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周鳴鶴的捐血哲學:讓每一次結束都期待新的開始
採訪撰文、攝影/蘇茵慧
照片提供/周鳴鶴
 
       部隊、校園、企業工廠往往都是捐血活動的大宗,亦是最容易出現首捐者的場合,今年61歲的周鳴鶴,第一次捐血就是在部隊裡。那年他才17歲,在左營海軍簽下志願役,遇到捐血車駛進軍區,他和同梯一起成為首捐者。
 
       「第一次捐完後,感覺還不賴,過了三個月後,捐血車又來,我又要再捐,就被拒絕啦!」周鳴鶴說話時戴著口罩,掩去大部分表情,但眼神跟話語透出笑意,「一問之下,承辦人員說我才17歲,還沒到可以捐血的年紀,要我過陣子滿18歲才能來捐。」
 
       若周鳴鶴內心是張白紙,此時紙上大概會充滿驚嘆號跟問號吧!聽完承辦的解釋,他想不透為什麼第一次捐血沒問題,而這次不僅不能捐,而且還是不應該捐!在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狀況超乎預期下,他不死心的追問,承辦人員推測或許是因第一次講解不夠清楚,加上當時等待捐血的人多,才產生陰錯陽差的失誤。
 
       雖然第二次捐血被拒,反倒讓周鳴鶴燃起雄心壯志,殷切地期待18歲到來,打算繼續執行捐血行動,有了阻力與懸念,意外地對捐血更有盼望。
 
雖然第一次捐血是烏龍經驗,但不影響周鳴鶴對捐血的熱忱。
 
「捐血是我喜歡做的事,一直做也沒問題。」
 
       周鳴鶴說「捐血救人」的想法太崇高,自己純粹覺得捐血不會造成身體負擔,且人體血液有其壽命周期,在自然狀況下會老化代謝,無論捐不捐血,結果都是一樣,身體還是會再造血供應,既然如此,捐血就是舉手之勞罷了,既不排斥,就應當可以持續做下去。
 
       海軍志願役一簽就是十年,在船艦上兩三年、在外島一年,回到陸地又是五年;周鳴鶴說在外島時半年才回台一次,因此那年幾乎沒有捐血。離開部隊後,雖然想嘗試血小板分離術,但從事業務工作很難掌握時間,只好持續捐全血。「唯一慶幸的是,我以前體重不足只能捐250C.C.,現在大概年紀大了、代謝比較差,反而體重增加,現在已經可以捐500C.C.了。」周鳴鶴轉個方式幽自己一默,其實在採訪這一天他雖然準時十點到達,但卻血壓偏高,只好一直在現場等待到下午一點才真正坐上捐血床,可見他對捐血的堅持。
 
創業工作後,周鳴鶴認為作息改變、體重增加,現在可以捐500C.C.。
 
       「我身邊有幾位朋友都是捐血者,有時候會彼此確認時間,若時間許可就會相約來捐血,互相提醒不容易忘記。如果遇到對捐血話題不排斥的新朋友,我會鼓勵他們來嘗試,雖然扎針會痛,但捐血能促進新陳代謝,捐血完還能看到基礎的血液檢查,還滿好的。」捐血後收到簡單的檢查報告,周鳴鶴認為是額外福利,能夠藉此關心身體變化,像是最近發現血壓高,就會格外注意。
 
「因為喜歡,想讓更多人知道捐血的好。」
 
       擁有四十多年的捐血經驗,周鳴鶴見證捐血規範演變,受訪時他詳盡的分享觀察,包括捐血年齡提早為17歲,那對於捐血年限或許可考慮再往後延一年;他近來發現,捐血中心有紀念品點數累計的方式,捐完血不一定要領取當季紀念品,可以用點數累計方式,之後若看到自己有需求的紀念品再兌換即可。
 
       周鳴鶴再次強調,捐血是利己利人的行為,過去老一輩常認為捐血對身體有損,近年來刻板觀念雖逐漸扭轉,但若能多多推廣「對自己身體好、促進新陳代謝」議題,從現代人重視養生跟健康角度出發,應當可以吸引更多首捐者。「因為我喜歡捐血,所以希望更多人知道捐血真的對身體好。」周鳴鶴誠懇的說,在這些侃侃而談的背後,都能看出他對捐血的關懷與熱忱。
 
因為體會過捐血的好處,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捐血對健康的重要。
 
「顧好健康與心情,每一次結束都期待新的開始。」
 
       65歲就像是捐血人的一道檻,依目前規定,超過65歲後,即便身體健康良好,還得由醫生評估、取得書面同意,才能繼續捐血。這亦是周鳴鶴再過幾年要面對的現實。
 
       「就把健康顧好,不強求一定要繼續捐,但會把握每一次的機會,捐完這次等待下次。」現在的周鳴鶴常跟妻子外出踏青,喜歡開著休旅車到處露營,撈撈溪蝦小蟹,遊山玩水尋找秘境,還會動手改造二手物品,方便隨機野營時使用,處處可見小巧思,把生活過得精采萬分。
 
周鳴鶴和太太玩遍台灣各地,享受野外露營自己動手的樂趣。
 
       他把每次捐血當成有緣相逢,用健康結緣,讓我們也期待下次在捐血室,繼續看到周鳴鶴的身影。
 
瀏覽人數:842
最新異動時間:2022/11/02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