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不只搶救傷重病患,台大醫院響應捐血不遺餘力!
採訪撰文、攝影/張郁梵
 
  位居台灣醫界龍頭的台大醫院,是全台第一所提供西式醫療服務的醫療機構,創建於1895年日本殖民政府「始政」的第四天,百餘年來培育醫界無數人才,臨床醫療品質名聞遐邇,備受國人信賴。不僅是衛生福利部最高評級的「醫學中心」醫院之一,也是不少病患首選的大型手術醫療機構;尤其在肝炎、器官移植、癌症診斷治療、生醫光電和臨床試驗藥物研發上的成就,更多次獲得國際肯定而享負盛名。
 
  民國八〇年代,在當時的院長林國信醫師大力提倡發動「無償捐血」下,台大醫院首次於院內大廳辦理捐血活動,吸引醫護、行政人員和來院民眾熱烈響應。爾後,台大醫院每年固定都會舉辦至少一次大型募血活動,希望透過「捐血一袋,救人一命」的口號,能夠激發更多人捐獻熱血,保障血品安全的同時,也使病患得以安心地接受治療。
 
       院長吳明賢醫師表示,新冠病毒疫情不斷升溫,影響民眾捐血意願,醫院血庫每天需要支援開刀房、病房、急診及門診病人用血,臺大醫院用血量實在很龐大,因此無法滿足病患開刀或用血,呼籲國人能夠即時且定期性捐出熱血。他也讚賞臺灣最美的文化是人,希望大家發揮善的力量,團結一起踴躍捐出熱血,幫助醫療用血救助病患。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右)及副院長高淑芬(左)於6月15日捐血活動首日,帶頭挽袖與全院員工一起加入捐血行列(照片提供/台大醫院)
 
教學醫院特殊血品需求大
 
  「患者現在大出血,但醫院血庫的血不夠,需要緊急輸血,請問家屬在嗎?」電視劇中常會出現護理師焦急地站在手術室外大喊,親屬爭相搶著捐血的經典橋段,然而現實生活中,「緊急捐血馬上用」的情景並不常見,因為愈來愈多研究證實,未經檢驗的血液可能帶有病原體,會將疾病傳染給受血人,而且接受近親捐血也可能產生不良反應,甚至會有致死風險。
 
  目前醫院血庫的各種血品由台灣血液基金會所屬的捐血中心供應。民眾捐血後,捐血中心會送驗,針對捐血人的血型及B型、C型肝炎病毒、梅毒、HIV病毒等九項血液相關傳染性病原體進行檢測,避免病患因輸血受到感染,檢驗合格、確保血品品質後,才會供應給醫院使用。
 
  血品進入醫院血庫後,血庫在發血給病人前,還會再做交叉相合試驗,確保血型相容。醫院血庫多隸屬於檢驗部門,由血庫醫檢師及血庫諮詢醫師參與運作,並管理病人用血。
 
  台大醫院檢驗醫學部輸血移植組羅仕錡醫師指出,一般而言,開刀、生產、因意外造成大量出血、癌症化學治療後、貧血或其他疾病都可能需要輸血,而在教學醫院裡,用血情形一直非常多,包括開刀房、急診、血液腫瘤科(化療病人)、肝膽胃腸科、腎臟內科(洗腎病人)都常有用血需求,尤其是血液科病人常會需要血小板等特殊血品。
 
  羅仕錡醫師補充,只要遇到病人有緊急狀況,需要立即輸血時,血庫就會啟動緊急用血流程,儘快將血品傳送至用血單位。
 
無償捐血提升血液品質
 
  民國63年以前,台灣的醫療用血幾乎全靠職業賣血者供應,也就是俗稱的「血牛」,不僅不能確保血液品質,對病人的健康也沒有保障,有傳染疾病的風險,直到在當時紅十字會台灣省分會會長蔡培火先生的倡導下,正式成立「中華民國捐血運動協會」,台灣才逐步走入自願無償捐血的時代。
 
  改變從來就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情,創新的思想需要經過時間淬煉,才能變成一種社會風氣。羅仕錡醫師回憶,三十幾年前,剛推動自願無償捐血不久,台灣曾經歷第一場經濟泡沫,當時國內景氣很慘淡,醫院門禁也沒那麼嚴格,曾有民眾跑來血庫說要賣血,「大概就是交界期的時候,當時還會有人想說要靠賣血賺錢,但現在應該沒人會這樣想了!」
 
