時就只是下課十分鐘聽到教官廣播希望大家去捐血,我沒想太多就跑去了!」年輕的林鴻義滿腔熱血,不但捐血如此,高中畢業前夕就投筆從戎,立志成為軍人保家衛國。
按照自己的步調堅定累積次數,期許自己穩健的達成目標
7年從軍的日子裡,因為當時捐血不如現在普及與方便,林鴻義沒辦法固定的捐血,覺得有些遺憾的便是至今自己還無法達成200次的願望。「如果那些年有機會可以捐,我現在一定早就超過了!」他笑著說自己當然知道這是個虛名,但這也總是這一生中的一個期許,讓他總是鞭策著自己往這個目標前進。
退伍後進入公家機關服務,由於工作時間規律,能捐血的地方多了,林鴻義也就按照既定的時程將捐血排進自己重要的行事曆中。滿100次接受表揚時,他心裡的感動和驕傲至今仍牢記在心。「那時累積到100次的人很少,所以感覺特別開心!但後來慢慢發現怎麼很快就被追上了,還有人幾百次!原來這些人捐的是分離術血小板,難怪次數這麼多又這麼快!」然而沒有太多時間,也自認沒有耐心,林鴻義決定還是按照自己的步伐捐全血;雖然目前只剩三年可以捐,他依然激勵自己,朝著200次的目標努力。「這就是我成就感的來源啊!我沒有辦法用其他方法幫助別人,既然血液能夠新陳代謝,用捐血助人是最好的方法吧!我的捐血紀錄很固定,只要是1、5、9月,我一定會記得捐,這就是我的驅動力。」這三個數字,彷彿就像被鐫刻在腦中一般,林鴻義數十年如一日,不曾忘記,也不會忘記。
每年的1、5、9月,林鴻義總不會忘記去捐血。這就像已經在身體內建了記憶模式,時間到了,自己就會去報到。
集結眾人之力共同行善,熱血接力助人為樂
除了從自身做起,林鴻義也集結了眾人的力量,一起發揮大愛。長年為紳士協會會員的他,利用春秋兩季開辦課程之前舉辦捐血活動,不僅能行善,也可讓民眾多認識並參與這個組織。由於他同時也是青溪協會的會員,而成員也有參與別的團體,團結力量大,這個每年3月與9月舉辦的捐血活動,協辦單位已經擴展到青溪協會、治安協會、關懷協會和後備軍人輔導中心;而他也和里長及相關社群平台協調合作,動員的人數之多、成員們的熱心之沸騰,令人感佩。尤其林鴻義將活動地點選擇在自家樓下,一方面是地點方便合適,另一方面他是大樓主委,在設備及行政資源調度上都能遊刃有餘;十多年下來,在地方上也已建立起附近居民的捐血習慣與好評。
林鴻義和青溪協會的夥伴們,長年為捐血活動盡心盡力,而心裡的快樂和榮譽感,讓他們的人生更富有意義。
「我只是盡己之力把事情做好,把這個當做一個責任目標來做,期望能號召更多人來共襄盛舉,」林鴻義感性的說,「捐血一袋、救人一命這個口號大家都琅琅上口,但如果每個人都真能把這個口號深植內心,告訴自己這是善舉,社會就能集結更大的力量。」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一直不斷的發揮個人的影響力,也號召眾人的支持與參與,徹底的將這個口號化為實際行動,累積成亮眼的成績。
由於認真負責且自律的個性,林鴻義自公職退休後仍然在財團法人台北市林東山堂擔任總幹事。把自己打理得整整齊齊的來上班,每天都把應辦事項做好,這是他活力的來源,也是他自認生命有意義之所在。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是由自己創造的。由小我的力量延伸至大我,一起為社會謀福利,林鴻義的心靈因此而富足,也讓許多在病痛中受折磨的人得到延續生命的機會。
每年3月和9月的捐血活動,總是串連了許多單位共同參與:後備指揮部、後備軍人輔導中心、紳士協會、青溪協會和治安協會等,大家齊心協力,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