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陳宗仁捐血30載自己定義生命價值
採訪撰文/蕭紫菡
 
       四十不惑之年,許多人開始跳脫小我及物質的框架,期許自己以一個更不一樣的視角,看待自身存在的價值。有些人離開了待了已久的公司去壯遊,有些人重新拾起童年的興趣鑽研;而陳宗仁則在四十歲這一年,選擇加入捐血的行列,這看似小小的行動,持續了三十年。截至今年,他已捐血1677次,今年10月將滿70歲的他,也將從捐血行列中畢業。
 
陳宗仁三十年來捐血1677次,即將於今年畢業。(攝影/林玉蘋)
 
四十歲:想做點什麼不一樣事 一舉投入捐血及志工行列
 
  「我固定每兩週捐分離術血小板,65歲後達到逾齡捐血人的資格,現在每個月維持一次分離術捐血,我會一直持續到70歲的那一天。30年來,我的身體因捐血而更加保持健康,沒有慢性病纏身,除了中間兩度因眼疾開刀,導致一段時間不能捐血外,這場馬拉松,我從起點堅持跑到終點。」
 
  是什麼樣的動力,讓他持續保持投入的動力?陳宗仁笑著說,自己起步算晚了,人生若再來一次,他更想從十七歲就開始捐。回想起來,自己當年是在板橋遠東百貨當總務時,常看到捐血站很多熱心的捐血人進進出出;只是,四十歲之前,他稱當時「因緣不俱足」,未曾走進去過。四十歲時,他認真思考,自己可以做點什麼不一樣的事,一個念頭閃過,從此,他走進了捐血站,一捐三十年。
 
       除了捐血之外,四十歲那年起,他開始利用假日,投入三類志工:捐血中心志工、台北捷運志工、殯葬處志工,職場退休後也加入法院志工。
 
  當志工的過程中,他常看見各種人生百態。像是,他曾在法院中看到許多家暴案的相關人士,滿面愁容;也曾在捷運裡見識許多父母為了省錢,謊報自己孩子的年齡,而孩子反而說的多半是實話(未滿六歲或超過115公分的兒童不用買票)。而某次在殯儀館做資源回收時,在一堆寶特瓶底下,看到一疊厚厚的獎狀,那畫面令他相當感慨:「我猜想,這應該是當日的某位往生者,窮盡一生的努力,才拿到的榮耀。而離開人世時,後輩卻連保存都不願意,直接丟進垃圾筒。想想,人生真的沒什麼好爭的,名利在走的那一刻都化為烏有,沒人記得。」  
 
陳宗仁多年來也投入捐血中心志工行列,長達三十年。(照片提供/陳宗仁)
 
「無常與明天,你不知哪個會先到,就像捐血一樣。」
 
  而捐血及投入志工,與名利無關,與心之所向有關,藉由付出,讓他人得利,也讓自己從中獲得快樂,是場雙贏。「這些志工經驗,常讓我很有感觸,『無常』與『明天』,你不知哪個會先到,就像捐血這件事,我只想好好把握能捐的每個當下,不知不覺就走到了今天。」
 
  他說的無常,指的是他曾兩度因眼疾而開刀:一次是視網膜剝離,術後有半年時間無法捐血;另一次則是白內障手術,也被限制三個月無法捐血。曾有一名捐血前輩說過:「今天捐了、明天不一定能捐。」要成為一名持之以恆的捐血人,全身上下都要健健康康的才行。
 
母親,是這一路最溫柔的支持者
 
  在捐血馬拉松的路途上,他覺得除了自己多年維持健康飲食、保持良好狀態之外,也很感謝母親的支持。父母親年事已高,但身體依然算康健,也才能讓他有多餘的心力去投入公益。他特別記得,民國105年10月5日,他參加了中華捐血運動協會在宜蘭舉辦的會員聯誼活動,晚上因腰痛而回到台北看診推拿,疲憊的身心,一直在診療室待到近11點多,忽然聽到母親在門外輕喊他的名字,原來是下起雨來,母親擔心他淋溼,年近90歲的她在黑夜的雨中走了230公尺,只為了幫他送一把傘。那天,母親叮嚀他:「可別著涼感冒了,否則日後就無法『捐血一袋、救人一命』了。」
 
  即將從捐血畢業的此時,他鼓勵想捐血的民眾,任何年紀都可以投入,「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只要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持續下去,對自己的健康也會有幫助。我因為捐血,更加注意自己的飲食,太油、太重口味都不會碰,也會注意自己的血壓,盡量心情放鬆,吃好睡好、不熬夜,現在我血壓、血糖、血脂都很正常,因為我要為捐出的血負責,讓別人得到一袋健康的血。」
 
  陳宗仁回想,中學時,曾在上學途中,因沒趕上公車,又怕遲到,他一路跑到學校。到校時,老師當場表揚他說:「陳宗仁真厲害,跑得跟車子一樣快。」他說:「我從小資質並不好,但大概比很多人多了一份堅持和毅力吧。」
 
  這堅持與毅力,讓這馬拉松一跑三十年,而今,他持續在捐血及志工的行列中投入,在起點與終點之間,他知道,名與利都會隨風而逝,而自己的價值,由自己真心投入的行動定義。
 
瀏覽人數:1399
最新異動時間:2022/04/08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