  羅仕錡醫師提到,剛進台大醫院時曾聽前輩分享,大概民國80年以前,院內的血小板是由同仁來捐,當時會提供營養費,「等於是血庫自己去募血!」只是在無償捐血的浪潮下,「因捐血而得到獎勵(營養費)」顯得「有償」,所以後來醫院血庫才停止募血。
 
       不過,血小板的取得並不容易,偏偏血液科病人又非常需要血小板,血庫停止募血後,該怎麼維持血小板的充分供應?
 
       民國84年,林國信院長退休後,接任中華血液基金會(後改名為台灣血液基金會)董事長,大力推動捐血救人運動,民眾挽袖捐出的血液統一由基金會調配,並建立血液品質保證制度,由捐血中心高規格檢驗後供應至醫院;加上全民健保上路後,政府全額給付血液製品,杜絕私下買賣的陋習。
 
  根據統計,目前全台有超過669萬名捐血人,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位曾捐過血。羅仕錡醫師和康竣閔醫師都在台大醫院血庫服務,提供院內輸血、血庫諮詢等相關業務,對於臨床醫療用血的大量需求更加有感,在院方沒有辦捐血活動的日子裡,只要時間允許,他們就會前往醫院附近的「公園號捐血車」盡一己之力,羅仕錡醫師也曾因此多次領過由血液基金會前董事長林國信、葉金川等人先後頒發的捐血績優感謝狀。 
   

台大醫院每年舉辦捐血活動,院內醫護及行政人員熱烈響應。(上圖)羅仕錡醫師(照片提供/台大醫院)、康竣閔醫師(下圖右)及血庫組長趙元章(下圖左)也特地撥空前來捐出熱血。(照片提供/台北捐血中心)
 
捐血小板助重症患者
 
  「很佩服願意捐血小板的捐血人,雖然分離術捐血真的比較花時間,但在血小板的供應上,比較能符合臨床需求!」康竣閔醫師指出,不論紅血球、新鮮冷凍血漿或是血小板,從民眾捐出的250毫升全血,分離製作而成的血品都稱為「一單位」。
 
  假如沒有分離機設備可以捐血小板的話,一個成年的受血人一次需要用到六到十二單位的血小板;換句話說,如果只用這樣的方式來供應血小板,需要六到十二個捐血人捐出的血袋所分離出來的血小板,才足夠一個成年人單次使用。反之,利用分離術捐血,一個捐血人捐出的血小板就可以滿足一個受血人一次的輸血量!
 
  羅仕錡醫師補充,分離術捐血的另一個重要性在於血小板時效短,只有五天的保存期限,紅血球則有三十五天,「所以我每次都舉個例子說,現在過年至少都休七天,只要過年前舉辦一場年度大捐血活動,就可以把過年需要的全血量搜集齊全,可是血小板不行,必須持續不斷地保持穩定的捐血量才足以支應!」
 
  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曾在2018年針對全球195個國家進行評比,其中台灣血癌在照護品質及醫療可近性得到唯一滿分的殊榮,顯見台灣在血癌治療上的超高水準。二十多年來,台灣共完成七千多例骨髓移植,台大醫院就佔了超過四成,人數遠高於其他醫院。
 
  「血癌病人在治療時,必須透過長期輸血以維持正常血液功能,這些捐血人都是自願投入、不求回報,出發點都是基於救人的良善美意。」羅仕錡醫師和康竣閔醫師很感謝捐血人的無私付出,也期望更多民眾能加入捐血行列,嘉惠更多需要用血的傷重病患。
 
除了外科因手術常需大量用血外,在教學醫院內,特殊血品的需求量也很大。
 
民眾完成捐血後,捐血中心會將檢驗合格的血袋分送至醫院血庫。血庫醫檢師或行政人員收到血品後,會先清點、確認血量,再依不同成分、血型依序存放至冷凍及冷藏庫內。
 
輸血前,醫院血庫的醫檢師會依照每位輸血病患的血型,取出相對應的血液,再將血袋編碼輸入病人資料中建檔,以便日後追蹤血液去向。
 
 
瀏覽人數:1103
最新異動時間:2022/07/07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